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名詞代詞是什么意思語文 語文代詞大全100個 語文中的代詞指什么 語文常見代詞的用法 語文中代詞的定義
代詞是一種代替激檔歷人或事物名稱的明搜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可以分為:人稱代詞,如你、我、他。
指示代詞,如這、那
疑蠢瞎問代詞,如誰
指示代詞 :這樣、這么、那里、這么些、那么些。
指示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指稱或指定人、事物、情況的。
代詞有代替、指示作用。它跟所代替、所指示的語言單位的語法功能大致相當,就是說,所代的詞語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代詞就能做什么成分。
如果按句法功能劃分,代詞可以分為代名詞、代謂詞、代副詞。傳統語法按作用劃分成三大類:代替人或事物的叫人稱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顫升啟,指稱或指定人、事物、情況的叫指示代詞。使用代詞有使語言簡潔、經濟的作用。
擴展資料:茄如
代詞分類表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的詞。如:我、他們、自己、人家、誰、怎樣、多少、那里、這兒等。代詞通常會顯示出人稱和數的區別:一般區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以及單復數等。
也有很多語言的代詞會顯示格的區別(笑嘩如英語中第一人稱復數主格“we”和賓格“us”),性的區別(如法語中的陽性“il”和陰性“elle”)或是否是生物的區別(如中文中的“它”和“他”)。
可分為三類:
(1)人稱代詞,如:我、他們、汝、吾輩;
(2)疑問代詞,如:誰、怎么;
(3)指示代詞,如:這、那里、此、如此。
參考資料來源:-指示代詞
1. 文言文中的代詞是什么意思
代詞是表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或數量詞的詞,一般被分為人稱、疑問、指示代詞三類。但在文言文中,個人認為應分為四類。
(1)人稱代詞
我、你、他們(對應吾、汝、彼)等,“者”與之構成“吾者”“彼者”等短語。
屬于用在句中主語的后面,表示停頓,或構成判斷句,無實義。
《莊子》:“利于彼者,或害于此。”《孟子》:“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
特例:《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不屬于用在主語后,而是用在因果復句或條件復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條件。
(2)疑問代詞
誰、怎么(對應孰、何)等,“者”與之構成“孰者”“何者”等短語。
屬于用在疑咐念問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呢”。
《老子》:“得名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論衡》:“知大圣之意,曉細民之情,孰者為難?”
(3)指示代詞
這、那里、此(對應斯、彼、此)等,“者”與之構成“斯者”“此者”等短語。
用在代詞指代的動詞、形容詞和動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詞組的后面,相當于“這個、那個(人、事、情況等)”。
《列子》:“以顏子之量,猶不能為其稱謂,況下斯者乎?”《晏子春秋》:“所謂不祥,乃若此者。”
(4)時間代詞
現在、過去(對應今、昔)等,“者”與之構成“今者”“昔者”等短語。
用在時間詞后面,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史記·高祖本紀》(《鴻門宴》):“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淮南子》:“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
2. 語文中什么叫代詞
代詞分類表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的詞。如:我、他們、自己、人家、誰、怎樣、多少、那里、這兒等。代詞通常會顯示出人稱和數的區別:一般區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以及單復數等。也有很多語言的代詞會顯示格的區別(如英語中第一人稱復數主格“we”和賓格“us”),性的區別(如法語中的陽性“il”和陰性“elle”)或是否是生物的區別(如正體中文中的“它”和“它”)。同一語言內隨方言不同代詞也有很多變化。
有一些語言的第一人稱代詞區分“涵蓋詞”和“排外詞”,如北京口語中,如果和特定對方交談時(不是泛指),包括聽者一般會用“咱們”,不包括聽者用“我們”。但“我們”有的時候也可以泛指包括聽者,這種情況在其他地區更明顯,很多會一概用“我們”代替(有的方言中沒有“咱們”這個詞);很多地方這兩個詞的意思還會正好相反。代詞 [釋義](名)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的詞,包括:ɑ)人稱代詞,如“我、你、他、我們、咱們、自己、人家”,b)疑問代詞,如“誰、什么、哪兒、多會兒、怎么、怎樣、幾、多少、多么”,c)指示代詞,如“這、這里、這么、這樣、這么些、那、那里、那么、衡饑困那樣、那么些”。
[構成] 偏正式:代(詞
[例句] “我”是人稱~。(作賓語)代詞的分類 可肢山分為三類:(1)人稱代詞,如:我、他們、汝、吾輩;(2)疑問代詞,如:誰、怎么;(3)指示代詞,如:這、那里、此、如此。
3. 什么是代詞
代詞定義:
有關代詞的書籍代詞pronoun簡稱pron是代替名詞的一種詞類。大多數代詞具有名詞和形容詞的功能。英語中的代詞,按其意義、特征及在句中的作用分為:人稱代詞、物主代詞、指示代詞、反身代詞、相互代詞、疑問代詞、關系代詞、連接代詞和不定代詞,(替代詞)。
分類:
1.人稱代詞 I我 you你 he他 she她 they他們 me我(賓格)you你(賓格)him他(賓格)her她(賓格)them他們(賓格)
2.物主代詞 my我的 his他的 your你的(your你們的) their他們的 her她的
3.指示代詞 this這 that那 these這些 those 那些
4.反身代詞 myself我自己 himself他自己 themselves他們自己
5.疑問代詞 who誰 what什么 which哪個
6.不定代詞 some一些 many許多 both兩個;兩個都
7.關系代詞 which……的物 who……的人 that……的人或物 who誰 that引導定語從句
8.相互代詞 each other 互相 one another互相
9.連接代詞 who, whom, whose,what, which, whatever, whichever, whoever, whomever
10.替代詞 one(單數),ones(復數) 用于替代前面出現的同類事物
希望能幫得上你~~
4. 古文中的人稱代詞分別有哪些,怎么表示
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余、予、朕、臺(yí)、卬(áng)”等七個。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個.
吾:吾與汝畢力平險
余:余聞而愈悲
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觀夫巴陵勝狀
謙稱:
古人為了表示自己的謙遜禮貌,在對話中往往不用自稱代詞,而常用謙稱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自稱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自稱低賤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司馬遷《報任安書》),“牛馬走”指“像走馬一樣被役使的仆人”,是謙稱。②愚以為宮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稱時是謙稱。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諸侯自稱。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許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稱,秦始皇以后專門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稱謂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卬(áng)”,多用在《詩經》中,“臺”多用在《尚書》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戰國時的人自稱。后來則變成臣子的自稱了。
