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初三物理重要知識點全總結 九年級物理復習提綱(人教版) 九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 初三物理怎么安排復習計劃 人教版初三物理復習提綱
《初中物理九年級》免費資源
鏈接: 1NIvRjYAmf1_QwiUs0e3TIg
c.基礎初中物理九年級(呂德貴)行核鬧-39|08 第8講 信息和能源|07 第7講 電和磁|06 第6講 生活用電|05 第5講 電功率和焦耳定律|04 第4講 歐姆定律|03 第3講 電壓和電阻|02 第2講 電流和電路|01 第1講 內能及內能的應用檔罩|基礎初中物理九年級(呂德貴)目錄.txt|1.6 熱機及其效率.mp4|1.5 比熱容.mp4|1.4 內氏弊能,溫度,熱量和做功的關系.mp4|1.3 內能到底是什么?.mp4|1.2 分子引力和大氣壓的區別.mp4
初中物理,其實是剛剛入門的一個階段。難度都還知識最基礎的,下面我為了方便大家復習,整理了初三物理重要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初三物理復習重要知識點整理
1、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1)物質由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3、湯姆遜發現電子(1897年);盧瑟福發現質子(1919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1932年);蓋爾曼提出夸克設想(1961年)。
4、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5、三種杠桿:(1)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鑷子,筷子,掃地用具等)(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6、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P=W/t單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7、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8、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9、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槐譽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絕答內能是等效的。
10、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11、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12、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的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電流和電路
1.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鉛宏段形成電流
2.電流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3.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電路中有電源、電路為通路
4.電路
(1)電路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組成
定義:能夠提供電流的裝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②用電器定義:用電來工作的設備。工作時:將電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④導線:輸送電能
(2)三種電路:
通路:接通的電路。
斷路:斷開的電路。
短路:定義: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特征:電源短路,電路中有很大的電流,可能燒壞電源或燒壞導線的絕緣皮,很容易引起火災。
5.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做電路圖。
畫電路圖的注意事項:導線橫平豎直,不能用曲線,做到有棱有角,開關一般斷開,元件的位置安排要適當,分布要均勻,元件不要畫在拐角處,整個電路最好呈長方形。
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1.串聯電路的電流規律: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都相等。公式:I=I1=I2
2.并聯電路的電流規律:并聯電路中總電流等于各支路中電流之和。公式:I=I1+I2
初中物理專題復習資料+專題試題
1Prw4EJdABMxx7LpSdFPknQ
初中物理專題復習資料+專題試題|實驗專題復習資料|力學專題復習資料+專題試題|光聲熱旦搏專題復習資料+專題試題|電學專題復習資模派祥料+專題試題|金題練練看-5.焦爾定律.pdf|金題練練看-4.電功、電功率.pdf|金題練練看-3.電路動態分析羨型.pdf|金題練練看-2.歐姆定律.pdf|金題練練看-1.電學基礎概念.pdf|5.焦耳定律.pdf|4.電功、電功率.pdf|3.電路動態分析.pdf|2.歐姆定律.pdf|1.電學基礎概念.pdf
其實,復習很難統一說應該怎樣進行。因為不同我個體,其具體情況不同,復習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有時甚至迥然不同。以下給出一些僅供你參考。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方法,可進入查找:http://www.wuliok.com/a/xuexifudao/xuexifangfa/
一、制定詳細、周密的復習計劃
第一輪復習應從3月份開始,重點是梳理知識點,復習,強化基礎訓練。
第二輪復習應從5月上旬開始,縱、橫向進行知識是鏈接,將知識點、線結合,交織成知識網,注重與現實的聯系,以達到能力的培養、提高,同時本階段還應注意試題的訓練和題型的分析。
第三輪復習應從6月初開始,查漏補缺,以回顧性復習和中考模擬訓練為主。復習的要求是“回顧、模擬、強化、調節”通過回顧教材,模擬訓練,從而溫故知新,進一步提高應試能力。
二、樹立堅定、必勝的復習信心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源于“動機”和“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源泉,是做好一切事情的保證。中考是一場公正而又激烈的競爭,只有充滿信心,準備才能充分,效果才能保證。要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自己的數汪優勢,只要揚長避短,人人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優勢取勝。
當今世界競爭激烈而殘酷,中考是人生第一次也是較關鍵的一次競爭,它甚至回影響、決定人的一生。要想在中考競爭中成為勝利者,必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認認真真對待每一節課、每一個問題、每一次練習,不斷總結經驗,糾正不足,最終你一定會成功。
三、運用適當、高效的學習方法埋祥
中考命題的目的是選拔能力比較強而不是僅會死記硬背的學生。復習雙基,可以利用目錄進行回憶,先通過目錄一部分一部分地回憶,回憶起來的東西就讓它過去,回憶不起來的或有困難的就重點看課本,當全部回憶完某部分后就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
每一部分都按此方法復習完后,重點要搞清楚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使基礎知識化、網絡化。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對基礎知識的運用加以培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就加強了基礎知識的理解,因此,定時、定量的模擬練習是提高能力的關鍵。
四、注重復習技巧,提高學習效率
