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生命之道教會的歷史,生命之道是不是異端

  • 歷史
  • 2023-04-21
目錄
  • 生命之道和永生之道
  •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
  • 基督生命之道生命的起源
  • 中國十大異端牧師排名
  • 生命之道是不是異端

  • 生命之道和永生之道

    基督教生命道是一種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信仰,認為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擁有神圣的權能,并且可以為人類的罪惡贖罪襲滑。它認為譽春,人類因犯罪而被罰,只有藉著耶穌的救贖才能獲得永恒的生命。它還認為,人類可以通過接受耶穌基督的拯救,與上帝建立恩典的關系,得到靈性的滿足,并以此為基慶禪耐礎,獲得屬靈的解脫,走向更高的層次。它還認為,人類可以通過信仰耶穌基督,獲得自由,改變生活,實現真正的幸福。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

    圣經

    (Bible)

    圣經 是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經典,由 舊約 與 新約 組成,舊約是 猶太教 的經書,新約是 耶穌 基督 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紀錄。

    舊約圣經,猶太教 經書的主要部份,同時也是 基督教 圣經 的前半組成部分。基督教的舊約圣經全書共三十九卷。

    圣經的希臘文為Biblion,譯作卷或書,也被譯作某種書本;神圣或非神圣的都可采用。但基督教所稱之圣經,其意義甚為深奧,指圣書、神所啟示的記錄,及記載神作為的書本。

    圣經的組成與內容

    在舊約里,圣經為引用于先知的記載而言(但九2)。在新約中所提到的「經上所記載」,多數為指著全部或一部份舊約的經文(參太廿一42:可十二10;提后三15)。有時新約所提的,除了舊約以外,也包括新約的一部份書信(參彼后三16)。

    圣經是由舊、新兩約所組成。約的原文為diatheke,舊約是指神與梅瑟所立之約(參出廿四7~11),而新約是指神在耶穌身上所完成工作的約(參林前十一25)。舊約、新約全書成為一本圣經,在第二世紀被基督徒所認同、使用。整本圣經的中心信息,是說到神救恩的故事;此救恩的三個步驟是,救恩的來源、救恩的方法與救恩的歸屬。救恩的對象是上帝的百姓,就是信靠耶穌為救主的人;救恩的方法就是上帝在他恩典中呼召他的子民,以信心與順服來接受他的救恩。

    整本圣經的內容,是描寫神與人立約。此立約的對象,就是立約的子民;神本身就是他自己百姓的救主。立約的中保,就是耶穌基督——神的獨生子。

    圣經是神對人的特別啟示,整本圣經是說明神對于救恩的真理與事實。圣靈藉著歷史的背景與事實,來保證整本圣經是神所默示,藉著先知與使徒而寫成的上帝啟示的記載,它是無誤,又是確實的。教會的產生與信徒的得贖,是出于圣經的真理與教訓。整本圣經的信息,足夠使我們得到救恩的知識,因為它是神的恩典與救恩的啟示。

    圣經的權威

    圣經是神所默示的,也是上帝對人拿遲鋒類特別啟示的記錄。人可以從圣經中認識神的作為、耶穌的救恩及圣靈的工作。同時也能了解到有關宇宙的起始與終結、人類的來源與結局、生命的真諦與依歸,及人生的原則與意義。圣經是神智慧的杰作,也是神生命流露的表現;它是他的慈愛與公義、律法與誡命的記載。圣經的持久與普世性、純潔與完整性、統一與連貫性及真實與確定性,是永恒不變、雖舊而常新的。

    圣經是人類信仰與生活的準繩,是真理與道德的依歸,是規律與法則的基礎,是起始與終極的答案。它足夠使人類了解神的永能與作為、耶穌的慈愛與救贖,及圣靈的啟示與同工。叫凡信靠耶穌的人獲得救贖的智慧,得以完全,行各樣的善事(參提后三16)。

