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是?第一副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那么,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樓上所說不對,是配粗五代時期后蜀國主孟昶寫的。辛培塵鎮寅遜奉孟昶之命寫,但孟昶覺得他寫的太low了,就親筆寫下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第兄握一副對聯。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前告初開”,這凱悔稿副春聯記盯孝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
最早的春聯來自莫高窟的敦煌遺書,內容為“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表達了對春天到來的美好期盼,由唐代劉丘子所亮穗撰寫,比后蜀之主孟昶的宏鍵清春聯提前了兩百蔽前四十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春聯。
后蜀國國君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沒前漏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悔碼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枯爛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作者是五代后蜀的皇帝孟昶。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孟昶在除夕讓學士在桃木板上寫的這兩句,成了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意為新的一年繼續接受著上年的恩賜,新春佳節一起期盼春天常在。
語句非常應景,雖然不甚工整,但由于名人的大v效應,很快便流行來。孟昶于是成為中國春聯創作第一人。
孟昶寫完春聯的第二年,趙匡胤北宋的判攔伐蜀掘慶胡大軍勢如破竹,和以往歷次伐蜀一樣,一攻破劍門,蜀國馬上就投降,毫不拖泥帶水。
北宋平定四川后差數,派來一位官員知成都府,成為四川的最高長官。此人名叫呂胤,字余慶,因避太祖諱,以字行,也就是都叫他呂余慶。
呂余慶簽發了一道地方命令,四川人民既然已經成為大宋子民,以后每年二月二十六,都要過“長春節”,這個節是趙匡胤的生日。
以上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是的全部內容,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在五代十國時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親自寫下的一副題桃符的春聯。聯語對偶工整,含義明白,而且首尾二字連起來便是“新春",很適合春節氣氛。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我國第一副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