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歷史小故事大全?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3、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那么,簡短的歷史小故事大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xù)七天沒吃上飯,以至于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于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
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zhí)钊肟谥小?/p>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干凈。
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2、歐陽詢讀碑的故事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在一次騎馬外出郊游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手跡的碑刻,便立刻下馬來看了一會兒。
1.愚公移山的故事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內)的南邊,黃河的北岸,有兩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著一個叫愚公的老頭,已經九十多歲了。由于大山擋在愚公家門前,所以每次出門和回家都要繞很遠的路,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這兩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贊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問:“憑你的力量怎么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況且山上的泥土和石頭又運到哪里去呢?”家人說:“可以把這些東西運到渤海邊。”
第二天,愚公就帶領他的子孫們開始挖泥土、鑿石頭,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運到渤海邊上。有的鄰居看到這個情形,也趕來幫忙。有一個叫智叟的老頭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嘲笑愚公說:“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紀一大把了,還能再活幾年呢?你還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樹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把山夷為平地了。”
聽了智叟的話,愚公感嘆地說:“你的思想真頑固!沒錯,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還有那么多兒子和孫子,他們將來也會有兒子、孫子。子孫的繁衍是不會停止的,因此我們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大。可是山卻不會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鏟平。”智叟搖了搖頭,他雖然不理解愚公的行為,但也無法反駁。后來,天帝聽說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誠心所感動,于是派了兩個神仙將兩座大山背走了。
1、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3、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4、呂氏春秋:呂不韋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少一字者,就賞賜千金。
5、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2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ZUO)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xù)求學。故事就發(fā)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
1.鑿壁偷光: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
3.三遷之教: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yè)就把
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4.畫蛇添足: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5.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以上就是簡短的歷史小故事大全的全部內容,1.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y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y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lián),你若能對出下聯(lián),診費、藥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lián)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lián)為:"膏可吃,藥可吃,膏藥不可吃"。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fā)揮,續(xù)了下聯(lián):"脾好醫(yī),氣好醫(yī),脾氣不好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