    圣經的自圓其說與真理的內證,足夠建立其本身之權威,而且它是超過一切歷代以來教會的傳統與權威。所有教會的教條與理論,都不能與圣經同日而語、并駕齊驅。圣經是基督教會與傳統、律例與道德的基礎。教會的產生是出于圣經的教導,而圣經不是由教會而產生。教會的建立與差傳的源起,都是出于圣經的教導而開始的。解經學與神學、教義與教條均要以圣經為依歸。所以說,若要了解圣經的教導,應該用以經解經的方法消晌,來做為了解真理的基礎。

    圣經的啟示與權威不是出于教會的傳統或信徒的感受,而是來自主耶穌本身對圣經的確信與認同。因為基督徒堅信圣經的權威與確定性是與上帝的神性與永能并存的。又說,圣經之成為信徒信仰與生活的準繩與權威,也是出于圣靈藉著圣經的啟示,在信徒心中所做的見證,并肯定它就是神的話語,是生命唯一可靠的依據。

    圣經的內證

    圣經本身承認它的信息是出于上帝的啟示。舊新約圣經明示它的記載就是上帝默示而寫成的。圣經的準確與權威性足夠使凡讀的人可以認識上帝,獲得救贖的智慧與永生的道路(參提后三15~17)。

    一、舊約圣經的內證:

    1.舊約本身的證實:舊約圣經屢次提到神選召某些人來成為神的代旦此言人與出口(參出四14,七1),例如,舊約的先知們被神的靈所感動,寫出神所默示的話(參摩三7:賽卅四16)。這都證實舊約圣經的記錄全是神藉著先知所默示神的話。

    2.耶穌對舊約圣經的證實:耶穌親自證實舊約圣經就是神所默示的,它不但無誤,且賦有神的權威性(參太四7,五17~18;約十35)。當耶穌在說到他復活的事實時,他引證舊約預言有關彌賽亞的應驗(參路廿四26、44)。又說,凡新約使徒所描述有關耶穌的事實,間接也證明了舊約所預言有關耶穌的事,就是神所啟示的話語(林前十五3~4、27~28;參提后三15~16;彼后一21)。

    二、新約圣經的內證:

    1.新約圣經本身的證實:新約圣經自己內證本身就是神所默示,且賦有其權威性與價值觀(提后三16)。既然舊約圣經是神所默示,而我們認識有關舊約圣經的默示觀是出于新約記載而得來的,那么,它必然也引證新約本身也是神所默示的,其權威性與價值觀是與舊約同等的(提后三16)。因為從新約的正典可以看到新約本身是受某一種原則所約束,而信徒的生活是受圣經的原則所引導。無論如何,這種種現象都是出于神的默示所得到的果效。

    2.從耶穌本身的見證看出新約圣經是神所默示的。耶穌就是神也是人。他不時受圣靈的感動,所以他可以證實舊約及新約都是神所默示的。又說,一切有關默示的事,都是出于耶穌本身而來的(來一1~2);耶穌本身就是所有新約中默示的中心人物(路廿四44;弗二19~22)。

    3. 從使徒們的書信中看出他們同樣是受圣靈所感動寫出神的話來(林前二12~13 ,約壹四6)。

    一、圣經素描:圣經是一本世界文學名著,至今已被譯為1829種語言,年銷三千萬冊左右。今日有十多億人把圣經當作靈性生命的寶典和上主啟示的泉源。圣經是一本內容深沉、年代久遠的記錄,在長年累月的宗教生活反省中孕育而成;記載的是先知、詩人、圣賢、使徒、民族英雄等與上主在一起的宗教經歷和體驗。他們在走過了人生偉大的旅程之后,有些人以口述的方式,有些人則以文字的記錄,去把他們生命中酸、甜、苦、辣的遭遇,和他們對人生深刻的觀察寫下來,便成了今日圣經的主要骨骼。

    圣經是一本有關生命的書,也是一本指向生命之道的書,里面的角色只是神、人、生命、天和地。所以它不是科學書,不是歷史書、不是勸世文,也不是任何一本我們可以和其他著作一起歸類的書。圣經充滿理想,也十分腳踏實地;它是超越的,也是落實的。它雖然以神道為中心,卻是為了發揚人道的精神;它有許多來世的敘述,卻是為了教人如何活于今世。它的智慧恍如樹林里的風聲、曠野中的天籟。純樸的人聽到它的呼喚,熱愛生命的人感到它的吸力。

