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錢字演變過程七個階段 錢的歷史演變 從古至今的錢幣的順序圖片 對于錢的定義 中國歷史錢幣順序圖
其蹤,錢字最早出現在《國語》中,在單穆公和周景王的對話里就提到了錢字。古人以“貝”為錢頃升,因而,所有與錢有關的字幾乎雀臘老都是“貝”字旁。由此不難看出,古人造字都有一定的意義和目的。就拿錢這東西來說,無論是在歷史的長河里,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其作用之大,是令人嘆為觀止和發人深省的。它能使善良變成丑陋,使丑陋淪為魔鬼。因而有人形容錢,是一把不見血的刀。
從許慎的《說文解字》、康殷的《文字源流淺說》、馬敘倫的《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到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這些學者們都談到了“金”字的起源和“戔”字的起源,因為錢字的繁體寫法為“銭”局肢。“錢”,即“銚也,古者田器”
最先是物物交換,然后是一般等價物,如貝殼等,再發展就是金屬貨幣,金屬鑄幣,最后是現在的紙鈔
——————————————————————————————————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余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于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后又產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滲肢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干,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 “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后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余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吨袊X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制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于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筆者認為,它應屬于專門用以賞賜或貯藏的錢幣,而不是流通貨幣。
4.中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各種不同特點的貨幣形制,形成不同類型的貨幣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四種形狀各異的貨幣體系,即貝幣體系、布幣體系、刀幣體系及圜錢體系。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除對刀、布、貝及圜錢,對我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改革,并為此而頒布了法令?!耙郧胤ㄍ煜轮?,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黃金用于大額支付或賞賜,而半兩錢則為日常流通貨幣。秦半兩“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5.中國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1980年8月陜西省咸陽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銖金幣,其形制與常見的西漢銅五銖相同,圓形方孔,錢的正反面均褲喊頌有輪廓,直徑2.55厘米,正面穿上橫郭,金幣重9克,經化驗金的成色為95%。據錢幣專家鑒定,這枚西漢五銖金幣的鑄造時間當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6.中國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
1955年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五號六朝墓出土銀五銖二枚,其形制為東漢五銖,也可能是六朝時仿制,應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可能是殉葬的冥幣。
7.中國最早的鐵錢
錢幣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鐵錢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在四川成都稱帝時所鑄的鐵五銖,現此說已被否定。解放后在我國湖南長沙、衡陽和陜西西安等地的西漢古墓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鐵質半兩錢,僅長沙西漢古墓一次出土就達32枚,面文篆書“半兩”二字,方孔無郭或有郭,其形制、輕重與文帝四銖半兩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說,這種西漢初期的鐵質半兩是我國最早的鐵錢。
8.中國最早的鉛錢
我國各地曾先后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種鉛錢,如鉛質郢爰、鉛質圜錢、鉛質大泉五十、鉛質五銖等。但是這些鉛錢不是冥幣,就是民間私鑄的偽錢,并非真正官鑄流通貨幣。我國官鑄流通鉛錢應以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審知在后梁貞明二年(916年)所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為最早,有光背、背“福”字及背“閩”字三種。
9.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
