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數學家華羅庚的小故事100字 數學家華羅庚簡介50字 數學家華羅庚的個人資料 中國數學家華羅庚手抄報 數學天才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金壇金城鎮,是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2、華羅庚少年
華羅庚少年時候由于得到數學教師李月波及于維克的教導下,就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他為了研究數學,寫了不少數學論文,18歲那年撰寫第一篇數學論文《六次方程簡式之研究》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民國19春,他又發表另一篇數學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而引起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高度重視。1920年8月,羅庚成任清華大學圖書館助理員。此后他工學兼顧,用6年半時間讀完高中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同時學習英、法、德語言,而用這三種國語發表十幾篇論文,其中5篇發表在美、德、日、印度等國權威性的雜志上。23年擔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乙種研究員。民國25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兩年間,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表在蘇、法、德、印度等國。他徹底解決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計問題,轟動了劍橋,被譽為“劍橋的光榮”。
3、華羅庚中年
民國27年,羅庚學成回國,就任西南聯大數學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資源委員會委員。31年完成巨著《堆壘素數論》,榮獲一等第一名特獎,35年10月,他應愛因斯坦的邀請,赴美參加由各國數學家參加的研討若干未決的數學問題講學會。在美講學期間,又開展對“矩陣幾何“自型函數”、“多復變函數論”、“空間擴張”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后擔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客籍教授。37年春,他受聘為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
4、華羅庚逝世
1950年1月,華羅庚回祖國,出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1952年7月起他負責籌建數學、基本理論數學、數學邏輯、力學、數學物理、應用數學、計算及計算機8個研究所(室),擔任數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副主任。他寫的《多個復變數典型域上的調和和分析》榮獲1957年國家科學發明一等獎。1958年,他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數學系主任。從1960年起,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應用數學的研究方面。他撰著《運籌學,編著《統籌法平話》、《優選法平話》(以下簡稱“雙法”)等通俗讀物。他率領推廣“雙法”小分隊到全國20多個省、市講學,指導運用。1978年3月,他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1983年10月,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4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120年尺盯源來第一位中國籍院士、伊利諾大學則賣榮譽理學博士。1985年4月當選取為全國政協副嘛席。6月3日,他應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東渡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和學術交流,12日在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即將結束時,心臟病陵態復發,終因搶救無效而逝世,享年75歲。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國際上以華氏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不“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華羅庚是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2、華羅庚雀昌遲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國江蘇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因心臟病突然發作,于日本東京病逝。
3、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迅蠢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
4、代頃李表作品有堆壘素數論,優選學,高等數學引論,從楊輝三角談起等。
5、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是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是著名數學家。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前和華羅庚為中國數學發展作出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
個人學術經歷:
1929年12月,華羅庚在《科學》雜志第14卷第14期上發表《施圖姆定理之研究》。1930年12月,華羅庚在《科學》第15卷第2期手慶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華羅庚嶄露頭角,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邊學習、一邊畢悔握工作,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學完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并同時自學了英、法、德、日語,在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了三篇論文。1933年被熊慶來破格任用為助教,1934年9月被提拔為講師。
以上內容參考:-華羅庚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數學故事有哪些勵志的經歷,下面我分享關于華羅庚的數學故事,供大家閱讀!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于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童年時代,他最想騎馬。他將一個小木凳拴上繩子,牽著當馬騎,邊騎邊喊“馬嘟嘟,馬嘟嘟。”現在這個小凳子還陳列在金壇的“華羅庚紀念館”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雜貨店的柜臺當馬騎,跳上跳下,并且還不時學著大人騎馬的樣子,感覺十分得意。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于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么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后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華羅庚的數學故事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里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來到廟里,“菩薩”卸了裝,華羅庚一看“菩薩”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你往后不要給?菩薩?磕頭了,?菩薩?是的1父親馬上訓斥道:“唉呀,罪過,小孩子懂什么?”他卻認真反駁道:“我到青龍山的廟里去了,?菩薩?原來是假的,是人裝扮的1
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經常有涂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后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基掘神后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干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于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
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后寫一篇讀后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于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華羅庚在讀后感中,并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贊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散凱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后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后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于勤思考,愛創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大數學家的。
華羅庚的故事:在數學上加倍用功
中學畢業后,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搏虧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雖然痊愈,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后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著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余定理?,傳到西方后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你是怎么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于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沖。
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刻苦學習,然而,華羅庚卻被叫去看店(賣棉花的鋪子)。
有一次,有個婦女去買棉花,華羅庚正在算一個數學題,那個婦女說要包棉花多少錢?然而勤學的華羅庚卻沒有聽見,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個婦女尖叫起來:“怎么這么貴?”,這時的華羅庚才知道有人來買棉花,就說了價格,那婦女便買了一包棉花走了。華羅庚正想坐下來繼續算時,才發現:剛才算題目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下可急壞了華羅庚,于是不顧一切地去追,一個黃包師傅便讓他坐車追,終于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后,又計算起來……
華羅庚十二歲那年,民國zf已經存在十多年了,民國zf采取了新式教學方式,在各地興建學校。華羅庚在這期間,他進入江蘇省新式學校金壇縣立初中學校讀書。剛剛人學,每個孩子都會對陌生的課本愛不釋手,華羅庚就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華羅庚對自己的興趣持之以恒,在數學上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天賦,被人稱為“神童”。
可能是兒童的共性,上初中時,華羅庚一度學習不認真,有些貪玩,甚至連數學考試也有不及格的時候,我國著名教育家王維克后來說,華羅庚雖然貪玩,但勝在思維敏捷,對數學題解題技巧有十分獨特的見解。
自學成才
1925年,初中畢業后,因為家中的貧困,華羅庚的父母已經無力繼續供兒子念書,華羅庚只好綴學回家,幫助父親打理家中的那間小雜貨鋪。但不甘平凡的華羅庚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人生,他開始了頑強艱苦的自學之路。
華羅庚,江蘇金壇人,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民盟成員,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做彎。國際上以華氏芹汪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純首悶”、“華氏算子”等。1985年6月12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