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氣節(jié)的人?其事跡當時就聲震華夏,被宋高宗稱譽為“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史稱其“獨處冷山,節(jié)侔蘇武”,是垂范史冊的風節(jié)名臣。樂平歷史上稱之“洪公氣節(jié)”,則緣由于此。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那么,中國歷史上有氣節(jié)的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夏明翰
1928年初,中共黨員夏明翰被黨調到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由于叛徒的出賣,同年3月18日不幸在武漢被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敵人押送到漢口余記里刑場。
當敵執(zhí)行官問夏明翰還有什么話要說時,他大聲說:“有,給我拿紙筆來!”28歲的夏明翰在寫下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的憤然詩句后慷慨赴死。
他的遺言為千萬人記憶,然而很少有人記得,在他赴死的一年前,1927年的春天,夏明翰在聽聞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后,悲憤地寫過:“越殺膽越大,殺絕也不怕。不斬蔣賊頭,何以謝天下!”一年以后,這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將“骨氣”兩個字深深地烙入中華的脊梁。
3、狼牙山五壯士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zhàn)斗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第1軍分區(qū)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zhàn)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華日本軍隊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qū)所屬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9月25日,日偽軍約3 500余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qū),企圖殲滅該地區(qū)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
1、吉鴻昌:“我是中國人!”
1931年秋,吉鴻昌率團到美國考察。在紐約,吉鴻昌常被人誤認為是日本人,吉總是鄭重嚴肅地告訴對方:“我是中國人!”一聽是中國人,美國人的眼里充滿不屑。面對洋人的嘲笑和侮辱,吉鴻昌氣憤異常,他親自做了一塊紙牌掛在自己的胸前,紙牌上用毛筆寫著“我是中國人”5個大字。
2、霍元甲:打破“東亞病夫”的侮辱
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為“東亞病夫”,霍元甲應友人之邀赴上海比武。懾于霍元甲的威名,奧比音最終未敢交手隨即消失。“東亞病夫”的挑釁與侮辱,深深地傷害了大清人民那本就敏感而易受傷的感情,霍元甲就在這個時候閃亮登場。
3、文天祥:以死報國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后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wěn)軍心。文天祥被俘后,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文天祥并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于國家和民族。
4、徐悲鴻: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在赴法留學專攻美術期間,他遭到了洋學生的歧視,被誣為“生就的當亡國奴的材料”,徐悲鴻面對挑釁,義正詞嚴地予以回擊,并以虛心好學換來了一個個優(yōu)異成績,折服了對手,表現(xiàn)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1、洪皓
洪皓(1088—1155年),字光弼,宋饒州樂平縣金山鄉(xiāng)巖前村(今屬樂平市洪巖鎮(zhèn))人,南宋初年著名愛國英雄。
他出使金國,被羈留15年,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堅貞不屈,死守大宋使節(jié)印符,不辱朝廷使命,歷盡艱辛,終于全節(jié)而歸。
其事跡當時就聲震華夏,被宋高宗稱譽為“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史稱其“獨處冷山,節(jié)侔蘇武”,是垂范史冊的風節(jié)名臣。樂平歷史上稱之“洪公氣節(jié)”,則緣由于此。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知泗州(今江蘇盱眙北)兼淮南、京東等路撫諭使,對付叛軍李成。五月,宋高宗準備將都城由杭州遷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鋒芒。
洪皓不顧職位卑微,上書諫阻。他的意見雖未被采納,但卻因此為高宗賞識。高宗特意召見他,擢升其為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任大金通問使,率隊出使金國。八月,赴金國至太原,被金扣押,十二月被遷往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在同行的副使被誘降的情況下,洪皓寧死不屈。
在云中,見到金國權臣完顏宗翰,完顏宗翰不許洪皓請歸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縱的偽齊劉豫政權去當官。洪皓嚴詞拒絕。完顏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斬首。
兩名壯士“執(zhí)劍夾承”,擁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從容而行。一位貴族見狀,深受感動,不覺失聲說道:“真忠臣也。
1、陶淵明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chuàng)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
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tǒng),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2、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zhàn)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
1、林則徐
林則徐, 福建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奮力抗英而聞名中外,成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為后人稱頌。但也是因為禁煙和抗英,使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
2、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zhàn)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趙構御覽岳飛奏疏后,親賜御札嘉獎,都督府也將劉光世軍情況通報岳飛。撥劉光世軍與岳飛,似成定局,不意張浚和秦檜從中梗阻,趙構聽從張浚之議,置已決之“前議”于不顧,又下詔給岳飛說:“淮西合軍,頗有曲折。”不將劉光世軍撥與岳飛。
張浚見了岳飛,撇開歸劉軍與岳飛之“前議”,以淮西軍中人事安排相問,岳飛耿直的回答卻遭張浚譏刺。岳飛胸中積忿,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隨行機密官黃縱略事交代后,就離開建康,回到廬山母墓旁守制了。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有氣節(jié)的人的全部內容,1、林則徐 林則徐, 福建 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