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茶道故事 中國茶道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茶道歷史 茶道發展史 茶道的歷史起源簡單介紹70字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于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神卜,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于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做巖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筑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游胡穗已蓋藏。舍后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于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日本茶道從中國傳播過去,而這個傳播途徑一般認為是通過佛教人士傳播的。茶道的發展也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歷史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興起(室町時代)
日本茶道歷史上半部分,講清了茶是如何被傳入日本,又如何開始變得有日本味的。但為什么茶道對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觀、審美觀、價值觀等等具有重大影響呢?來,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發展的高巖清潮要從日本戰國時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說起。
前面說的茶道,主要還是遵循著中國傳來的禮法,而開始成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要從茶道“開山始祖”村田珠光說起。
村田珠光曾經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侶,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稱之為草庵茶。為了更貼近日本人的風土,珠光創建了像是一般鄉間農家風格的有別于書院茶的茶室模式,質樸簡素但是對于民眾而言卻是相當有親切感的茶室,這種茶室風格后來被稱為草庵。這時茶道已經從貴族文化逐漸與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開創者的角色。他喜愛幽靜、樸質、古拙的“侘“的氣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稱之為“侘茶”、雖然不知道這與他學習佛法與禪理是否有直接關聯,但曾有此一說,身有為僧侶的珠蠢棗搏光是為了改革茶道而學習佛法的。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與名僧一休宗純(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個機智的一休和尚吧)學習禪并受到他的啟發,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證明其已經開悟的圓悟禪師的墨跡。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來發型了原來“禪理也在茶道中”
茶道中有禪理?好像很玄吧?其實珠光主張茶道也該像日常生活道理一帶祥樣:客人來了,需要誠心準備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謝,是自然而然就該如此的事,沒有多余的思考與心機,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來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意義。珠光對茶道的改變,還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茶道可說是透過茶,將人心連在一起的一種方式。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因為不管是誰都是佛祖面前的眾生。彼此平等,懷著相互感激的心,接受彼此的真心。因此珠光將茶室標準規定作四貼半,在小空間中,人們彼此促膝交流。這樣小坪數的草庵,也稱作“數寄屋”。
珠光還將圓悟禪師的墨跡掛在茶室中最重要的位置“床之間”到訪的客人需要對其行禮。以往茶室多半放的是佛像或是中國來的花鳥或是山水畫作。唐物雖然珍貴,但在珠光之后,有德禪師的墨跡也開始被使用在茶室中的掛軸上。
珠光領悟出茶道中也有禪理存在,提出了“禪茶一味”的觀念,他的弟子們或多或少也都學習參禪,禪意與精神在茶道中越來越重要。關于草庵茶還有一種說法,(山東文化時代的“同仁齋”是依照珠光的建議建立的)當時珠光向整理“東山御物”的天才藝術家能阿彌學習中國器物的鑒賞與插花,受到能阿彌的賞識而被推薦稱為足利義政的茶道師范。
在這一時期,珠光將茶道的風格從形式化轉為精神化,也將古拙、質樸與幽靜的“侘寂”精神帶入茶道中。他制定了以人為本的茶道程序,為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礎,可以說他就是茶道的開山始祖!而到了室町時代的晚期,有文書記載,當時已有流動性的攤販在人潮聚集的街邊或者廟前就地提供茶飲,因為價格便宜,號稱“一服一錢”。可見當時飲茶文化已經普及于民間大眾。
武野紹鷗的侘茶(室町時代后期—安土桃山時代)
現在在日本體驗茶道,除了觀賞裝飾掛軸的床之間與美麗的和果子,整體氣氛的沉謐與放松所帶給人的精神享受,應該是許多人對茶道之美的共同感受。
原來,日本許多文化都還是建筑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但自平安時代起,假名的使用逐漸興起,日式美學由文學開始自成一格,在屬于日本純粹的精神文化上,如同中國有詩詞歌賦,日本則有和歌。和歌源于奈良時代,隨著時間演變,“短歌”的和歌形式逐漸成為主流。和歌的創造稱之為“歌道”,而創作和歌的人則是歌人。和歌早在奈良時代便存在于日本文學之中,而武野紹鷗除了是一個茶道的名人外,也是一位歌人。若一首和歌的上下句由不同歌人創作,則稱為“連歌”。在和歌中,歌人詠了許多日本人的情懷,在寄物欲情的文詞中,展現了日本文化中獨有的細致與美感,包含了對自然的歌詠,對“侘”和“寂”的文字呈現等。
武野紹鷗對美的意識顯現不僅表現在和歌中,也表現在他開始選擇用日本自產的器物做為茶具。他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制作茶具。至此,日本茶道由物質轉為精神性的概念更趨明確。
“茶圣”千利休,茶道的大成
武野紹鷗將和歌里的侘寂精神帶入茶道后,使得珠光傳下的草庵茶的精神層面與日本文學有了更深的交集。他的弟子千利休,傳承了侘茶的精神,更以獨特的美感和茶道精神制訂了許多茶道的規則、茶道精神的核心概念、茶具的選用標準規則等等,后人尊稱他為“茶圣”。
還記得珠光所創的草庵茶與數寄屋吧!草庵茶所帶給人的氛圍,那種質樸、簡約中突顯出來的美感也就是“侘”。那并不是說粗糙與不完美是美麗的,而是在不精致的情況下,突顯出本質的美。更進一步透過不同的搭配將美好以些許的不完美襯托出來。
太抽象嗎?簡單來說,就是把很美麗的畫,用簡單的畫框來搭配,來突顯出畫作的美,同時也不會使整個畫面成為美的相爭,而使人感覺畫作更美。
茶圣的事跡與逸說,自是不勝枚舉,此處先暫且按下不說。但傳承珠光侘茶的千利休,先后擔任過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茶頭,憑借著獨有的美感修養與茶道智慧,成為豐臣秀吉在推廣茶道與政治謀略上的重要人物。當時的千利休雖深得豐臣秀吉的喜愛,但其崇尚質樸的“侘茶”卻與豐臣秀吉喜好奢華排場的性格相差甚遠。在這樣的歧異下,兩人的理念越來越背道而馳,在幾次沖撞摩擦下,兩人關系日漸惡化,為日后千利休受命切腹埋下了種子。 雖然千利休就這樣死去了,但他在世時對于茶道的貢獻卻影響了現在日本文化的許多方面。他將珠光原本制訂的數寄屋與茶室的建立、茶具的制作、茶花的選用、茶室外庭園的布置、茶室內的掛軸使用與鑒賞等,更進一步的貫徹。當時一般人的價值觀仍是以“唐物(由中國或朝鮮傳入日本國內的茶道具器皿)”為貴。據說千利休被認為擁有當時第一的美感,他不落入“中國或朝鮮傳來的唐物才是珍貴”的窠臼中,以簡樸為宗旨,完成了重視“侘”精神的“侘茶”。他發掘了許多原不被作為茶道使用的物品來做茶道具。例如他將原來用作裝種子的“種壺”配上大小相合的涂蓋(水指上的漆器蓋子)來作為水指(盛裝冷水的茶道具)。或是從日本國產的茶道具(稱之為和物)中挑選出合乎自己眼光的物品來收藏,并以這些“和物”來舉行茶事、茶會。為了找到后來的樂茶碗。從此開始,他發掘了許多日本國產制品來做為茶道具,影響了當時許多工藝的發展。可以說,千利休認同的器物,在當時便是公認的美。