    這本書計述生、死,以及人在有生之年內的種種變化,和死后種種不同的命運。它曾目睹過一個民族多次的興亡,也曾為一些成功的生命而歌頌,為一些失敗的生命而惋惜。它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在隱約地告訴我們:國家、民族有盛衰興替的時機,人類、生命也有生死存亡的“變數”。這原是上主在創世時早已定下的法則,這也是我們習稱的“客觀規律”。

    二、圣經小資料:1、圣經:英文的Holy Scriptures原指“圣的著作”。Bible則原是希臘文,即英文Book的,但要加上定冠詞,成為The Bible,意指“那本書”。在教會傳統中,圣經不必有名稱(就如我們不必叫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因為圣經就是“那本書”,是“書中之書”,是生命之書,是最重要和最寶貴的書。中文的“經”則是指“天下之大經”,是做人處世或“立身經世”的根本大道,是生活應遵從的典范。 2、新舊約:圣經分為兩大部分,前部分叫舊約,后部分叫新約。約(Testament)是指人神間的盟約、契約。舊約是為新約鋪路的。 3、舊約:(Old Testament)原指天主與以色列民族在西乃山上所立的盟約。舊約這本書所記載的,是耶穌降生前的事跡。4、新約:(New Testament)是耶穌基督以自己的圣血和圣死,為全人類所立的永遠盟約,稱為新約。新約這本書所記載的是耶穌降生后的事跡。5、福音:新約中有關耶穌基督生平的那四卷書稱為“福音”,福音即“喜訊”,因為耶穌基督的降生給人類帶來了救恩的“好消息”。6、群書總匯:圣經不是一本單一的書,它包括舊約46卷,新約27卷,共73卷;先后經歷1500年才完成,作者無數,執筆者40余人。(因為圣經很長時間先有“口傳”,然后才筆錄成書;所以“作者”多于“筆錄者”)7、圣經的文學類型:圣經不是歷史書,也不是科學書,它就是“圣經”。正如我們不能用歷史的眼光去讀西游記,不能用科學家的批判態度去對待唐詩三百首,同樣我們也不能以非圣經的眼光去看圣經。圣經各卷的文學類型有傳記、歷史、律法、禮儀、詩歌、戲劇、寓言及神話等。因為上主要透過不同的文體,去啟示他有關生命的奧秘,傳達他對人所顯示的計劃和訊息。人只有在上主的光照下誠心找尋,才可明白圣經的真理。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2317.html

    基督生命之道生命的起源

    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眾多的本土學派,也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傳入,這些不同的學派和文化,在矛盾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豐富了、發展了、壯大了,有的則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獨標旗幟,同時又合力互補以應用于社會的基本格局。中國文化的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續到了19世紀末,乃至20世紀初,歷時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這樣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長期被封建統治者尊奉為正統這一事實,一部分學者常常只強調以儒家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而忽視或輕視佛道二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巨大作用。這種觀點,過分偏重于中國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倫理層面,并把其他層面的文化現象也都納入到政治和倫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這就把豐富多彩、生氣勃勃的中國文化描繪得單調枯燥、死氣沉沉的模樣了,顯然是不夠全面的。所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考察中國文化,撇開佛道二家是無法理解中國文化的多彩樣式和豐富內容的,更是無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國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一、在我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后,學術逐步走向民間,春秋后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則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其父司馬談對學術流派的見解,他是把先秦以來的學派總歸納為六家,即:陰陽、儒、墨、法、名、道德。司馬談引用《系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說法,認為這六家的學說都是為安邦治國,他們各有所見,也各有所偏。而由于當時社會上崇尚黃老之學,司馬談也標榜以道家學說統攝各家。他認為,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能“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差派殲。”總之,道家是“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漢書》中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歸納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羨兆。但接著他又說,十家中“可觀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家),而各家則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他同樣也引用了上述《系辭》的話,不僅認為各家學說都有其所長和所短,而且還強調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由于當時社會已以儒學為上,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認為儒學“于道最為高”。(《漢書》卷三十,《藝文志》)

