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歷史意義?.那么,兵馬俑歷史意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游者開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滄海桑田,雄壯的兵馬俑軍陣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紀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馬俑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輝煌。 路線1974年3月,陜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后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鉆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余件。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1987年就與秦始皇陵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到達方法:從西安去臨潼坐305和306路公交車,建議買往返汽車票,省錢。兵馬俑門票:65元
世界八大奇跡是指:埃及金字塔 ,宙斯神像 ,法洛斯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 ,羅得斯島巨像 ,中國萬里長城,法洛斯燈塔外傳之亞歷山卓港 ,秦始皇兵馬俑。 中國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以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對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進行了發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其中除大量栩栩如生的大型兵馬俑外,還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秦代兵器,它大致可分為青銅兵器、鎧甲和戰車三大類,從而為研究古代兵器的演進歷程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青銅兵器中主要有劍、刀、矛、戈、戟、鉞、殳、鏃、弩機等。這些青銅兵器制作十分精良,尤其是劍、矛、鏃等,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仍完好無損,光亮如新,極為鋒利。經光譜和化學分析,其主要成份是銅錫合金,也有微量的鎳、鎂、鋁、鋅、硅、錳、鉈、鉬 、釩、鈷、鉻、鈮等元素,并能根據兵器不同的用途,相應地變化合金的配比。如銅鏃中含鉛的比例較大,鉛性有毒,射入人體,可增強殺傷能力。
另外經對比研究,這些青銅兵器的形制比春秋戰國有所發展,如銅劍的劍身增加了長度,以便于格斗擊殺;弓箭的內側縛有輔木,增強了弓臂的張力,提高了箭的射程;矛數量極多,說明這類武器已普遍得到運用。而且武器配備已根據實戰需要加強了計劃性。如在一號坑中,弩機、弓箭多安排在東邊長廊和南北兩邊過洞內,說明軍陣的前鋒和側翼所持兵器以遠射武器為主;銅矛都出土在中間九個過洞內,這與《六韜》等史書和兵書中所說的“長弩在前,戈在后”,“弓弩為表,戟為里”,“材士強弩翼吾左右”等記載基本相符,顯示了秦代軍陣組織嚴密、武器長短相配,裝備精良的陣容。
出土秦俑身上雕塑的各式鎧甲,實際上是當時重要的防御武器。這些鎧甲,從形制上看,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由整片皮革或其他材料制成的,上面鑲嵌甲片,四周留有寬邊;另一類是由甲片綴編而成的,每一類又可分成若干不同的形狀。從數量上看,第一類比較少,大概是當時軍隊中指揮人員使用的防護裝備;第二類才是當時秦軍的主要防護裝備,它們都由長方形甲片綴成,編綴極為講究,其形制都是前長后短,披膊和身甲又與肩部綴編在一起。穿著時都是從頭上往下套,鎧甲下還墊著厚實的戰袍,以免磨傷皮膚,并能在鎧甲形制上區分車兵、騎兵、步兵三大兵種。
從上述結構看,秦代的鎧甲已相當完善。春秋以前,護體裝備主要是用皮甲;春秋以后,隨著冶鐵業發展,皮甲開始讓位于鐵鎧,秦代已明顯出現這一發展趨勢。所以,至西漢晚期鐵鎧就完全取代皮甲,大大提高了作戰中的防御能力。
出土戰車的狀況,以二號坑為例表明,戰車在整個軍陣面積中已占半數以上,說明秦代車兵仍然是作戰的主力。秦代戰車的形制,與西周到戰國時期戰車大同小異,都是單轅,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繩,用來駕轅馬,車轅后端壓置在軸上,其上置車箱。戰車的平面接近橫長方形,車門均在車箱后面。一般戰車都是四馬牽引,由御手一人、甲士二人組成。但是車兵士的武器配備,以前鮮為人知,而秦俑坑戰車旁邊發現有銅鏃、銅劍、銅鉞和矛類長兵器木柄,說明車兵常用的為射遠武器、格斗武器和衛體武器。其中的銅鏃很長,應當是弩機使用的。從軍陣的排列得知,當時各個兵種中,車兵地位是舉足輕重的,騎兵和步兵均配合車兵作戰,這種情況恰好和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竹簡本《孫臏兵法》的《八陣》篇所說“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相合。
總之,秦兵俑坑展示的兵器說明,當時不僅青銅兵器已發展到空前的高度,而且鐵兵器的生產和使用已受到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說,秦代兵器的發展是古代冷兵器史上由青銅兵器向鐵兵器轉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它的意義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理性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實用的方面。
學理方面的價值在于,這些遺址及出土文物,已經全面地或從某一個方面,反映了秦代的 完整歷史,對我們來還原秦代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當然,從秦陵文物的宏觀效應來看,它的價值還在于對歷史的認知。即歷史學的驚世、潤德、啟智、勵志的作用,這是它的價值的高層次定位 ,也是對秦陵文物得用的終極目的。
秦陵文物在實用方面的重要表現便是促進了陜西旅游業的發展。
一、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兵馬俑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胡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鎧甲,右手執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
二、兵馬俑的歷史價值:
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
一、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兵馬俑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
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
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
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
這里有長了胡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
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
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
那個身披鎧甲,右手執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
二、兵馬俑的歷史價值:
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
以上就是兵馬俑歷史意義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