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行使外,又發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的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錢體由刀環和刀柄兩部分組成,環文上曰“一”,下胡鄭曰“刀”,柄文為“平五千”三字,其中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而成,俗稱“金錯刀”,每枚值五銖錢五千個。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制成的錢幣。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贊美“金錯刀”的內容,如杜甫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11.中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861年7月,清咸豐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病危,特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處理國事。不久,咸豐帝病死,八大臣遵從遺詔,擁立載淳為帝,擬定次年改元“祺祥”并鑄造“祺樣”錢幣。而慈禧則以她和慈安名義,聯絡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于9月30日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八大臣,并將肅順等三人處死。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不久,慈禧采納大學士周祖培奏議,廢止“祺祥”年號,停鑄“祺祥”錢,改用“同治”年號,并鑄“同治”錢幣。“祺祥”年號是在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確定的,但到當年十月五日即被廢除,僅僅存在69天,“祺祥錢”可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2.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于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于東晉咸康四年(338 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
13.中國最早的國號年號并鑄錢
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陜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并鑄“大夏真興”錢。大夏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大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并鑄在一起的錢幣。
14.中國最早鑄有地名的右孔圓錢
零陵先賢傳曰:“劉備拔成都,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瘋鋸闹?。數月之間,府庫充實?!边@里所說的直百錢即指直百五銖。有一種背面有“為”字的直百五銖乃劉備在四川犍為所鑄,是我國最早鑄有地名的方孔圓錢。
15.中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中國錢幣從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在錢背加鑄年份,如淳照七年的錢在背面鑄一“柒”字,八年的錢在錢背鑄上“捌”字,都是大寫。從九年以后改為小寫,一直到十六為止。這一辦法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所以說,淳熙元寶是我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16.中國唐朝最初的年號錢
一般人誤認為開元通寶是我國唐朝的第一個年號錢,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元是唐玄宗于公元713年改的年號,而開元通寶始鑄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開元通寶錢文中的“開元”并非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么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么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17.中國最珍貴的佛寺供養錢
山西五臺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圣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時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錢,黃金質地,成色在90%以上。錢徑2.4 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每枚重約12克。正面錢文為行書“淳化元寶”四字,背面鑄有左立、右坐兩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為韋馱,手持如意。兩尊佛像下均有蓮花座。佛像造型逼真,體態栩栩如生。佛身立體隆起錢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號。這批淳化元寶金錢,背鑄佛像,造型奇特,顯然是當時皇室專門鑄造并敬奉五臺山寺廟的供養錢。像這樣成批的金質佛寺供養錢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18.中國最早的對錢
所謂對錢,是指兩個錢錢文相同,鑄地相同,大小、輪廓等形制又完全一樣,不同之處是兩種書體。南唐李璟所鑄開元通寶小平錢有篆、隸兩種書體,是我國最早的對錢。據說篆體開元通寶為大書法家徐鉉書寫。
19.中國最早的御書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的錢文有許多都是由皇帝親自書寫的,稱為御書錢。如北宋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和背“陜”字宣和通寶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體書寫的。我國最早的御書錢是北宋初年的淳化元寶,錢文由宋太宗趙炅(jiong音迥)親筆書寫,分真書、行書和草書三種書體。
20.中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錢幣