    漢初統治者為醫治秦末苛政和戰亂造成的社會民生極度凋敝的狀況,采用了簡政約法、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的政策以恢復社會的生機。與此相應,在文化思想上則大力提倡道家黃老之學。此時的道家黃老之學,處于社會文化思想的代表和指導地位,所以他必須處理好與其他各個不同文化思想學派的關系問題。社會對思想文化的需要是多樣的、豐富的,而不是單一的,然而誠如許多中國思想家所說的,這種多樣性又需要“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王弼《周易略例》,《明彖》),即需要有一個為主的指導者。不過,這種“統”和“會”絕不是以一種樣式去排斥或替代其他的樣式。因為,如果把其他樣式都排斥掉了,只剩下了自己一種樣式,那也就不存在什么“統”和“會”的問題了。漢初道家黃老之學,正如司馬談所描述的,它廣采了陰陽、儒、墨、名、法各家之長,正是這種容納、吸收和融合的精神,使得道家學說不僅成為當時社會的指導虛沖思想,同時也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主張順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制名(禮)教、規范人性。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不同和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而兩者在歷史上相互補充、相互吸收以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國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誠如班固所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時必須說明的是,儒、道兩家的核心思想也不是絕對不可調和或相互融攝的。

    人們經常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張。其實,這是很不全面,也不十分準確的。應當指出,在道家內部存在著消極無為和積極無為兩種不同的學說,他們對于無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莊子學派總的說來比較偏向于消極的無為,他們追求一種“墮肢體,黜聰明”的“坐忘”(《莊子·大宗師》)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喪我”(同前《齊物論》)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不完全是消極的了。老子所謂的無為,主要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他強調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同前五十一章),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同前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聰明、不自以為是、不自居功勞、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為,而是主張為而不恃,是要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勝剛。荀子在批評莊、老二家學說時,一則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則說“老子有見于拙(曲),無見于信(伸)”(同前《天論》),對于兩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處,抓得相當準確,點得十分明白。

    韓非在吸收老子無為思想時,強調的只是君道的無為,而臣道是應當有為的。韓非認為,君主的任務主要是把握原則、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親,不僅忙不過來,也做不好,而更嚴重的是,它將極大地妨礙和打擊臣下百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君道的無為可以更好地發揮臣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漢初黃老之學所強調的無為而治,又進一步表彰臣道的無為。漢初的主要政治經濟政策是與民休養生息,強調盡可能少地去擾民,充分調動和發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利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經濟的復蘇。漢初黃老之學同時表彰臣道無為,正是出于這樣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書中,保存了不少漢初黃老的學說,其中論及無為思想處,有許多積極的方面。如其說:“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言其莫從己出也。”(《主術訓》)“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攻而不動者。”(《修務訓》)總而言之,“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訓》)這里所講的無為,都具有相當積極的含義,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道家,尤其是莊子學派,認為個體的人高于社會的人。他們主張順自然而因物性,也就是說應當由著個人的自然本性自由發展,而不應當以社會禮法等種種規范去干預和束縛個人的行為。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又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同前三十八章)這是說,老子把社會禮法制度和規范的出現,歸結為人類自然本性的不斷自我喪失。這里包含了一種原始素樸的“異化”思想。老子的理想是,希望人們通過“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少私寡欲”(同前十九章)等去克服和阻止“異化”,以期達到反樸歸真,復其自然。莊子認為,任何社會禮法制度和規范都是束縛人的自然本性自由發揮的桎梏,因此必須予以徹底破除。他以“天”喻人的自然本性,以“人”喻社會的制度規范,用寓言的形式,借牛馬作比喻,通過北海若之口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莊子·秋水》)這里,他明確地提出了不要用社會禮法制度規范來磨滅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莊子向往的是一種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無所待”)的絕對自由——“逍遙游”。而當他的向往在現實社會中行不通時,他就教人們以“齊物論”——相對主義的方法,從認識上去擺脫一切由于分別善惡、是非、利害等等而帶來的種種糾葛和苦惱,然后借以獲得主觀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道家的自然理論,在重視個人性格和意志方面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但他過分夸大個人意志與社會規范之間的矛盾對立,想把個人從社會中脫離出來,則又顯然走向了另一個片面。

