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高俅?《宋史.李若水傳》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李若水……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那么,歷史上的高俅?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俅作為《水滸傳》中的第一大反面人物,其性格特征是很分明的,所以他身上應該是集中一部分人性格特點。下面是我為你搜集歷史上高俅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高俅的性格特點
結合高俅的發跡史,以及后面對梁山好漢的所作所為,有以下幾點:
一、小人性格,見風使舵,趨炎附勢。高俅原是市井無賴,后來攀上小王督太尉,開始他的官途。誰都不知道高俅在遇到端王的時候,那一腳“鴛鴦拐”是有預謀還是偶然,但是自此,高俅平步青云,成為了北宋的高太尉。
二、“窮人”性格,自卑懦弱,不承認自己的過去。這里的窮不僅僅是指貧窮,還有思想的貧瘠。我們知道,高俅原名高毬,以高俅的文化水平,也只能將“毬”改成“俅”了,因為一個是動物的毛皮的偏旁,一個是人的偏旁,高俅改來改去改成“人”字旁,一來是覺得自己身份地位提高了,人模人樣;二來是想要否認自己的過去,想要抹去自己人生的污點。更在自己發達后看不起窮人,忘記了自己曾經跟他們一樣。
三、奸臣性格,奸臣大多奸詐狡猾,心胸狹窄,高俅在《水滸傳》中,不遺余力的打擊梁山好漢,而且是誰得罪他,他就狠狠的報復誰,絞盡腦汁的設計陷害!而且在后來的抗金斗爭中,高俅不顧家國滅亡,設計陷害忠良,為了一己私利,棄國家大義于不顧,中飽私囊,也無怪最后結局凄慘。
水滸傳把高俅寫成大壞人是作者的主觀臆想,而當時民不聊生,必須有人來擔當責任這個錯誤不能是君王的錯,只能是旁邊服侍的人是個大惡人
準確的講北宋宋神宗元豐改制以前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執政).樞密使,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都是副相(執政).三司使位次副相(執政).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為宰相,左仆射兼任門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書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因宋朝定例以太尉(正二品)為武官的最高等級,故習稱高級軍官為太尉,蔡京、童貫.高俅、排位,第一是蔡京,左仆射(宰相)、太尉(虛銜)、太師(虛銜)、童貫第二,樞密使(副相)太傅、高俅第三,開府儀同三司(寄祿官)所謂殿帥府太尉宋代根本沒有,宋代稱統領禁軍的殿前司長官都指揮使或殿前指揮使為殿帥,高俅的職位應該是禁軍殿前司都指揮使或殿前指揮使.
因為在歷史上高俅,他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只是因為愛好踢球才得到證明,是一個老好人,并不是水滸傳中那種大惡人,所以電視劇的話看看就行了
其實高俅在歷史上雖然并不險惡,但是因為北宋的滅亡,難免讓人們恨他誤國誤民。首先其發跡并不是憑的真本事,而是靠的球踢得好,善于阿諛奉承,典型的小人得志。
以上就是歷史上的高俅的全部內容,高俅本是蘇軾府上的一個小史,寫得一手好字,蘇東坡很喜歡他。不過《水滸傳》上寫高俅跟的是小蘇學士,也就是蘇東坡的弟弟是蘇轍,宋朝筆記《揮塵后錄》中明確記載高俅跟的是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