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一橋歷史?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1935年4月6日正式開工,1937年8月14日就遭遇了第一次敵機的空襲,但在一個月后,9月26日大橋鐵路通車,11月17日,公路通車。那么,錢江一橋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茅以升和錢塘江大橋 近代以來,由于造橋技術落后,中國大型橋梁的建造被外國人壟斷。 直到1937年,在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下,中國人才自己設計建成第一座近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揭開我國造橋史上新的一頁。 錢塘江大橋 茅以升(1896-1989年),江蘇鎮(zhèn)江人。早帶森培年就讀于唐山工業(yè)學校。那時候,中國的科學技術十分落后,許多橋梁都由外國人設計建造:建造鄭州黃河大橋的是比利時人;建造濟南黃河大橋的是德國人;建造蚌埠淮河大橋的是英國人……中國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國土上建造大橋,這使年輕的茅以升深感痛心。他發(fā)憤用功,立志在橋梁事業(yè)上為祖國爭一口氣。后來,茅以升赴美留學,攻橋梁專業(yè),獲博士學位。回國后,1933年,面對重重困難,茅以毅然接受了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的任務。 舊時杭州有一句俗話,叫作"錢塘江造橋",用來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錢塘江地質結構復雜,加上洶涌異常的錢塘潮,造橋的確非常困難。茅以升深入工地,和技術人員、工人一起創(chuàng)造許多新的施工方法,解決了一連串技術難題,終于建成了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的規(guī)模,比當時所有的橋梁都大得多。橋身用鋼梁建造,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公路,下層是鐵路。
錢塘江大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橫跨錢塘江,北岸在杭州二龍山東麓,南岸在濱江區(qū)浦沿街道聯(lián)莊村上沙埠,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和監(jiān)造的第一座雙層式公路、鐵路兩用特大橋。
該橋為上下雙層鋼結構歷跡桁梁橋,全長1453米,寬9.1米,高71米。
編輯本段建筑信息
結構
橋長1453米,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
正橋十六孔,橋墩十五座。
上層公路廳空橋,寬六點一米,兩側人行道各一點五米。
大橋建成未及三個月,日軍鐵蹄踏上北岸橋頭, *** 軍隊下令炸毀,直至抗戰(zhàn)勝利后修復通車。
錢塘江大橋(11張)時間
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
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只身來到杭州。
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于被當局采納。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
39歲的茅以升受命擔任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
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踐踏了我國東北地區(qū),并對華北乃至整個中國虎視眈眈,妄圖亡我中華。
茅以升盡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熱愛祖國,對時局的憂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錢塘江大橋的建成不但極大地方便了錢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與六和塔一起構成了西湖風景名勝區(qū)南線宏偉壯麗的景觀。
基本資料:錢塘江大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由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南北,是連接滬杭甬鐵路、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大橋于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時間,總投資540萬銀元。截至2013年9月26日,“76歲”的錢塘江大橋已經實現(xiàn)了行車安全和人身安全22235天,被網民熱捧為“橋堅強”。炸橋事件:1.1937年7月7日,茅以升有一種連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視的預感,作出了驚醒世人的重大決定——他在大橋南2號橋墩上留下一個長方形的大洞。對于這個原設計中沒有的重大改變,茅以升沒有向任何人解釋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zhàn)終于爆發(fā),整個9月、10月,淞滬抗戰(zhàn)異常激烈。戰(zhàn)爭的硝煙已經彌漫到杭州上空,錢塘江大橋的施工也進入了最緊張的階段。9月26日,錢塘江大橋的下層單線鐵路橋率先通車。茅以升期盼著上海能夠阻擋住日軍進攻的腳步,然而,持續(xù)了3個月的淞滬會戰(zhàn)終以上海陷落結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盡的茅以升已經明顯地感到他已無力把握這座大橋的命運。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毀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1935年4月6日正式開工,1937年8月14日就遭遇了第一次敵機的空襲,但在一個月后,9月26日大橋鐵路通車,11月17日,公路通車。
同年12月23日為抵御侵華日軍而炸橋,1944年10月日軍修通鐵路橋(公路橋一直未通),同年2月4日游擊隊又一次炸橋,1946年6月橋工處回杭州修復大橋,1947年3月大橋臨時通車,1949年5月3日國民黨敗退時應付炸橋且橋工處當天臨時修通,1950年4月大橋臨時修復,1953年9月大橋六號墩修復,從此大橋全面修復完工。
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只身來到杭州。首次采用氣壓沉箱法掘泥打樁獲得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錢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橋”的預言。
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于被當局采納,雄偉壯麗的大橋,抒發(fā)出中華兒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壯志,而銘刻其中的“殫精竭智千日功,通車之日卻炸橋”的扼腕痛心卻使國人永志難祥衫忘。
擴展資料:
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的故事
1937年11月11日,日軍的戰(zhàn)火逼近杭州。
錢塘江大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由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南北,是連接滬杭甬鐵路、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大橋于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返辯歷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時間,總投資540萬銀元。截至2013年9月26日,“76歲”的錢塘江大橋已經灶塵實現(xiàn)了漏搜行車安全和人身安全22235天,被網民熱捧為“橋堅強”。
以上就是錢江一橋歷史的全部內容,錢塘江大橋于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時間,總投資540萬銀元。1937年12月23日為阻斷日軍從浙北南下而炸毀。抗戰(zhàn)后錢江一橋開始重修。1953年5月錢江一橋恢復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