    四、佛教是在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的外來文化。當其傳來之初,人們對它了解甚淺,把它看成與當時人們所熟悉的黃老之學、神仙方術相類似的學說。如袁宏在《后漢紀》中介紹說:“佛者,漢言覺,將以覺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凈。其精者號為沙門。沙門者,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也。……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而不已;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卷十)漢末、三國時期,佛經已漸有翻譯,迨至東晉時期,則開始了大規模佛經傳譯的工作。其間,姚秦時著名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及其弟子所翻譯的佛經,以譯文傳意達旨,譯筆優美通暢,而廣為傳頌,影響至今尤存。它對于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時,東來傳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眾也激增,其間有不少的飽學大德,因此,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迅速擴大。東晉南北朝以來,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隨著本土人士對佛教教義的深入了解,佛教這一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就暴露出來了。接著,兩者之間的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由于當時中國本土文化以儒、道為代表的格局已經形成,所以佛教與本土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就表現為佛、道與佛、儒之間的矛盾沖突。

    這里所說的佛、道沖突中的道,已不單是指先秦的老莊、漢代的黃老等道家,它同時也包括了東漢末產生的道教,而且從形式上來看,更多地是與道教的矛盾沖突。佛教與道教的矛盾沖突,雖然也有因教義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爭,但道教主張長生久視、肉體成仙,而佛教則宣揚諸行無常、涅盤寂滅,這樣兩種根本相反的解脫觀,自然是會發生沖突的。但佛道兩教之間的沖突,更多的卻是發生在爭奪社會地位上。從南北朝至五代,先后發生過四次較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佛教中人稱之為“三武一宗法難”。這四次滅佛運動都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原因的,但其中前兩次的滅佛運動,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兩次,則又是與道教的爭奪統治者的崇信,確立其社會的正統地位直接有關。唐武宗會昌五年的那次滅佛運動,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參與勸諫。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廢佛運動,未見有道教的摻入。在兩教爭正統的斗爭中,雙方都編造了不少荒誕的謊言來互相攻擊,抬高自己。如,道教編造《老子化胡經》等,謊稱老子西行轉生為釋迦佛;佛教也如法炮制偽造各種文獻,或聲稱老子轉世為佛弟子迦葉,或分派迦葉轉生為老子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沒有什么價值。

    佛教與儒家的沖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義、出家制度明顯有違于儒家提倡的倫理綱常等禮教。所以兩家斗爭的焦點,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違背了中國傳統的孝道和忠道。在這一斗爭中,堅持儒家立場者,激烈抨擊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須發、不娶妻、不敬養父母等,完全違背了孝道;而出世主義則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違背了忠道。因而極貶佛教為夷教胡俗,不合國情,必欲消滅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場者,為求得在中國的生存,則竭力采取調和態度,辯明其不違中國禮俗之根本。如東晉著名高僧慧遠就申辯說:“悅釋迦之風者,輒先奉親而敬君;變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順動。若君親有疑,則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家一”)這是說,信佛教者是把奉親敬君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得不到君親的同意或信任,則要退而反省自己的誠意,直到雙方都覺悟。這也就是佛教對于民生、治道的禆益。他還說,出家人雖然在服飾上、行為上與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他們有益民生、孝敬君親,與在家人沒有兩樣。所以說:“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同前“出家二”)

    從理論方面講,當時佛教與儒道的斗爭主要集中在神的存滅、因果報應等問題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對此問題,當時的中國佛教徒提出了一種“神明成佛”的理論。梁武帝肖衍甚至專門寫了一篇題為《立神明成佛義記》的論文來發明此義。他在文中說:“源神明以不斷為精,精神必歸妙果。妙果體極常住,精神不免無常。”這里所謂“神明”,指人的靈魂;“不斷”,是不滅的意思;“妙果”,則即指成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靈魂要修煉到不滅,才可稱作“精”;這種“精”的“神”,最終必定成就佛果。佛果為徹悟之體,所以永恒不變;精神則尚處于過程之中,不能免于流動變遷。沈績對這句話注解道:“神而有盡,寧為神乎?故經云:吾見死者形壞,體化而神不滅。”他引經據典地說明了“形壞神不滅”的論點。當時的儒、道學者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質神用”、“形死神滅”等觀點。又,佛教講因果報應,特別是講三世報應,這也是與中國傳統觀念不一致的。佛教的業報,強調自已種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報。有的現世受報,有的來世受報,有的則經過二生三生,乃至百生千生,然后才受報。而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則盛行著“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文言”)的教訓。即祖先積善或積不善,由子孫去承受福或禍,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所以,晉宋齊梁期間圍繞神滅、神不滅和因果報應等問題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爭。

