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勢能?高中物理中的八個功能關系主要包括能量轉換的定量關系,它們概括了力在不同情況下的能量轉化規律。以下是這些關系的簡要概述:1.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用公式表示為 W=-ΔEp。這表明物體從高處下落時,其重力勢能會轉化為動能。那么,高中物理重力勢能?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物理,八個功能關系是: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勢能的減小量W=-△Ep
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動能增加量W=△Ek
克服安培力做的的功等于電能增加量E=W/qE電源電動勢
電流做的功等于電能的減小量W=UIt
一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內能的增加量Q=fS相對
電場力做的功等于電勢能的減小量W=-△Ep
彈力做的功等于彈性勢能的減小量W=-△Ep
功能原理除去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做功,等于系統機械能的增量。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有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參與轉化。高中階段常見的做功引起能量轉化的基本類型如下:
合外力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量;
這是動能定理的基本類容,表達式為W=Ek2-Ek1=ΔEk;
重力的功等于物體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注意,是重力勢能的減少量,不是變化量。變化量是指增量,所以減少量是變化量的相反數。這個用關系式表達為WG=Ep1-Ep2=-ΔEp;
重力以外的力做功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
即W=E2-E1=ΔE;
互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一對滑動摩擦力做功等于系統機械能的減少量;
設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大小為f的滑動摩擦力,則對物體1,摩擦力做功為Wf1=fx1,對物體2,摩擦力做功為Wf2=-fx2,則Wf1+Wf2=f(x1-x2)=fx相,這個x相是指相對路程。
畢業好多年的說:只有靜電力和重力做功,能量只在兩者之間轉化,靜電力做功失去能量,能量守恒,只能是重力勢能增加,也就是機械能增加。
自由落體,初速度為0,所以在開始下落時動能為0,根據mgh得到勢能為12500焦;
下落2s時,下落高度h=1/2gt^2=20米,所以此時物體所處高度為105米,勢能為10500焦耳,根據機械能守恒,動能為2000焦耳;
到達地面時勢能為0,所以動能為12500焦耳;
在這三小題的計算中都是選用地面為零勢能面。
開始時速度為0,無動能,重力勢能為mgh=10*125*10=12500J
2s時v=gt=20m/s,動能1/2mv^2=2000J,重力勢能mg(125-1/2gt^2)=10500J
到達地面時,重力勢能全部轉換為動能mgh=0,1/2mv^2=12500J。
正和負只是相對它的零點。重力勢能 E=mgh,是以地球表面E=0為參照零點,h< 引力勢能E=-GMm/d, d=r+h,是以無窮遠E=0為參照零點。是個精確公式,適用性更廣,但高中不介紹,高等物理才有。 這兩個公式的零點選擇不同,都是為了使公式簡單化。其實正、負并不矛盾,這兩公式實際是相通的。引力勢能公式可以推出重力勢能近似公式 。 地球半徑r, 高h的重力勢能(相對于地表) E=-GMm/(r+h)-(-GMm/r)=GMmh/(r+h)h 地表的重力加速度g, 萬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有 GMm/r^2=mg 重力勢能 E=mghr/(r+h)=mgh/(1+h/r),這是較精確公式。 當h< 至于引力勢能E=-GMm/d的推導需要積分公式,參見詞條“引力勢能”,自已搜。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重力勢能的全部內容,1、動能 Ek=1/2mv^2 物體由于作機械運動而具有的能。2、重力勢能 Ep=mgh 重力勢能(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是物體因為重力作用而擁有的能量,對于重力勢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物體的質量越大、相對的位置越高、做的功越多,從而使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變大,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