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青島獨特的歷史文化 美麗的青島簡介 青島歷史文化簡介 青島歷史簡單介紹 青島的歷史和由來
新石器時代,青島是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之一,遺留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
春畢悔悶秋戰國時期,青島建立了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遺址。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五巡天下,三登瑯琊(青島黃島區境內)。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瑯琊起航的。
漢武帝少年時代在不其(城陽區境內)做過膠東王,是中國有記載的到青島地域巡游次數最多的皇帝。
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屬山東萊州府境內。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占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前灶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擴展資料:
青島地質特征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巖層發育充分,在手彎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
巖漿巖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巖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巖為主。市區全部坐落于該類花崗巖之上,建筑地基條件優良。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巖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巖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
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
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北嶺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參考資料來源:—青島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卜拆中國道教的發祥地,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三次登臨現位于青島膠南市的瑯琊臺。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瑯琊殲亂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于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門宮”,并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至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調登州總兵章高元移駐青島口,標志著青島市建制的開始。青島設置后,清軍即在此修筑炮臺,至今仍留有青島山炮臺遺址。“一戰”結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將青島的主權和山東的權益一概交給日本,于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為紀念該運動,青島修建了五四廣場,該廣場現已成為了青島的新標志。1922年12月,中日簽訂了《解決型改棗山東懸案條約》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正式收回青島主權。抗戰勝利后,青島被國民黨政府接管并成為我國的海軍基地,現已建成為海軍博物館。
簡介!: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三次登臨現位于青島膠南市的瑯琊臺。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瑯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于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門宮”,并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占青島,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軍明辯好事殖民統治。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激鉛島,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灶陪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這才叫簡介。
青島歷史
青島市的轄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膠州市和平度市都發現了早期人類活動的遺址,之后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青島屬于東夷族生活的地區,而這些地區已經進入有文字可考的時期,后到周代開始,青島轄區開始分屬不同的小國,直到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青島地區才一并納入齊國領地,這一時期,齊國非常強大,修筑了齊長城,開創了海運港口,建立水師。
公元前221年,秦一碰虛統中原,青島歸瑯琊郡轄,秦始皇遷3萬戶人家至瑯琊山下,秦末,田橫五百壯士因不愿臣服于漢王朝,自刎于今田橫島。直至隋朝,現青島的城陽區內設不其縣城,政局較為平穩,只有三國時期,戰爭不斷,社會動蕩,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隋唐時期,海運的發展,青島地域的對外貿易地位逐漸重要,出現了重要的海港---板橋鎮,此時嶗山道教也逐漸全盛起來,之后宋金在此對峙,又一次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元明清時期,統治者們逐漸意識到這里的重要位置,貿易、軍事、經濟得到發展,但相對來說還是較為緩慢。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
我馬上要去青島了,我想了解一下青島的一些歷史背景.
青島歷史
青島市的轄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膠州市和平度市都發現了早期人類活動的遺址,之后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青島屬于東夷族生活的地區,而這猛啟些地區已經進入有文字可考的時期,后到周代開始,青島轄區開始分屬不同的小國,直到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青島地區才一并納入齊國領地,這一時期,齊國非常強大,修筑了齊長城,開創了海運港口,建立水師。
公元前221年,秦一統中原,青島歸瑯琊郡轄,秦始皇遷3萬戶人家至瑯琊山下,秦末,田橫五百壯士因不愿臣服于漢王朝,自刎于今田橫島。直至隋朝,現青島的城陽區內設不其笑知燃縣城,政局較為平穩,只有三國時期,戰爭不斷,社會動蕩,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隋唐時期,海運的發展,青島地域的對外貿易地位逐漸重要,出現了重要的海港---板橋鎮,此時嶗山道教也逐漸全盛起來,之后宋金在此對峙,又一次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元明清時期,統治者們逐漸意識到這里的重要位置,貿易、軍事、經濟得到發展,但相對來說還是較為緩慢。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
青島歷史介紹: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道教的發源地,6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存在和繁衍。即墨,山東第二大史,建立于東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三次歷陪陪游覽青島膠南瑯琊臺。秦緒福率領船肢蠢隊從瑯琊山航行到朝鮮和日本。漢武帝曾在現在位于青島市城陽區的布琪山角門宮祭神,并在膠州灣附近的女姑山設立了九個明堂。到了清朝末年,青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城鎮,原名膠澳。
1891年6月14日
清代登州連長章高元遷至青島,標志著青島建制的開始。青島設立后,清軍在此筑堡,至今仍有青島山堡遺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1919年,英、美、法等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將青島的主權和山東的權益拱手讓給日本,于是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為了紀念這場運動,青島建造了五四廣場,現在它已亂滾經成為青島的新標志。
1922年12月
中日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和《附件》,同年12月10日,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正式收回青島主權。抗戰勝利后,青島被國民黨政府接管,成為中國的海軍基地,現已建成海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