    在佛教與儒、道發生矛盾沖突的同時,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與儒、道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這里,我們首先從佛教方面來看一下這種滲透和融合。佛教傳入之初,為使中國人理解這一外來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傳統名詞、概念來比附譯釋佛教的一些名詞、概念。此即所謂“格義”的方法。如,以無釋空,以三畏(《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擬三歸(歸依佛、法、僧),以五常(仁義禮智信)喻五戒(去殺、盜、淫、妄言、飲酒)等。這種借用現象,在對外來文化的傳譯初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佛教傳入初期,人們對其了解不深,這種名詞、概念的借用,也就給一般人帶來了不少的誤解。而這種誤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滲入了佛教之中。陳寅恪先生在其所著《支愍度學說考》一文中,舉出《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所引當時般若學中的心無義曰:“種智之體,豁如太虛。虛而能知,無而能應。居宗至極,其唯無乎?”然后評論說:“此正與上引《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易系辭》(“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之旨相符合,而非般若空宗之義也。”陳先生的評論是很深刻和正確的。

    如果說,這種初期的融入尚是不自覺的話,那末后來佛教為了在中國扎下根來,則進行了自覺的、主動的融合。首先在譯事方面,佛教學者總結了“格義”法的缺陷,以及在翻譯中過分講求文辭,而忽略其思想意義等問題,主動積極地吸收和提倡玄學“得意忘象(言)”的方法,以領會佛典所傳達的根本宗旨和思想精神。正如東晉名僧道生所說的:“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高僧傳》卷七)又如,東晉名僧僧肇,深通老莊和玄學,他的著作《肇論》,借老莊玄學的詞語、風格來論說般若性空中觀思想。在使用中國傳統名詞和文辭來表達佛教理論方面,達到了相當高妙的境地,深契忘言得意之旨。所以說,玄學對于佛教的影響是很深的,它在連接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當然,反過來佛教對于玄學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兩晉之際,玄學家以佛教義理為清談之言助,已在在皆是,所以玄佛融合成為東晉玄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在中國儒、道、玄思想的影響下,原印度佛教的許多特性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諸如,印度佛教雜多而煩瑣的名相分析,逐漸為簡約和忘言得意的傳統思維方式所取代;印度佛教強調苦行累修的解脫方法,則轉變為以智解頓悟為主的解脫方法;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更多地為世出世不二,乃至積極的入世精神所取代,等等。而在理論上則更是廣泛地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無為,甚至陰陽五行等各種思想學說。正是經過這些眾多的變化,至隋唐時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論上的自我調整,取得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協調,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等。佛教終于在中國扎下了根,開出了花,結出了果。與此同時,佛教的影響也不斷地深入到了人們的日常衣食、語言、思想、文學、藝術、建筑,乃至醫學、天文等各個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為整個中國文化中可以與儒、道鼎足而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唐宋以來的知識分子,不論是崇信佛老的,還是反對佛老的,無一不出入佛老。也就是說,這時的佛教文化已成為一般知識分子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東晉南北朝以后,尤其是隋唐以后的中國歷史、文化,離開了佛教是根本不可能的。

    五、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生根和發展,對于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促使它們在形式和理論上自我調整和發展更新。

    由于漢末道教的創立和發展,此后道家的問題變得復雜起來了。道教是在雜糅原始宗教、神仙方術、民間信仰等基礎上,附會以道家老子思想為理論依托而建立起來的。后來又受到佛教的影響,仿效佛教的戒律儀軌、經典組織等,使自己不斷地完善起來。道教尊奉老子為其教主,以老、莊、文、列諸子的著作作為最根本的經典,如尊《老子》為《道德真經》,尊《莊子》為《南華真經》,尊《文子》為《通玄真經》,尊《列子》為《沖虛至德真經》等。所以,就這方面來講,道教與道家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人們平時所稱的儒、釋、道中的道,一般都是含混的,并不嚴格限定它是專指道家還是道教。