加強落實:千法、萬法,落實好才是好法。初三復習每一步都離不開知識是落薯液仔實,哪位同學知識落實得好,將來在中考中的收效就比較大。要經常性地進行歸納,沒有知識是歸納總結,就沒有知識是落實。特別是每次練習和考試的失誤,要認真總結,防止今后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獨立思考:要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不要過多地依賴同學和老師。越往后復習,同學們自身的作用就越來越大,同一個老師教的班級,不同的同學成績差別很大。老師講的題、與同學討論的題易忘,自己做的題、特別是做錯后改正過來的題便不易忘記。
講究質量:不要只追求做題數量,而要追求做題的質量。糊糊涂涂做三套,不如明明白白做一套,要講質量,講效果。只追求數量,什么問題都摸棱兩可,知道的越多越糊涂。對于老師精心組合的題、自己平時害怕的題、容易出錯的題要精做,用多種方法做,全方位地“透視”;其余題目而已一般化地做;有把握的題目、做過多遍的題目可以不做。
建備忘錄:對疑難問題和錯誤隨時記錄,不能輕易放過。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記下來以備以后解決。經常性地反思自己的錯誤,才能使自己的弱項變為強項,劣勢變為優勢,否則問題得不到解決,學習成績就很難得到提高。
勞逸結合:記住公式8-1>8,每天學習7個小時,再休息放松1個小時,其效果要優于8個小時全用于復習。切記不能選擇玩電腦上網來調節大腦,因為玩電腦或上網容易上癮,容易在大腦里形成優勢興奮灶,抑制已掌握知識的發揮。
《多彩的物質世界》復習提綱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宇宙由物質組成。
2.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任何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
3.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固態物質中,分子與分子的排列十分緊密有規則,粒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將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來回振動,但位置相對穩定。因此,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小。因此,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氣態物質中,分子間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運動,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壓縮。因此,氣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4.原子結構。
5.納米科學技術。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常用單位:t g mg
對質量的感性認識:一枚大頭針約80mg;一個蘋果約150g;一頭大象約6t;一只雞約2kg。
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4.測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案秤、臺秤、桿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托盤天平,也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再通過公式m=G/g計算出物體質量。
⑵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個字:水上,游碼歸零,橫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橫梁平衡。具體如下:
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③“調”: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項:A、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潔。
⑶方法:A、直接測量:固體的質量;B、特殊測量:液體的質量、微小質量。
二、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 變形 ;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 不變,m與帆橡兆V成正比;物體的密度 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 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質量成正比。
5.圖象:如圖所示: 甲> 乙。
6.測體積——量筒(量杯)
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
⑵使用方法:
“看”:單位:毫升(ml)=厘米3 (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如殲上。
“讀”: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測固體的密度:
說明:在測不規則固體體積時,采用排液法測量,這里采用了一種科學方法等效代替法。
8.測液體密度:
⑴原理:
⑵方法:①用天平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 ;②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③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余液體的質量m2 ;④得出液體的密度 =(m1-m2)/V
9.密度的應用:
⑴鑒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鑒別物質。
⑵求質量: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體積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質量用公式 算出它的質量。
⑶求體積: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質量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體積用公式 算出它的體積。
⑷判斷空心實心。
《運動和力》復習提綱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態租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練習:
☆詩句“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船和山。
☆坐在向東行駛的甲汽車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去,同時又看到乙汽車也從甲汽車旁向后退去,試說明乙汽車的運動情況。
分三種情況:①乙汽車沒動;②乙汽車向東運動,但速度沒甲快;③乙汽車向西運動。
☆解釋毛澤東《送瘟神》中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為參照物,地面繞地心轉八萬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體為參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許多河流。
二、機械運動
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采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采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練習:體育課上,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他們的成績分別是14.2S,13.7S,13.9S,則獲得第一名的是同學,這里比較三人賽跑快慢最簡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時間短運動的快。
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⑵直線運動。
