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微課教學設計?..那么,初中語文微課教學設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微課的作用的方法:
(一)幫助學生科學預習。
預習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向學生提供預習類微課學習資源,可發揮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基礎知識與篩選學習難點這雙重功能。例如針對《蘇州園林》學生理解難的問題,微課《小丁帶你看一看》就能借助于圖像演示、寫作順序分析、景觀特點探討以及寫作手法研究等方式,引導學生直觀地了解蘇州園林。不僅降低了整個教學的難度,也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二)幫助學生鞏固復習。
在課堂學習之后再進行微課溫習,能更有效地鞏固、消化、吸收課堂知識。例如在語文學習之后,有學生認為自己某個知識點理解、掌握得不夠透徹,可以再看一看同一篇課文、不同老師講解的微課。不同教師的設計理念、組織過程、圖像資料或影音視頻各不相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三)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教學難點的突破是教學的重要抓手。但是教學難點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并非能全部理解,這就需要鞏固加強。針對學生語文學習方面的難點,微課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聽取教師的詳細講解與深入分析。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強化理解效果,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例如文言文的學習是學生公認的難點,微課《文言文學習六要》就立足于文言文教學的目標以及學生學習的技巧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幫助學生梳理學好文言文的技巧,要求學生心到、眼到、口到。在文言文學習中抓住五個學習技巧:一是分層背誦法,在翻譯全文的基礎上進行分層,理清思路進行分層背誦,避免死記硬背,實現快樂背誦;二是思考提問法,在預習基礎上篩選出難點內容,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并嘗試去解決,通過這樣重點突出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三是語意推斷法,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以及聯系所學知識進行語意的分析推斷;四是對應翻譯法,對照注釋,查找工具書,運用增補、調配的方式將文言文的翻譯落到實處;五是歸類積累法,指導學生備好筆記,經常進行文言文學習的歸納、比較以及積累,提高文言字詞分析能力。學生經常通過微課進行補課,可以輕松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首先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征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后反思及自我評價。一篇初中語文例子?一【教學思路】??本文是歷史劇《屈原》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要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正確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點,從而在誦讀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內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初步了解戲劇文學的特點──劇本主要靠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征手法,體會表達效果。?能力目標?培養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1.指導學生誦讀,體味文章氣勢,感受情感律動。?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孕的深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已經通過預習課文,掌握了基本知識。并且通過網絡收集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資料以及寫作背景。具有較好的基礎。但由于每一位學生學習能力不同以及自身約束能力不同,在對文章語句賞析與情感把握上面仍然較為生疏,且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差距。?四【教學重、難點】?①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②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點。?五【教學策略】?主要采取多媒體創設情境,合作探究以及獨立思索等方法。既能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的感受,理解課文,走進人物。又能讓學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學會合作,在共處中求知?六【教學資源與工具】?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室?教學媒體:①屈原專題網站???????????②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七【課前準備】?學生??①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②課前借助網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的圖片資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
一、教學背景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7626239
在語言文字規范化大背景下,幫助學生解決應用“的地得”的疑惑與困難。
二、設計思路
針對學生對于“的地得”的誤用與忽視展開教學,規范結構助詞“的地得”的使用。按照“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的思路展開教學,總結歸納優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學目標
1、知道“怎么樣的什么、怎么樣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樣”三種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區別與聯系。
3、運用小兒歌“動前土、名前白、行動后面雙人來”的口訣幫助正確使用“的、地、得”。
四、教學重難點
1、知道“的、地、得”的區別。
2、在實際情境中正確運用“的、地、得”。
五、教學時間
8分鐘微課堂
六、教學適用對象
義務教育九年制內的學生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屏軟件
八、教學設計與過程
開場白: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地、得”的正確用法。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的區別。
1、相同之處:原來它們都是念輕聲“de”,都是結構助詞,起連接作用。
2、不同之處:在書面語中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而且它們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樣的什么
(2)怎樣樣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它們的正確用法。
白勺“的”的結構是用“形容詞或名詞或代詞+的+名詞”來表示,而我們最常見,用得最多的還是 “形容詞+的+名詞”的結構。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詞+地+動詞”的結構來表示。
雙人“得”是用“動詞+得+形容詞”的結構來表示
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通過片段訓練,學生能對一件事情做到具體敘述。 2、 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練習,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營造濃郁的文學氛圍,激發學習文學熱情,陶冶學生心情。 教學重點:片段練習 教學設想:演示實驗—練習—分析—片段練習—方法總結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課堂導入: 同學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寫作文,感到最難的也是寫作文,膠盡腦汁而無處下筆,搜腸刮肚找不到一個恰當的詞語。不由的發出感嘆:“作文難啊,難于上晴天”。其實作文難寫嗎?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難寫嗎?亦不然! 有先秦的繁星明月: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莊子的逍遙游,是孔子的顛沛流利,是魏王的老驥之志,是諸葛的錦囊妙計,是君子好逑的《詩三百》,是魂兮歸來的《楚詞》,是執過羊鞭的《兵法》,是受過宮刑的《史記》,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夢中淚,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功垂青史的《四庫全書》……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生
以浪花這篇文章為例,浪花這篇課文是小學一年級小朋友學習的,所以課文配圖都是很可愛很卡通的,但是紙質教材畢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浪花的聲音,小孩子的笑聲都無法展現。
那我們可以抓住語音這塊來做文章:
1、通過微課課件工具實現浪花、小孩子的笑聲等,增加趣味性。
2、象聲詞。這篇文章出現了象聲詞。比如:嘩嘩嘩,那我們可以引申出去,風吹的聲音是啥樣子的?下雨的聲音是啥樣的?先讓他們發揮想象,然后這些聲音通過課件工具展現給孩子們。
3、海底動物。浪花給我捧來了小蝦,貝殼,那么海里還有哪些可愛的小動物呢?也可以通過微課工具引申出去通過動畫展現給小朋友。
以上就是初中語文微課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