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必修二筆記?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原則那么,高中化學必修二筆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原子結構
原子結構微粒包括電子、質子和中子。電子質量約為 9.109×10?31千克,電量為 -1.602×10?1?庫侖;質子質量約為 1.673×10?2?千克,電量為 1.602×10?1?庫侖;中子質量約為 1.675×10?2?千克,電量為 0。核電荷數等于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質子數(Z)加中子數(N)等于質量數(A),AZX 表示一個質量數為 A、質子數為 Z 的原子。
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程: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論;1803 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建立了原子學說;1903 年湯姆遜發現電子建立“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 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原子結構的核式(行星式)模型;1913 年丹麥科學家玻爾建立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模型;20 世紀 20 年代建立了現代量子力學模型。
二、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核素是具有一定數目質子和一定數目中子的一種原子。
同位素是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它們互為同位素。同位素的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相同。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質子數和中子數決定核素的種類。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間互稱為同位素,同種元素可以有多種核素(同位素),所以元素的種數遠少于原子的種數。
三、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是相同元素組成、不同形態的單質。如碳元素就有金剛石、石墨、無定形碳等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由于結構不同,彼此間物理性質有差異,但化學性質相似。同素異形體的形成方式有三種:組成分子的原子數目不同,例如氧氣 O?和臭氧 O?,紅磷和白磷;晶格中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例如金剛石和石墨;晶格中分子排列的方式不同,例如正交硫和單斜硫。
四、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電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時,總是盡量先排在離核最近(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較高的電子層里。各電子層的層序數 n 依次為 1、2、3、4、5、6、7,分別稱為 K、L、M、N、O、P、Q 電子層。
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 2n2個(n 為電子層序數)。
最外層電子數都不超過 8 個(K 層不超過 2 個)。
各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層所容納的電子數是 8(氦除外)。
各元素原子次外層所容納的電子數最多是 18,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超過 32 個。
五、相對原子質量
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已知某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及在自然界中各同位素的原子百分數,就可以利用公式求出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即=A1×a1% + A2×a2% +……
元素的近似相對原子質量:將上式中的 Ar 用質量數 A 代替進行計算。
元素的一種同位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以一種碳原子(核內有 6 個質子和 6 個中子的碳原子)的質量的 1/12(約 1.66×10?2?千克)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所得的數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現代測定相對原子質量的方法主要有化學方法和物理方法(質譜法)。化學方法是先制備該元素的純鹵化物,采用銀作二級基準分析鹵化物純度,再向一定量的鹵化物樣品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硝酸銀,用重量法測定鹵化銀的重量,然后通過當量求出相對原子質量。質譜法是通過測定同位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然后根據其在自然界的豐度(即原子百分數)計算得到的,所使用的儀器叫質譜儀。
六、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數:把不同的元素按核電荷數由小到大的順序對其進行編號。
周期:把電子層數相同的各種元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成橫行。周期分為短周期和長周期,短周期包括第 1、2、3 周期,分別含 2、8、8 種元素;長周期包括第 4、5、6 周期,分別含 18、18、32 種元素,第 7 周期為不完全周期。規律是具有相同的電子層數而又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排列的一個橫行叫周期,且電子層數等于周期數。
族:把不同的橫行中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電子層遞增的順序由上而下排成縱行。
以上就是高中化學必修二筆記的全部內容,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