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來源和歷史?據(jù)北宋中葉的《新唐書·宗室世系》一書記載:李氏源出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個以李稱姓的。2、其他來源 源于改姓、那么,李姓的來源和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有關(guān)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幾種:
一、以官名為姓。
皋陶之后,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xué)說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李為氏,稱李耳。
二、據(jù)北史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后,李左車其先也。
三、據(jù)魏書所載,后魏有代北鮮卑族復(fù)姓叱李氏,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為國姓。
唐初開國元勛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為復(fù)姓)賜予國姓李。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李姓,根據(jù)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中國李姓人口達到1.009億人,為全國第二大姓。李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
李姓還是宋朝第二大姓。元朝、明朝第三大姓。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quán)。
據(jù)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dāng)代的法官,當(dāng)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dāng)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當(dāng)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jīng)居住過而后已經(jīng)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饑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jīng)奄奄一息。那里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fā)現(xiàn)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yuǎn)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氏屬地]
李姓人大體出自于兩大系源:一是隴西郡,即現(xiàn)在的甘肅省境,一是趙郡,即現(xiàn)在的河北省境。
[李氏來歷]
《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都有記載表明李姓是以官為氏的。《元和姓纂》中記載,說李姓本來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顓頊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女華之子皋陶為堯帝的理官,后命族人以官名為姓,姓“理”。皋陶之后裔理征因直諫而得罪了紂王而被殺,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貞外出逃難時,饑餓難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為“李”,以報答木子的救命之恩。
[李氏名望]
李姓為我國第一大姓,歷史上的李姓名人,多得不勝枚舉,在這里,我們只能略舉一二。李耳(即老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漢時的名將李廣,是令匈奴聞風(fēng)喪膽的“飛將軍”。還有秦代的著名政治家李斯,西漢音樂家李延年等都是人皆熟知的人物。唐朝,是李家建立的在中國歷史上最聲威遠(yuǎn)播的一個朝代。唐朝的強盛,也帶來了李姓的日漸興旺,唐時的李姓名人,比比皆是。在開創(chuàng)貞觀、開元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兩位唐朝最高統(tǒng)治者,更有詩人李白、李紳、李嶠、李頎、李賀、李商隱等,還有書法家李邕,畫家李昭道、李思訓(xùn),史學(xué)家李百藥,軍事家李靖等人,都是李氏中的英才俊杰。
李姓本來是以官職為氏的。臬陶是傳說中的東夷部落首領(lǐng),活動地點在今天山東曲阜市一帶。堯為炎黃夷聯(lián)盟首領(lǐng)時,臬陶擔(dān)任理官一職,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襲他的官職命族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稱,舜繼堯位后,繼續(xù)受到重用。
后人理征在商朝為官,敢于直諫,得罪了商紂王,受罰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隱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樹果實)得以活命。于是從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以此紀(jì)念使理姓保全下來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據(jù)稱就是李利貞的第11世孫。到了唐朝,李為"國姓"。唐朝初年,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諸將全部被賜李姓,大大擴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稱皇三百余年,李姓最為顯貴,李姓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開始遷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古今姓氏逾2萬 李姓人口現(xiàn)居首
根據(jù)專家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二萬二千個,這是至今有關(guān)中國人姓氏最多的統(tǒng)計記錄。在十大姓氏中,以李姓居首。占總?cè)丝诘陌俜种唿c九.
據(jù)《新華網(wǎng)》7月28日報導(dǎo)指出,這二萬二千個姓氏也包括歷代屬于中國版圖上的少數(shù)民族的漢譯姓氏。
李姓,據(jù)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姓氏起源:
1、源出嬴姓說。
即認(rèn)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lǐng)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后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rèn)為李姓起源于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后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并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于宅旁種李以為象征,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xí)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鐘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慶的巴南區(qū))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qū)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dāng)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以上就是李姓的來源和歷史的全部內(nèi)容,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