南宋嘉定錢是我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按面額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種,每一種面額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計有元寶、永寶、之寶、金寶、興寶、安寶、新寶、洪寶、萬寶、正寶、真寶、崇寶、封寶、至寶、隆寶、重寶、珍寶、通寶、泉寶等。
21.中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國寶金匱直萬是一種造型很奇特的錢幣,錢體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圓形方孔,篆書直讀“國寶金匱”四字,下部為一鏟形,篆書“直萬”二字,此錢被公認為是王莽時期的貨幣。因金錯刀錢文為“一刀平五千”,即一枚值五銖錢五千個,那么此錢錢文“直萬”,即一枚值五銖錢一萬個。所以說,國寶金匱直萬是我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22.中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鉛質雕母錢,據史料介紹只有清朝光緒通寶寶蘇、寶頓等,其他未見。而元朝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現。此錢直徑4.6厘米,重 53.3克,是仿照金代泰和重寶當十錢雕刻的。二者在制作風格、大小厚薄、文字粗細等方面完全一樣。此錢雕成后準備鑄造銅錢流通使用,可能因“國寶”二字不太適合作錢幣名稱,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故未見此類銅錢行用。這枚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距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乃我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23.中國最早的銅質雕母錢
雕母是以銅、象牙、鉛、錫等作為幣材,用手工雕刻的錢幣。用它鑄造母錢,再用母錢翻鑄流通錢幣,因之錢幣界也把雕母稱為祖錢,言其為錢之始祖也。
我國最早的銅雕母錢應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寶折十大錢。此錢銅色金黃,質地細密,表面光潔滑潤,無氣孔砂眼,字口如斬,刀痕猶存。我國雕母錢清代尚多,明代僅有萬歷通寶、崇禎通寶等數枚,而此枚嘉靖通寶時間最早,質量最好,堪稱錢幣之珍品。
中國古錢幣萌芽與夏代,起源于殷商,發展氏粗于東周,統一于秦,歷經四千多年漫長歷史。
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交子”實物和鈔版都已經遺失。
圓形方孔錢族咐是從秦統一六國后開始的,沿用二千多年,用這種形制,一方面是表達了古兆核純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一方面便于攜帶,可用繩索串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回避一個詞:錢!那么錢的來源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學習。
早期,人們生活在部落群體中。有些人會打獵,有些人會釣魚。但是,在那個時候,沒有了金錢的概念,物物交換開始流行。獵人用他們的獵物換取日常必需品,如谷物和鹽,而農民用他們的莊稼換肉。以后來的人多了,就要制定一個交換標準。當交易改變標準時,每個人都使用最普通、最需要的食物,比如大米、小麥;人們用東西換大米,然后用大米換其他東西。然后錢的概念開始出現。因為食物太大,不能長期保存,所以需要用最流行、最耐用、最稀有的東西來代替食物,發明攜譽揮金錢的作用。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使用獸皮、大石頭、貝殼作為貨幣,但最終使用最多的還是金、銀、銅等金屬材料。傳下去,就變成后來的硬幣了。
一開始只是簡單的交換,比如雞換蘋果,米換蘋果,蘋果換小麥。之后商品越來越多,大家需求越來越多。對方不可能有你想要的,也不是那么巧合。因此,一些中間產品被發現并作為貨幣進行交換。然后牛、馬、豬都當錢用,缺點很明顯:肥、瘦、不穩、不方便割。有食物,有保質期,不易存放;用陶器當錢?絆倒時容易折斷。后來人們想到用貝殼,因為它們便于攜帶,可以計數,不易破碎,而且完美!但是貝殼也有問題。因為你想當錢,你用的貝殼有嚴格的標準。古代的技術不是很好,所以在殼上打個洞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不要說做一個合格的空殼貨幣成本很高。所以隨著經濟越來越好,商品越來越多,我們發現貝殼是不夠的。后來,人們從地里挖出一些東西,黃色和銀色的。這個可以當錢用嗎?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特點:有價值,容易分離保存,稀缺。從那以后,一切都用金銀定價。
那么誰最先開始使用金銀呢?公元前500年左右,有個國家叫呂底亞。這個國家的人們非常喜歡做隱悶生意。莉迪亞的最后一個國王叫克洛維斯。在位期間,他發行銀幣和金幣,可以互相使用和交換。這就是金屬貨幣的由來,它憑借自身的優勢成功地利用了實物貨幣的優勢。經濟越來越好,商激段品越來越多,需要更多的錢去買。
此后,紙幣被制成比金銀更便于攜帶。后來人們覺得紙幣也麻煩,所以現在支付更方便,電子貨幣,也就是支付碼。這就是錢的起源。
錢幣從遠古時的貝殼,演化到春秋戰國時的青銅鐵幣,再變成重金屬,再變成金銀錠.在宋朝時曾經出現過紙幣-絞子...但在清初又消失了,在民國初年,銀圓替代告罩錠,到了國民時期又出現了代金卷,最后在新中國時重新發放鈔票。
錢這個東西四千年前就有了。追溯其蹤,錢字最早出現在《國語》中,在單穆公和周景王的對話里就提到了錢字。古人以“貝”為錢,因而,所有與錢有襪碰鬧關的字幾乎都是“貝”字旁。由此不難看出,古人造字都有一定的意義和目的。就拿錢這東西來說,無論是在歷史的長河里,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其作用之大,是令人嘆為觀止和發人深省的。它能使善良變成丑陋,使丑陋淪為魔鬼。因而有人形容錢,是一把不見血的刀。
從許慎的《說文解字》、康殷的《文字源流淺說》、馬敘倫的《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到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這些學者們都談到了“金”字的起源和“戔”字的起源,因為錢字的繁體寫法為“銭吵虧”?!板X”,即“銚也,古者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