    其實,道家與道教是有根本區別的。簡而言之,道家是一個學術流派,而道教則是一種宗教。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倡導的自然無為主義,在描述道的情況時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四章);而在稱頌道的崇高品德時則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同前六十四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同前五十一章)等等。這些論述,在當時來講更是具有一定的反宗教意義。即使在道教問世之后,道家與道教無論從形式上或理論上也還是有區別的。如魏晉玄學家王弼、嵇康、阮籍、郭象、張湛等人所發揮的老、莊、列思想,人們絕不會說他們講的是道教,而必定是把他們歸入道家范疇。反之,對葛洪、陶弘景、寇謙之等人所闡發的老莊思想,則一定說他們是道教,而不會說他們是道家。這倒并不是因為葛洪等人具有道士的身份,而主要是由于他們把老莊思想宗教化了。具體說,就是把老莊思想與天尊信仰、諸神崇拜、修煉內外丹、尸解成仙等道教的種種宗教寄托和目標融合在一起了。而這些在玄學家所發揮的道家思想中是找不到的。以此為基準去判別漢末以后的數以千計的老、莊、文、列的注解釋義著作,那么哪些應歸入道家,哪些應歸入道教,應當是十分清楚明白的。當然,這種分辨并不涉及這些著作的理論價值的高低評價問題。事實上,在佛教理論的刺激和影響下,道教理論從廣度上和深度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少道教著作在一些方面對道家思想有很多的豐富和發展,有的甚至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是有貢獻的。

    總之,所謂儒、釋、道中的道,包括了道家和道教。即使當人們把儒、釋、道稱為“三教”時,其中的道也不是單指道教。(這里需要附帶說明的是,中國傳統上所謂“三教”的“教”,其含義是教化的教,而不是宗教的教。)所以,當我們總論“三教”中的“道”時,既要注意道家,也要注意道教,不可偏執;而當我們研究和把握某一具體的著作或思想家時,則應當分清它究竟是道教還是道家,不可籠統。

    儒家思想理論在佛教的沖擊和影響下,也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如上面所提到的,東晉以后佛教思想就深入到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是宋元以后的知識分子無一不出入于佛老,這些都還只是現象上的描繪。其實,佛教對儒家最主要的影響是在于它促使儒家對發展和建立形上理論的深入探討。與佛教相比,原始儒家在理論上更注意于實踐原則的探討與確立,其中雖也有一些形上學的命題,但并沒有著意去加以發揮。所以在形上理論方面,原始儒家甚至還不如道家。佛教傳入后,它那豐富深奧的形上理論,給儒家以極大的沖擊和刺激,一度還吸引了大批的優秀知識分子深入佛門,去探其奧秘。而且,確實也由此而涌現出一批積極探討形上理論的儒家學者。唐代著名學者柳宗元,在評論韓愈的排佛論時說,韓愈給佛教所列的罪狀,都是佛教中的一些表面東西,至于佛教內所蘊含的精華,他根本不了解。所以說:韓愈完全是“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實際上,“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于性情奭然,不與孔子異道。”(《柳宗元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這段話表明,柳宗元透過儒、佛表面的矛盾,看到了佛教理論有與儒家思想相合之處,其見地顯然高出韓愈一籌。其實,韓愈雖強烈排佛,但也不能完全擺脫佛教的影響。他所標舉的儒家道統說,與佛教的判教和傳燈思想不能說全無關系。

