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歷史?日本戰國歷史綜述 日本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在位的總共有五位天皇,分別是后土御門天皇(1464~1500)、后柏原天皇(1500~1526)、后奈良天皇(1526~1557)、正親町天皇(1557~1586)、后陽成天皇(1586~1611,那么,日本戰國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公元4世紀中期,今天皇族的祖先統一了割據的小國,在關西地區建立了大和政權.此時中國已進入兩晉時期.大和政權吸收了中國的高度文明,開始使用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7世紀時,推古女皇的侄子圣德太子仿效隋唐,銳意政治革新,并以"大化改新"為契機,試圖建立一個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只可惜圣德太子壯志未酬身先死,其革新大業也因之付諸東流.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奈良市及近郊),標志著日本皇室開始從古墳時代進入了奈良時代,同時也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與后世相比,奈良時代與此前的古墳時代基本上是男女天皇分掌天下:從公元592年至公元781年近200年間在位的18位天皇中,女性占了8位.而之后經歷了漫長的900年,皇室中才又誕生一位女天皇,她就是于1633年登基的德川幕府時期的明正女皇.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了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平安時代.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貴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中國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在日本又稱菊節.在這一天,皇太子率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謁天皇,君臣共賞金菊,共飲菊酒.10月,天皇再設殘菊宴,邀群臣為菊花踐行.也許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時鐫刻上去的.遙想當年,平安朝留給人們的記憶似乎就是菊黃蟹肥.
10~11世紀時,皇室的外戚藤原氏壟斷政權長達200多年,皇權開始旁落.幾位天皇禪位后被迫退隱寺院,與青燈古佛相伴.從這一時期幾位天皇的年號似乎就可以讀出其內心的蕭索和無奈,如醍醐,冷泉,圓融,花山等.這一時期被史學家們稱為"院政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并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產生了武士政權,日本開始成為一個軍事封建國家.鐮倉時代的1274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曾第一次派大軍進犯,但因臺風摧毀了艦隊而功虧一簣.1333年,鐮倉幕府垮臺,后醍醐天皇在足利義滿的協助下重返京都,史稱"建武中興".但三年之后的1336年,足利義滿又立光明為新天皇,將后醍醐趕出京都.后醍醐逃到吉野,另立朝廷,日本分為南北朝,但大權仍操縱在北朝天皇任命的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手中.
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穴約自10世紀起,日本各領地的最高長官.――編注?雪紛紛而起,足利義滿建立的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的日本群雄并起,各領風騷.笙町,安土,桃山,江戶時代交迭嬗遞.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大梟雄基本主宰了近代日本的歷史與社會.相形之下,皇族只能徒嘆無奈.
16世紀中葉,一位青年將領橫刀而起,發誓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令眾生顛沛流離的亂世.此人便是尾張國的領主織田信長.織田信長1573年推翻足利幕府,三年后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城建造城堡作為大本營,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1582年信長被一個心懷不滿的家臣所弒,正受命出征的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聞訊后立即回師東向,殺死叛臣,為織田信長復仇.
在織田信長主要家臣會議上,秀吉力主以信長之孫為幼主.隨后,他又連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于1590年完成了織田信長未竟的遺業,一統天下.后親町天皇賜姓"豐臣",并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豐臣秀吉野心勃勃,曾準備征服朝鮮,中國,菲律賓和印度,但終因日本國力不逮而未能如愿.1597年,豐臣在又一次遠征朝鮮失利后急怒交加一病不起,次年以62歲之齡辭世.
大多數人認為日本戰國始于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眾說紛紜,大致上有以下五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家族滅亡。
由于目前尚無定論,所以普遍采取最后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按1615年來算,持續時間為148年,整體上來看,大致為一個半世紀。
戰國時代(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后半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東周在戰國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并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后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戰國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后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采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
伴隨著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社會新興階層的崛起,戰國時期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上迎來變革的高峰。由于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并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涌現出了大量為后世傳誦的典故。
日本戰國時期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日本戰國始于1467年的應仁之亂;至1585年豐臣秀吉就任關白統一天下,或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陣消滅豐臣氏,日本戰國時代結束。這一時代,日本足利幕府職能癱瘓,全日本分裂成幾十個小國,全國進入戰亂模式。但這一時期的戰亂促進了社會向近代轉型。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并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為大概。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后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雇傭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于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應仁之亂后,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
之前:應仁之亂爆發,京都一帶成為大戰場。于是各國的大小勢力混戰一片,下屬向上司舉反旗比比皆是。幕府將軍名存實亡,皇室窮困潦倒,天皇甚至賣畫。之后:豐臣秀吉死了以后爆發了一場大戰,然后德川家康勝利了,實際掌握了日本的統治權,開幕府,成為第一代江戶幕府將軍。后來,德川家康意識到留著豐臣秀吉的兒子秀賴是個危險,于是在臨死前一兩年發動戰爭滅了豐臣秀賴,是為“大坂保衛戰”,戰國到此over,江戶幕府300年統治開始
以上就是日本戰國歷史的全部內容,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業績在于他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后,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這給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