Ⅰ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 變形 , 。
速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m/s;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單位大。
換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約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1m。
直接測量:速度計。
速度圖象:
Ⅱ變速運動: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v2>v>v1。
常識: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車速度5m/s;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客運火車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光速和無線電波3×108m/s。
Ⅲ實驗中數據的記錄:
設計數據記錄表格是初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設計表格時,要先弄清實驗中直接測量的量和計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記錄的數據的組數,分別作為表格的行和列。根據需要就可設計出合理的表格。
練習:
某次中長跑測驗中,小明同學跑1000m,小紅同學跑800m,測出他兩跑完全程所用的時間分別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請設計記錄表格,并將他們跑步的路程、時間和平均速度記錄在表格中。
解:表格設計如下
跑步路程 時間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紅 800m 3分20秒 4m/s
三、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單位換算的過程:口訣:“系數不變,等量代換”。
4.長度估測: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1cm;鉛筆芯的直徑1mm;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測量方法:
A、測量細銅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積法(當被測長度較小,測量精度不夠時可將較小的物體累積起來,用刻度尺測量之后再求得單一長度)
☆如何測物理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
答:數出物理課本若干張紙,記下總張數n,用毫米刻度尺測出n張紙的厚度L,則一張紙的厚度為L/n。
☆如何測細銅絲的直徑?
答:把細銅絲在鉛筆桿上緊密排繞n圈成螺線管,用刻度尺測出螺線管的長度L,則細銅絲直徑為L/n。
☆兩卷細銅絲,其中一卷上有直徑為0.3mm,而另一卷上標簽已脫落,如果只給你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你能較為準確地弄清它的直徑嗎?寫出操作過程及細銅絲直徑的數學表達式。
答:將已知直徑和未知直徑兩卷細銅絲分別緊密排繞在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上,且使線圈長度相等,記下排繞圈數N1和N2,則可計算出未知銅絲的直徑D2=0.3N1/N2mm
B、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圓柱的周長等常用化曲為直法(把不易拉長的軟線重合待測曲線上標出起點終點,然后拉直測量)
☆給你一段軟銅線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圖冊估測出北京到廣州的鐵路長嗎?
答:用細銅線去重合地圖冊上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再將細銅線拉直,用刻度尺測出長度L查出比例尺,計算出鐵路線的長度。
C、測操場跑道的長度等常用輪滾法(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待測曲線滾動,記下輪子圈數,可算出曲線長度)
D、測硬幣、球、圓柱的直徑圓錐的高等常用輔助法(對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可將刻度尺三角板等組合起來進行測量)
你能想出幾種方法測硬幣的直徑?(簡述)
①直尺三角板輔助法;②貼折硬幣邊緣用筆畫一圈剪下后對折量出折痕長;③硬幣在紙上滾動一周測周長求直徑;④將硬幣平放直尺上,讀取和硬幣左右相切的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
6.刻度尺的使用規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練習:有兩位同學測同一只鋼筆的長度,甲測得結果12.82cm,乙測得結果為12.8cm。如果這兩位同學測量時都沒有錯誤,那么結果不同的原因是:兩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這兩位同學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則乙同學的結果錯誤。原因是:沒有估讀值。
7.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測量環境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儀器。
(4)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避免,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四、時間的測量
1.單位:秒(S)。
2.測量: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脈搏等。
現代:機械鐘、石英鐘、電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6.力的測量:
⑴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
⑵分類:彈簧測力計、握力計。
⑶彈簧測力計:
A、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調”:調零;“讀”:讀數=掛鉤受力。
C、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觀察的,但它變化時引起其他物理量的變化卻容易觀察,用容易觀察的量顯示不宜觀察的量,是制作測量儀器的一種思路。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強計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表示出來,如果沒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個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六、慣性和慣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么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3.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4.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
☆人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4.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 物體運動狀態 說明
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要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
畫圖時注意:①先畫重力然后看物體與那些物體接觸,就可能受到這些物體的作用力;②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運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