第二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而、乃、若”等六個。其中以“女、汝、爾、若”四個為常見。
“汝”、“女”本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例如: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汝:汝是大家子
爾:爾等
若:若屬皆且為所虜
尊稱: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對君王)”作第二人稱時,是尊稱,相當于先生,“您”。
1、稱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漢書?李廣蘇建傳》)
2、稱人以美德之辭,美稱詞語。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稱人以其近侍、所在。這類尊稱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詞語有“陛下”、“閣下”、“殿下”、“足下”、“執事”等。
如:①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史記?秦始皇本紀》)②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與元微之書》》③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
第三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個。其中以“彼、之、其”三個為常見。
彼: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與之乘
其: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漢語中不是第三人稱代詞,只表“其他”、“別的”之類的意思,是指示代詞。“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大概始于晉代。“渠”后來也可作第三人稱代詞。如:“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 (《三國志?吳書?趙達傳》
5. 文言文人稱代詞
一、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吾”用于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輸》——我知道你用什么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
“我”用于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
《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余”用于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
二、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于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后,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雇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么會富貴呢?“若”用于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于“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
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
“而”便是代詞“你”。 三、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
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于“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
“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殺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于“他”。 關于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字也同上一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
這里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稱“人家”。
至于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一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來尊稱愚公的,相當于“您”。
21、子何恃而往?《為學》——您憑什么去呢?“子”便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于“您”。 22、公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 23、卿言多務,孰若孤?《孫權勸學》——您說你事務多,誰像我呢? 24、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公輸盤說:“您老人家有什么見教呢?” 25、足下事皆成。
《陳涉世家》——您的事業都會成功。 26、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出師表》——陛下自己也應該深謀遠慮,以詢問治國的好方法,體察和采納正確的意見。 27、久聞閣下大名,不曾晤面。
——您的大名早有所聞,只是不曾會面。 以上各例,都是在對話中,靈活運用敬稱來稱代對方。
另外一種就是個人在對話中用的賤稱,也叫謙稱。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譯為“我”。
例: 28、臣不勝受恩感激。《出師表》——我就受恩感動激勵不盡了。
“臣”乃臣子在帝王面前的賤稱。 29、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樂羊子妻》——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妾”乃女子的賤稱。
30、鄙人才疏學淺,難當此任。——我才。
6. 文言文中遠指代詞有哪些
文言文中遠指代詞并不多,最常見的是“彼”。
彼:
1、那,與“此”相對。這個遠指代詞在文言文中最常見。如《詩經·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2、別人,對方,與“己”“我”相對。如《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其它代詞中,用作遠指而比較常見的有“其”、“夫”、“之”、“匪”
其:用為遠指時——
1、那、那些。如《孫臏減灶》:“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
2、他們的。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筯骨。”
