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歷史?1952年11月,益陽專區(qū)建置撤銷,原轄寧鄉(xiāng)縣劃屬湘潭專區(qū),湘鄉(xiāng)、雙峰、漣源3縣劃歸邵陽專區(qū),益陽、桃江、安化、漢壽、沅江5縣及益陽市劃歸常德專區(qū),歷時10年。 其間,益陽市于1953年4月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改為益陽縣領導,但1961年復改專區(qū)轄市,仍由常德專署領導。那么,益陽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區(qū)境即有人類繁衍生息。
出土文物證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安化縣馬路口、江南,南縣北河口,赫山區(qū)鄧石橋和沅江市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
進入青銅器時代后,在今桃江縣馬跡塘、灰山港,沅江市蓮子塘以及資陽區(qū)新橋河、長春,赫山區(qū)赫山廟、龍光橋、筆架山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區(qū)境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
戰(zhàn)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
秦屬長沙郡。
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
”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云:“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
”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
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
有趣的是,益陽的名字,幾千年來無論轄地怎么變異頻繁,它一直沒有改易過名稱,這在中國地名中是比較少見的。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陽新橋河、鄧石橋、舞嶺、蓮子塘、灰山港一帶,均有密集的聚居群體。
據《禹貢》載,今益陽地區(qū)遠古屬荊州。
春秋時為楚地,戰(zhàn)國時隸楚黔中郡,公元前221年秦滅楚,立長沙郡,下設益陽等九縣。
初置益陽縣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xiāng)、湘陰、漣源、新邵和沅江市的部分土方,范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
城市文化特色是實現(xiàn)城市間差異競爭的重要資源,是城市有別于其它城市的重要亮點,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過去和現(xiàn)在的濃縮,是物質實體和歷史文化的提煉,是城市形象的精髓和靈魂。益陽的城市文化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名人薈萃;美女文化出名;竹文化濃郁;湖鄉(xiāng)文化突出;黑茶文化領先。
益陽湖山秀麗,人文薈萃,如鑲嵌在洞庭湖畔的一棵璀璨明珠。奔流不息的資、澧、沅三水從境內流過,注洞庭,匯長江,齊歸大海,納三楚文化之精華,聚濱湖水鄉(xiāng)之特色。其城市文化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益陽歷史文化悠久。
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秦朝開始的,至今已有2000余年,源遠流長久遠。但從文物考古的研究看,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益陽就有人類生產生活的遺址,已被發(fā)現(xiàn)并被挖掘考證的,主要有南縣涂家臺遺址。涂家臺遺址具有7000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文化村落遺址的顯著特色,重要的出土文物有大量陶片及墓葬中完整的人體骨架,經南京考古所碳14放射檢測,在涂家臺出土的文物特別是人體骨骼距今已7000余年,專家將涂家臺遺址劃代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創(chuàng)辦于440年前的益陽龍洲書院,是古代湖南四大書院之一;會龍山上與白鹿寺遙相映襯的棲霞寺是東晉古剎,相傳是明代建文帝避難的地方;坐落在資江大橋南端的裴公亭,是唐代宰相裴休攻讀詩書的故地;桃花江畔清幽靜美的鳳凰山,傳說是當年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流放時行吟垂釣,寫作《天問》的地方,桃江現(xiàn)還有天問臺。
益陽,湖南歷史上一個重要行政區(qū)域名稱。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赫山區(qū)鄧石橋、沅江漉湖等地,就已形成原始村落。青銅器時代,在灰山港、蓮子塘、赫山廟、羊舞嶺一帶,均有密集的聚居群體。
據《禹貢》載,今益陽市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zhàn)國時隸楚黔中郡。這一時期文化發(fā)展的代表人物當數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認定,他的不朽名篇《天問》,作于今桃江縣城關鎮(zhèn)。
公元前223年,秦統(tǒng)一中過后,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益陽縣,轄地包括今赫山、資陽、桃江、安化、新化各區(qū)縣,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沅江、寧鄉(xiāng)、湘陰、漣源、新邵縣(市)的部分地方,今益陽市所轄區(qū)縣(市),除沅江部分和南縣外,均在古益陽版圖之內。自此至今,綿延二千余年,益陽轄地雖變異頻繁(元代曾升格為州),但益陽之名一直沒有更易。
西漢,郡縣與封國兩制并行。今益陽市,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tǒng)隸荊州刺史部。
東漢,沿襲西漢州、郡、縣制,廢長沙國為郡。今益陽市分屬長沙郡、武陵郡,統(tǒng)隸荊州刺史部。
三國鼎立,吳蜀分荊州。今益陽市分屬衡陽郡、長沙郡、武陵郡和南郡,統(tǒng)隸荊州。
益陽
建置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區(qū)境即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文物證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安化縣馬路口、江南,南縣北河口,赫山區(qū)鄧石橋和沅江市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后,在今桃江縣馬跡塘、灰山港,沅江市蓮子塘以及赫山區(qū)赫山廟、龍光橋、筆架山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區(qū)境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戰(zhàn)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秦屬長沙郡。西漢初年置益陽縣,以縣治位于益水(今資水)之陽而得名,是為區(qū)境置縣之初。時益陽縣境轄今益陽市及邵陽和婁底兩市各一部分。南朝梁時置藥山縣(今沅江市),宋置安化縣。清末,設南洲直隸廳(今南縣)。其間2100多年,境內屬縣雖有增加,但未形成地區(qū)(府、州)級行政建置。各縣沿革與隸屬關系,則隨朝代更換,頗多變化。
民國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個行政督察區(qū)轄境過廣和督察不便,將之調整為10個。同年4月,劃益陽、安化、湘鄉(xiāng)、寧鄉(xiāng)、漢壽、沅江等6縣,組成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是為區(qū)境地區(qū)一級行政建置之始。南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常德)。
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大舉進犯,湖南部分地域淪陷,各行政督察區(qū)的建置名存實亡。
益陽是一個地名,位于中國湖南省中部。益陽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深厚豐富的文化底蘊。在這個美麗的城市里,你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湖湘文化,體驗到它的歷史文化魅力。
益陽的歷史
益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在南北朝時期,益陽曾被分別歸屬于南朝梁、陳、隋朝、唐朝等政權。在明代初期,益陽被劃為湖南一部分,成為東安府所轄的縣。后來,益陽相繼成為湖南省沅江道、岳州府以及益陽府的所在地。
益陽的地理
益陽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5′44″-113°10′30″,北緯27°46′31″-29°16′16″,整個城市總面積為1315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為12802.2平方千米,水域面積為356.4平方千米。
益陽的人文景觀
益陽市內的名勝古跡眾多,如“洞庭秋月”名列世界文化遺產,被聯(lián)合國文化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球5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此外,益陽還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益陽的經濟發(fā)展
益陽市是湖南省商貿物流中心和制造業(yè)基地,是湖南省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商品糧倉,也是“湘南九市”之一。益陽市的經濟以制造業(yè)和三農業(yè)為主,已經擁有了中國十大品牌黃酒之一的益陽老窖,是全國優(yōu)質錳礦和氟化鋁生產基地,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生態(tài)資源。
以上就是益陽歷史的全部內容,1968年,益陽專區(qū)改稱益陽地區(qū)。1983年7月,寧鄉(xiāng)縣劃屬長沙市。至此,全區(qū)轄益陽、桃江、安化、沅江、南縣和益陽市,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5個國營農場和大通湖漁場。1994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益陽地區(qū),設立地級益陽市;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