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印度歷史簡介,印度歷史簡介概括

  • 歷史
  • 2023-05-05
目錄
  • 印度歷史時代劃分
  • 古代印度歷史分為哪幾個時期
  • 印度歷史一覽表
  • 印度歷史發展階段
  • 印度歷史時間軸

  • 印度歷史時代劃分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并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不 同分工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備慧哪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仿碼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并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并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碧知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古代印度歷史分為哪幾個時期

    折疊原始社會

    印度新德里

    印度新德里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后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于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于4萬年前,結束于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于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于興都庫什山脈,那里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拿模。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于兩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并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并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于恒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疊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圣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于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疊十六雄國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尸、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于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于優勢地位。[3]

    折疊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余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后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兹竿醭K于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消散緩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3]

    折疊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后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并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后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于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后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疊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后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3]

    折疊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掘型真正征服開始于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并。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3]

    折疊莫臥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后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后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占領了德里并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臥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后的莫臥兒帝國稱為“后期莫臥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臥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3]

    折疊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于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后荷蘭人也積極介入,并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于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后覆滅后,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并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并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后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于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后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3]

    折疊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并于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后,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3]

    折疊共和國

    獨立后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后遺癥。獨立后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于社會主義,并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于1975年吞并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3]

    印度歷史一覽表

    1、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這個條目是關于印度次大陸的歷史。

    2、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后,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

    3、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于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后荷蘭人也積極介入,并打敗了葡萄牙人。奧亮首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于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這個商業貿易企業由于莫臥兒帝國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蠶食各獨立印度王公的領土,最后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早期東印度公司尚不能與帝國政府直接對抗,但成功地利用個人友誼從穆罕默德·法魯赫·西亞爾皇帝手中獲得貿易特權。在西亞爾死于宮廷陰謀之后,一連串短命的皇帝先后上臺,帝國陷入混亂,偏遠的省份紛紛獨立。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強盛,他們從帝國手中奪取了拉賈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內部斗爭也損害了他們,使其從統一的王國變為松散的聯盟(馬拉塔國家聯盟)。

    4、1739年,波斯國王納迪爾沙阿對印度進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并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領土。此后阿富汗的統治者艾哈邁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別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臥兒人建立強大政權的馬拉塔人也遭到他毀滅性的打擊。這些事件在客觀上為東印度公司建立殖民統治創造了便利。由于印度國內的各種力量均遭重創,英國人有可能動用武力來實現目的。1757年,英國軍官柯拉夫在灶姿普拉西戰役中打敗了得到法國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烏德·道拉,使孟加拉成為東印度公司的傀儡,為征服整個北印鋪平了道路。在1764年的布克薩爾戰役中,英國人粉碎了企圖擺脫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與莫臥兒皇帝的聯軍,徒有虛名的莫臥兒帝國政府從此也聽命于殖民者。此后歷經邁索爾戰爭和三次馬拉塔戰爭,印度國內比較強大的反抗英國統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滅。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后覆滅后,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并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5、由于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起義的直接導火索是在印度裔士兵中流傳關于分發涂有動物油脂的子彈的傳言,這嚴重地觸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起義主要由封建王公領導,并推舉末代莫臥兒皇帝巴哈杜爾沙阿二世為名義上的領袖。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積極參加,暴動迅隱鍵絕速擴及印度領土的三分之二。英國人集中全部力量,利用錫克教徒和廓爾喀雇傭軍的人力,嚴厲地鎮壓了這次起義。1857年印度起義帶來了重大的政治后果。英國政府認識到其印度政策存在嚴重弊端,開始進行重大調整。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并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后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印度歷史發展階段

    印度的歷史缺少文字記載

    在12世紀穆斯林入侵之后,印度歷史的很多文字記載或考古證據,都被穆斯林毀滅了。

    一般認為,比較有根據的區分和描述如下:

    公元前3300-1300:印度河谷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這個文明徹底消失的原因至今不明。

    公元前2000-325年:雅利安人(Aryan,來自伊朗地區)逐步入侵。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

    公元前324-前185年: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鼎盛時期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印度古代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在阿育王時代達到巔峰。孔雀王朝滅亡后,印度次大陸長期分裂為很多大小國家。

    12-16世紀:在印度北部建立過五個穆斯林王國,均以德里為首都而統稱為德里蘇丹國(Sultan of Delhi),疆域都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但是不包括印度南部。

    1526-1858: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基本統一印度。17世紀歐洲各國在印度南部建立貿易據點。

    1858-1947: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 或者British Raj)。

    1947- 至今:印度共和國,獨立主權國家,英聯邦成員國。

    說明與名詞解釋:

    英屬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前的狀況:存在600多個土邦,合計面積占印度的45%,人口占印度的24% 左右。印度的土邦的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幾平方公里,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

