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常州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 常州歷史文化底蘊 常州特色文化和傳統 常州從古至今的歷史 常州重要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西晉以后。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稱“郡”,此后至宋稱“州”,元稱“路”物羨,明、清稱“府”,均有轄縣。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并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1961年3月,武進縣由鎮江專區劃歸常州罩乎拍市領導。1962年6月,常州市又改名為省轄市,10月武進縣復歸鎮江專區領導。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除轄5區外,增管武進、金壇、溧陽3縣。1996年,常州市轄天寧區、鐘樓區,戚墅堰區、新區、郊區、武進區、金壇市、頃罩溧陽市。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
常州,是江蘇省租做地級市,地處江李型攔南、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制造業基地哪胡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與蘇州、無錫構成蘇錫常都市圈。常州是長江文明和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齊梁故里,被稱為中吳要輔。常州境內風景名勝、歷史古跡較多,有中華恐龍園、嬉戲谷、春秋淹城等主題公園和天目湖、南山、太湖灣、滆湖等自然風景區。
常州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常州先民就在此勞動生息繁衍,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一批典型遺址中,圩墩、三星村、新崗、寺墩遺址,在國內較有影響,金壇三星村遺址,被列為我國1998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中科院古脊椎所近年來在溧陽上 *** 水母山發現“中華曙猿”及其伴生物的哺乳類動物60余種,距今約4500萬年,它是研究靈長類動物起源與演化的舉世獨有的最古老實證,具有特別重要的科學價值。
常州是吳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即從周靈王25年(公元前547年)吳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算起,常州已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
1986年蘇州建城2500周年之際,費孝通先生由蘇州來常,他在江南春賓館的講話中風趣地說:“常州是老大哥,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常州比蘇州還早33年”。
備哪常州各類文物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以文物保護單位來說,全市計有132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24處,市級106處,文物保護控制仿手碼單位23處,還有青果巷、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和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風貌區。
歷史文化名人故居現存30多處,數量之多為全省之冠,全國罕見,且門類齊全,自成系列,包括我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張太雷系列,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系列,明代散文家、抗倭名將唐荊川系列,清代大畫家惲南田系列,清代常州學派、文派、詞派、畫派、醫派名人系列等。
常州歷來俊采星馳,人文薈萃。
自開郡之祖、儒學先驅季札開始,“江山代有才人出”;并多次抓住歷史上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的機遇,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蘊,經過交匯、碰撞、涵容,使常州區域文化幾度輝煌,領導潮流,從而形成了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善吸納、務實效、爭一流、重信諾的常州人文精神。
唐代以來,常州出過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2名、傳臚6名。
常武地區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和擔任兩院院士的科技文化精英的人數,名列全國第四(位居蘇州、杭州、北京之后)。
明清兩代出巍科薯拿人物(包括進士中的會元、狀元、榜眼、探花和傳臚)最多的城市中,常武地區在全國排名第三(共30名,位居蘇州、杭州之后)。
南宋陸游稱頌:“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名”。
明徐瓊為《重修毗陵志》撰序,序中說:“余考毗陵,本周吳國,繼是歷代稱為名郡。
……郊野多詩書之士,癢癢序有俊義之才,其用而見諸事功,光明正大可觀者,濟濟乎盛矣”。
清代袁枚高吟:“常州星象聚文昌”;龔自珍則盛贊:“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近現代以來,西學東漸,一大批常州英才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展現出新的時代風采。
至于抬手風雷、落筆華章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愛國七君子”中的李公樸、史良,著名革命先烈董亦湘等一批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更是時代精英,在常州歷代名人星河中永遠熠熠生輝。
歷史沿革
延陵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于舜過山(今武進鄭陸東);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延陵先邑后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毗陵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后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遲滾拍)、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于此。
晉陵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占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廢止。
常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后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武進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后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并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并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常州市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轄市。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區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區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備春。1962年,常州市復改為省轄市。1983年3月,原鎮江地區被撤銷,其所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劃入常州市管轄。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成立溧陽市、金壇市、武進市碼羨,仍由常州市管轄。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個行政區。
歷史
常州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早在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此地就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縣。
西晉以后,向為郡、州、路、府治,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稱“郡”,此后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并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區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區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常州市屬鎮江專區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1983年3月武進、金壇、溧陽3縣劃入常州市管轄。
我國的江蘇常州在古時候被稱作是延陵、毗陵、晉陵、南蘭陵、武進。
常州,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南、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與蘇州、無錫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截至2018年,常州轄天寧區、鐘樓區、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區五個市轄區和溧陽市一個縣級市,25個街道辦事處、36個鎮、807個行政村、323個居委會,總面積4385平方擾塌宴公里。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晉陵、南蘭陵、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于1949年設市。中國大運河常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擴展資料
常州的歷史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余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衫埋青龍鎮潘家塘、奚圩墩新石器遺址出土的文物圩墩新石器遺址出土的文物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于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于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于崧澤文化時期。
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于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后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百越之地建立句吳(吳囯的前身),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歷史。
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抗周。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
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為縣治。
王莽改毗壇,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分無錫縣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并統諸縣。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毗陵郡,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于此。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司馬毘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沿用290多年。
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占地聚居,僑置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廢止。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緩銀郡,以州統縣。
開皇九年(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后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
宋代,常州屬兩浙西路。宋元之際,發生常州之戰。伯顏攻克常州后,下令屠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兩縣同城),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參考資料來源:—常州 (江蘇省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