【注】其作為代詞,并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相當于“我”、“我的”。如《游褒禪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夫:用為遠指時——
1、假借為“彼”。他,她,它,他們,相當于第三人稱代詞。如《左傳·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學焉。”
2、那,那個,那些。如《游褒禪山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注】夫作為代詞,并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
之:用為遠指時表示“那個”;“他(她、它)”;“其他的”。如《武王伐紂平話》:“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注】之作為代詞,并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
匪:通“彼”。如《詩經·檜風·匪風》:“匪風發兮,匪車偈兮。”
7. 文言代詞有哪幾種類型
(1) 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是指針對說話者、說話者的 對方和所說及的人表達人稱之區別的代 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和人稱代詞的復數。
① 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余、予、朕”等,它們一般可作主語、賓語 和定語。 如: 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鄭人買履》 ② 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若、而、乃”等,它們一般可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如;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 ③ 第三人稱代詞,主要有“之、其、彼、渠、某”等,它們一般可作主語、賓語 和定語。 如: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 ④ 人稱代詞復數是指文言中人稱代 詞沒有單數復數的區分,往往在第一人稱 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后,加“儕、輩、屬、曹”等表復數,一般可以根據語境推斷出 來。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爾曹身與名倶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 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
《柳敬亭說書》 (2) 疑問代詞 ① 指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等。如: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 指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易、胡、奚、。
惡、安”等。如: 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③ 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安、焉、奚、惡、惡乎(哪里)、何”等。
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3) 指示代詞 指示代詞根據不同的用途可分為近指 代詞和遠指代詞,特指代詞和泛指代詞。 ① “其”是特指代詞,只能作定語。
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逍遙游》 ② “之、茲”是泛指代詞,可作定語、賓語。
如: 爾母立于茲。 《項脊軒志》 ③ 近指代詞主要有“此、是、斯、然、茲”等,可譯為“這”。
它們可作主語、定語 和賓語,“此、是”還可作判斷謂語。如: 此天子氣也。
《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④ 遠指代詞主要有“彼、夫”等,可 譯為“那”。“彼”的指代性強,可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夫”的指代性較弱,多作定 語。
如: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丑下》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⑷無定指代詞 無定指代詞是指指代不確定的代 詞,一般作主語。
① “或”指代“有的人、某人、有的(東 西)”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如: 或曰:梅以曲為美。
《病梅館記》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② 當連用幾個“或”時,構成的是排 比句式而不是表示選擇。如: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5) 輔助性代詞 輔助性代詞主要有“所、者”等,它 們附著在其他詞或詞組前后,具有一定的 語法功能和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句 子成分。 ① “所”附著在謂語動詞性成分前, 與其組成所字結構,指代某種動作、對 象。
如: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 ② “者”附著在詞或詞組之后,與其 構成者字結構,表示“……的人、……的 事物”。
如: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 。
語文中的代詞有人稱代詞和物主代詞。
人稱代詞即是:你,我,她,你們,我們,她們,他們,含滑小明,小芳,老師,大家.......
物主代詞即是:你的,我的,他的雀銀,頃老宴她的,你們的,我們的,他們的她們的,小明的,小芳的,老師的,大家的......
用法:人稱代詞一般做主語和賓語,表動作的執行者和承受者,物主代詞一般用作修飾限定
代滾亂詞: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詞。
有人稱代詞:我大清檔(們),你(們)您,他(們)
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詞叫代詞。
可以分為以下三
小類:
①代替人或物名稱的詞叫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單數用“我”,復數用“我們”正鎮;
第二人稱單數用“你”,敬稱用“您”,復數用“你們”;
第三人稱單數用“他”、“她”或“它”,復數用“他們”。
②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如“誰”、“哪”。
③指人或事物的叫指示代詞,如“這個”、“那個”、“此處”、“彼處”等。
1、代詞的虛實問題
王力《漢語語法綱要》:“另有一類詞,如‘我、你、他、這、那、這么、這么著’等等,它們本身并不能表示實物或德行行為,然而它們卻能替代名詞、形容詞或動詞的用途。由此看來,它們本身是虛詞,而它們所代替的卻是實詞。我們把它們稱為代詞,代詞可認為半虛詞。”
語法作用:
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是實詞。
詞匯意義:
含義抽象,如“這”、“何”、“者”。
2、古今代詞分類的差異:
現代 :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
古代 :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 輔助性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