    人們常把宋明理學的萌發,推求于韓愈及其弟子李翱。韓愈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主要在他所標舉的儒家道統說。而李翱對宋明理學的貢獻,則在于他指出了一條探討儒家心性形上理論的途徑。在韓愈那里,還是遵循比較傳統的儒家思路的,即更注重于具體道德原則的探討。如他在《原道》一文中說:“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對佛、老的去仁義而言道德大加批評,流露出了他對探討形上問題的不感興趣。然而,他的弟子李翱則對探討形上理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受佛教的影響,作《復性書》三篇,以探求儒家的形上理論。他在說明他作此文的意圖時說:“性命之書雖存,學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莊、列、老、釋。不知者,謂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問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傳焉。遂書于書,以開誠明之源,而缺絕廢棄不揚之道,幾可以傳于時。”那末,他所發掘出來的發揮儒家性命之道的書,是些什么書呢?從他在《復性書》中所征引和列舉的看,主要是《易》和《中庸》。以后,宋明理學發揮儒家性理之學以與佛教抗衡,其所依據的基本經典主要也就是《易》和《中庸》等。開創理學的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無一例外地都是借闡發《易》理來建立自己的理論的。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則進一步通過的闡發,又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也提到了儒家闡發“性命之道”的基本典籍之列。所以把宋明理學的萌發追溯到唐代的韓、李是很有道理的。

    六、綜上所述,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或稱“三教”),在相互的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場和特質的同時,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家的發展歷史,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融合精神。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文化一直延續著儒、釋、道三家共存并進的格局。歷代統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絕大多數時期也都強調三教并用。南宋孝宗皇帝趙昚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轉引自劉謐著《三教平心論》卷上)這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所以,當人們隨口而說: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時候,請千萬不要忘了還有佛、道二家的文化,在國人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說,中華人文精神是在儒、釋、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這話絕無夸張之意。

    中國十大異端牧師排名

    生純棗磨命之道生命的起源是水。

    對于這個問題,以目前的科技還不能證明生命的誕生起源于哪里,有人認為生命是起源于地球,經過時間的演變才形成了生命。而也有一些人認為是指有隕石、彗星等天外物體從太空攜帶進來的。

    生命起源學說:

    迄今為止提出了許多關于生命起源的假說——神創論,宇宙發生論,或自然起源論。

    在自然起源中,大部分與地點或代謝有關,包括了基于各種科學家自己喜歡的生物分子命名的各種各做斗樣的前生物世界巖賀。通常來說,“生命來自哪里?”與“生命是怎么來的?”并不是同樣的問題。

    但是,在生命起源研究群體中,關于最早的自然起源生命是光能自養、還是化能自養、或是異養的問題還未達成共識。此外,生命起源的核心是建立了一套以遺傳密碼為核心的生化,因此,生命和遺傳密碼的起源是兩個緊密聯系的問題,對其中一個的了解需要對另一個的了解。

    生命之道是不是異端

    1,道教從根源上說是中國上古的巫態橘覡文化和后來的老莊道家哲學的結合體。是由東漢張道陵天師將之正式定型并逐漸發揚光大。而佛教則是脫胎于受印度宗教哲學影響的釋迦牟尼佛,除了小細節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佛陀完全創新的宗教。

    2,早期道教信仰天神,也信仰三清和上帝,是一個追求肉身成仙的多神教;而早期佛教則更側重于灰身滅智的小乘道,強調“苦、空、無我”,而且佛教承認多神但是并不皈依他們,相反將一切天地善神都作為佛教的護法對待。

    3,到了大乘佛教發揚光大后,道教明顯處于劣勢,從而產毀備生了結合道、釋、儒三教的全真道。全真道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以后道教的修學方式參考了禪宗的許多形式甚至公案。而且道教也從追求煉服外丹轉向靜坐修煉內丹。當然佛教在發展過程中也吸取了許多道纖閉毀家、儒家的元素,以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

    縱觀道佛兩家的發展史,分分合合,時而相互借鑒,時而彼此詆毀。到了現代兩教都有很大發展但也各自留下許多迷信成分。

    從大方向來看,道教的宗旨是性命雙修,仍是以修仙為宗旨;而佛教則更側重于往生凈土(當然密宗也主張即身成佛),然后普度眾生。

    其共同點都是脫離苦海,但佛教是出離三界,成佛證涅磐,道教則仍然在天界中搏一個大羅金仙。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一区9|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中文无无码视频试看|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在线|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国产高清无码毛片| 无码人妻少妇伦在线电影|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无码av免费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