    中文:土邦。

    英文:Princely State。

    日語:藩王國。中游答

    英屬印度:這段歷史采用British Raj(英國統治)的說法更為準確,領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賣慧,緬甸等地。斯里蘭卡則直屬英國。早在1612年,英國就建立了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1857年印度起義(Indian Rebellion)以后,已經經營印度將近250年的大英帝國干脆攻占德里,終結了早已名存實亡的莫臥兒帝國。

    印度聯邦:初為印度聯邦,后改為印度共和國。建立過程不順利。例如,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 當時擁有2.2萬軍隊和20 多萬民兵,不想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1948 年,印度獨立第二年的9月13-17 日,3.5萬印軍發動“馬球行動”(Operation Polo),武力迫使其并入印度。由于面積多達20多萬平方公里,這場沖突雙方傷亡不算大:印軍32人死亡,97人受傷,土邦軍隊490人死亡,122人受傷,民兵1373人死亡。同一時期,印度獨立伊始,就與巴基斯坦爆發傷亡很大的激烈軍事沖突,雙方的爭端至今沒有結束。不述。

    綜上所述:孔雀王朝是印度古代最偉大的統一的王朝,也是唯一統一過整個印度的王朝。

    所以,阿育王的故事和形象,成為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歷史楷模。

    華氏城(Patna,舊譯華氏城,現譯巴特那),位于印磨搜度東部。長期的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

    孔雀王朝是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前325年)的第二年起家的:這個王國擊敗了其他各個印度王國,趕走了亞歷山大大帝留下的駐軍,統一了整個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

    世界上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延續長達1600多年的一所大學,就在華氏城(Patna)東南85公里處。這所大學的唐朝譯名為那爛陀寺,英語:Nalanda University(那爛陀大學)。詳見后述。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阿育王,確有其人,也有考古證據。

    歷史記載:

    孔雀王朝先后九個君王,阿育王是第三個君王。

    阿育王的爺爺,Chandragupta Maurya(前340-?,在位時間:公元前320-298年),信仰耆那教,半路出家修行耆那教,把王位丟給了阿育王的爸爸。阿育王的爺爺Chandragupta Maurya 到底是什么時候在耆那教寺廟里去世的,至今是一個謎。

    阿育王的爺爺和父親已基本征服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但是,他們都多次征戰,沒有征服羯陵伽王國。羯陵伽戰爭(Kalinga War)前的形勢如右圖所示: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孔雀王朝的領域(藍色),只有右邊海岸邊的一小塊半圓形的土地幾十年中始終沒有屈服。

    阿育王:Ashok 或Ashoka the Great

    生卒:前304-前232 (秦滅六國統一之前)

    在位:前269-前232年=37 年

    他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的王朝后,統一了印度次大陸。最后一次著名的戰役是公元前265年的羯陵伽戰爭(Kalinga War):阿育王的軍隊經過殘酷的戰爭,征服了他的爺爺和父親沒能征服的羯陵伽王國,死亡的羯陵伽的軍民超過10萬人,戰后被驅逐的百姓超過15萬人,阿育王的軍隊也陣亡10萬人以上(各種來源的數據不一樣),尸橫遍野,羯陵伽都城附近的河水也染紅了。

    阿育王自己也被慘烈的場面,深深震撼了。

    史稱“人類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戰爭結果”:獲勝阿育王在羯陵伽戰爭之后沒有歡慶,反而宣誓不再殺生,不再戰爭,皈依佛教。他還雕刻了很多石刻的銘文,宣傳他的“不殺生不戰爭”的意旨。右圖是出土這種“阿育王銘文”(Edicts of Ashoka)的地點示意圖:黑色方框是大型石刻銘文,黑色三角是立柱形的銘文,白色方框是小型石刻銘文:包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地。

    阿育王大力推廣的佛教,從此流傳到其他國家。

    佛教研究教育設施在印度很多,最大一處是首都華氏城郊區的那爛陀寺(Nalanda University),吸引了亞洲所有國家的留學生,包括唐朝的玄奘,詳見后述。

    羯陵伽戰爭發生的公元前265年:

    中國:春秋戰國,過了43年后,公元前221,秦滅六國統一。

    羅馬:基本統一了意大利半島,正在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霸權。

    希臘化國家:這一年,阿基米德發明了提升水的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機(Archimedes screw)。

    印度歷史時間軸

    古印度的文明史大約可以追手嫌溯到5500年前,比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文畢胡手明要早500年左右。而現在的印度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做鍵與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分離后的國家,在1947年獨立,歷史也就60年左右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无码AV片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 人妻av无码专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 性饥渴少妇AV无码毛片|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97在线视频人妻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三飞|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亚洲区日韩区无码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