目錄遼朝興衰 CCTV大宋王朝紀錄片 一口氣看完遼朝歷史 遼朝歷史事件 如何評價遼朝
遼朝(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畢慶凳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圣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1125年被金朝所滅。
遼末,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滅。遼朝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
遼朝宗室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和后遼,最后東遼滅后遼,東遼則于1269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地區建立了小政權后西遼,1309年被伊爾汗國吞并。
擴展資料:
契丹民族的社會與風俗,本不同于漢人。遼朝在統治漢人的燕云十六州地區,則同手旅于中原;在北方的契丹人,則依舊俗生活;介于混雜地區,就呈現兩種混合型態。契丹人的儀俗很多,如拜日儀、柴冊儀、再生儀、祭山、射鬼箭等。
特別的生活差圓方式就是四時的“捺缽”,遼朝皇帝帶領百官的中央政權,隨著一年四時,到各地巡狩,其宮帳的所在地就是“捺缽”。其他還有“頭魚宴”、“頭鵝宴”等生活習慣。契丹飲食文化因地制宜,有蜜餞、果脯等,是用蜜蠟浸漬水果而成,以利保存。
清朝東北仍有以歐李(野果)“漬以餳蜜”之俗,現代北京特產果脯,也是與契丹人的“蜜漬山果”“蜜曬山果”之類一脈相承。
遼朝的原名知猛態為契丹國,于916年建立,開搭源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知稿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直到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滅。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圣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歷顫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遼末,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滅。遼朝宗室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和后遼,最后東遼滅后遼,東遼被蒙古所察爛脊滅。遼國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后西遼,后又被蒙古所滅。
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并且創造契丹敗滲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后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遼國是被金國滅的。
1120年金軍攻克遼上京,守將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遼朝已經失去一半的領土。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干)叛金,八月平定。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遼朝共歷時210年(包含契丹國時期),歷經9位帝王 。
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稱帝,史稱后遼。耶律廝不之后被部下所殺,眾推耶律乞奴為監國。
不久契丹諸貴族自相殘殺,后遼最后于1220年滅亡。耶律留哥建國后依然歸附蒙古帝國,成為其藩屬,1270年元世祖撤藩,東遼正式滅亡。
擴展資料
遼朝強盛孫升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
并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后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
遼朝先后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但只有上京和開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后的極盛期,模凱汪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遼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游牧生活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為了統治當地漢族,遼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旦仔和契丹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并且改幽州為南京、云州為西京。
參考資料來源:-遼朝
建立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建立時間:907年;
民族:契丹族;
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圣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肢攜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大遼”。1125年被金朝所滅。
遼末,遼宣宗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滅。遼朝亡后,遼德宗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
遼朝宗室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和后遼,最后東遼滅后遼,東遼則于1269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地區建立了小政權后西遼,1309年被伊爾汗國吞并。
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后吸收農耕技術,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耕敏高民族分開管理,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并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
遼朝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后中亞歷拿伏、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遼朝疆域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在遼太祖及遼太宗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遼太祖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與渤海國。938年遼太宗時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
1005年遼圣宗與北宋簽定澶淵之盟,最后確定了與宋的邊界。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
以上內容參考-遼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