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歷史?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 靜宜園、玉泉山 靜明園、萬壽山 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后建成的一座。那么,頤和園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甕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后,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1]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后荒廢。此后甕山周圍態耐模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并將「甕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甕山泊改名「金?!?。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樂。明熹宗時,權閹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甕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2]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將威脅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響到漕運。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德皇太后(孝圣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并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并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悉嘩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占地約290公頃(2.9平方千米),與圓明園毗鄰。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里改建虛祥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距今睜譽行270年左右的歷史。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頤和園(6張)身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別建有三園靜明園、靜宜園、頤和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園和圓明園,統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筑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后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后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北京頤和園擁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大家在歷史書上都學習了相關的知識,這是清朝中期乾隆年間修建的皇家園林,在近代史上被戰火數次摧毀,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頤和園的歷史故事。
頤和園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在260余年里歷經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軍閥混戰的焚毀、破壞、修復之后,如今已成中國重點旅游景點,彰顯著皇家園林的氣派。
而有關它的故事,隱藏在它身上的秘密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氏知和注。
“福山壽海”的傳說
據說,在頤和園的布局里,巧妙地藏著“福壽祿”之意,如果從高空俯瞰頤和園的昆明湖,就會發現乾隆皇帝在山水中布下神秘的迷局——昆明湖外形很像一個大壽桃。這是天然形成的還是有意建造的
這個壽桃是乾隆皇帝的手筆,是他為母親孝圣憲皇太后過大壽而建,有“福山壽海”之說。在乾隆二十五年的佛誕日,乾隆前往大報恩延壽寺瞻禮后,還特地賦詩一首,重申了自己為母建寺祝壽的意圖——“慈壽希如山樣崇”。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命清代皇家建筑設計總管“樣式雷”,也就是雷家第七代傳人雷廷昌負責修建頤和園,但乾隆要求在園子里體現“福、祿、壽”三個字。
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
由于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圍墻,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筑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修復。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
許多高層建筑由于經費的關系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毀后再也沒有恢復。由于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儀退位,頤和園作為溥儀私產,仍由清室內務府管理。
擴展資料:
頤和園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它地處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約15公里,舊稱“清漪園”。譽亂陵1888年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000萬兩,歷時十年。
頤和園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筑3000余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以上就是頤和園歷史的全部內容,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后,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61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