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隨筆?那么,語文教學隨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正確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基本特點。過去,語文課常被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對課文過度條分縷析,忽略了人文教育功能,導致語文課不受學生歡迎。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的重要性,但同時不能忽視語文的工具性,二者應相輔相成、高度統一。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然而,當下有些語文課堂過于重視人文精神挖掘,忽視基礎知識教學,如字詞句等教學在公開課中常被忽視,課堂缺乏朗朗讀書聲和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缺少必要的訓練和積累,這樣會使語文學習如同空中樓閣。所以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時,不能以削弱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兼顧人文性的同時,抓好基礎知識傳授和基本能力培養。()
音樂、美術與表演融入課堂
音樂元素的添加: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給人聯想空間和美感。在語文課堂中適當加入音樂元素,如配樂朗誦,或者讓學生唱與課文有關的歌曲,能調動課堂氣氛和學生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鋤禾》時,教學生將讀改為唱,效果良好。
繪畫的運用:在語文課堂安排學生繪畫,能調動學習熱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教學《云房子》時,讓學生畫出心中的云房子,有助于學生對云的直觀認識和對課文的理解。
走出課堂,利用室外情境
傳統教學以課堂為主,但現在教學應形式多樣。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可將學生帶出課堂,走入大自然。如教學二年級語文《秋游》一課時,講到描寫云的部分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操場觀察天上的云,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想象,之后再回課堂學習課文,由于有了直接體驗,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
以上就是語文教學隨筆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