在此之外,千利休既重視茶道里的禪與侘,同時也重視以人為本的“和”的精神。對于千利休來說,茶道只是盡心準備一服美味的茶:
“茶道的精髓就在于煮水、點茶并享用美味的茶湯,此外并無其他”在《利休百首》中也有這樣的和歌,表達了千利休對茶道的感受與想法。而美味的茶的標準為何?就是令品嘗的人感到心滿意足。
時至今日,千利休所尊崇的“侘”的美學,深入影響繪畫、庭園、建筑、陶器、詩歌、工藝等領域。而日本茶道將吸收的中國茶文化進行內化后有了下列幾項特質:崇尚自然、重視禮節、善于應用、精益求精,它們在眾人的傳承整合后,淬煉成今日的茶道。正如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所說:”我們(日本人)的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繪畫,乃至我們的文字,全部蒙受了茶道的影響。”
大名茶道(安土桃山—江戶時代)
千利休在安土桃山時代的活躍,為茶道的發展開啟了輝煌的一頁。但并不是每個茶人都能如千利休一般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這個時期,茶道的學習者有許多是各領地的大名(泛指擁有許多部下與家臣的有權武將)與武士。其中千利休有七名各自有所成就的弟子,一般被稱之為“利休七哲”,多為當時的大名。當千利休接受豐臣秀吉賜死后,弟子細川三齋(后稱三齋流)繼承千利休的精神,而古田織部(后稱織部流)在茶道中加入自己的創意,繼續發展茶道。他創造出許多獨到的茶具(如知名的織部燒)、茶室或是露地(茶室外的茶庭)的改造。“利休七哲”多為戰國時代的大名,由此發展下去的茶道稱為“大名茶道”。
而大名茶道中“遠洲流的小堀遠州曾經是古田織部的弟子,同時也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家與造園家。現在京都的賞櫻名地桂離宮與大德寺便是他的著名作品。另外還有“石州流”的片桐石州,他繼小崛遠州后稱為德川四代將軍家綱的茶道師傅,也與千利休一樣,重視淡泊閑靜的茶道精神。
三千家成立(江戶時代至今)
千利休過世后,千家子孫為躲避豐臣秀吉的追殺而逃往外地,千利休的繼子少庵在逃亡后被獲準回到京都繼承千家。但因不想與父親一樣過著伴君如伴虎的日子,決定絕不出仕,并很早就將千家交與兒子千宗旦,自己只擔任輔佐角色。千宗旦自小受千利休的喜愛,同樣崇尚“侘茶”的精神,喜愛淡泊的生活。千宗旦也拒絕擔任將軍或大名茶道老師,因甘于過不富裕且平淡的生活,因而又有“乞食宗旦”的別名。這里的乞食可不是因為他曾經有過乞討之事,而是表示生活極度簡樸。因為他后來成為僧侶并寄宿于大德寺修行,將許多佛教中的禪思融入茶道中,使“禪茶一味”進一步發展。
其子孫依照各自的志向,次男與祖父、父親不同,成為大名四國高松藩松平家的茶道頭,但后來辭官回京,在武者小路一帶落腳,并蓋了一茶室“官休庵”,后稱“武者小路官休庵”。
宗旦將千利休傳下來的“不審庵”傳給三子宗左后,就是今日的表千家。而千宗旦在自己設立的今日庵,傳承至今日,就是里千家。不審庵、今日庵和官修庵統稱三千家。千利休的許多其他優秀弟子也繼承了他的茶道,各自在不同的地方成長起來。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將軍崇尚朱子學與儒學,將日本從戰爭時代帶入到民生富裕的江戶時代,此時許多茶道名人與茶人紛紛開始向富裕起來的商人與民眾傳授茶道。至此,茶道進入了新的一頁,朝民間普及。但當時因為許多人跟隨者德川家搬遷到了江戶(現在東京一帶),一些學習過茶道的人也開始在那里授課。為了維持教學的正確與正統性,便開始了“家元”制度。在一些其他日本傳統技能的門派中,也都可見“家元”這個角色。簡單來說,家元等同于一個掌門人的位置,而且是屬于世襲制的。一個流派的教學內容、方向、發展等等都是由家元來做領導的,避免了不掙錢與不正統的教學。而學習者希望教授茶道的話,也必須修習至一定程度,并獲得允許資格,方可在外教學。也許有人對這種制度有所微詞,但是家元制度的訂立,卻為后來希望學習的人保留了一個正規的學習渠道,同時也保證了教學的質量。
明治時代,女性茶道學習者日增
在明治維新后茶會與茶室多是實業家茶道愛好者所喜愛舉辦的。明治時代之前,女子至多只是接受茶道教育。但明治時代之后,首度在教育課程中設立了點茶課程。到了明治二十年,各地的女紙學校也紛紛開始設立點茶課程,從此之后,茶道開始被認為是女紙必備的教養課程。其中里千家的第十一代家元玄玄齋的長女到女子學校親授茶道課程,將茶道的禮節與待人處事的心性,親身傳遞。茶道到了現在,便不再像戰國或江戶時代那樣是以男人為主的修習了。到了明治時代,有感于日漸西化的社會,在日本主辦萬國博覽會時,里千家第十一代家元玄玄齋創立的“立禮”,便是符合西化的桌椅式點前,讓不習慣跪坐的外國人也可以欣賞并體驗茶道的美好之處。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后,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相傳在800多年前的中國宋代,日本的榮西禪師兩次來到浙江,將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從而發展形成了日本茶道。與中國的茶文化歷史相比,日本茶道的歷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學界一般認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傳教大師最澄和尚于9世紀初由中國帶入日本,后傳說其將帶回的茶種子種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從而形成了后來的日吉茶園。據日本著名史書《類聚國史》記載,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滋賀韓崎時曾接受了永忠和尚進奉的煎茶,茶這才開始見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間飲茶卻從曇花一現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滅了。直到1191年榮西和尚從中國學成回國時再次將茶種子帶回日本,并且種植于筑前國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榮西和尚所贈之茶種子,又將其種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內,飲場習俗才逐漸在僧人中間流行開來。1214 年,將軍源實朝因醉酒引起頭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榮西和尚進獻的茶后才擺脫了病痛。榮西和尚還向將軍進獻了自己所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借機宣揚茶德和飲茶的好處,從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階層普及。 日本茶道產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稱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產生是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葉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給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稱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紹鷗、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的規范。千利休被奉為茶道的集大成者。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茶道發源于中國。中國茶道興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模沖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大慧此作方法、技藝講;“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滾碼答、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發展歷程,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發展歷程
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吃”是指將茶葉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藥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對象來品嘗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嘗,需要細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后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據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后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現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藥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數森困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采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茶地區,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考古學家已經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藥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于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認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采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節,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嘗的對象。《賦》還提到飲茶具有調解精神、諧和內心(“調神和內”)的功效,則已經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陸羽手里,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于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葉的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的高度,并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嘗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薯念一點的稱為茶,采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春仿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云,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一碗涌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對象,因此才靈感勃發,浮想聯翩。可見唐代的飲茶已經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心中的塵垢都被洗凈,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不同。
自此以后,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夜啜曉吟俱絕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悠然淡忘歸,于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節都有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來盛行于閩粵地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范程序,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嘗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間也。”它與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級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在臺灣地區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于“茶道”一詞,這是臺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于品茗藝術的健康發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道”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體現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之后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生深遠影響。由于茶藝的發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特茶生產高度發達,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不容易迅速實現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盡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并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么茶葉形態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么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槍、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么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里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機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茶的發現人飲茶的起源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000多年前的神農也稱“神農氏”,作為農業之神的神農也是中國醫藥的發明者。
茶的起源地點:茶樹原產于中國西南地區的云貴高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樹最早;最早加工茶葉;茶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中國被譽為茶的祖國和茶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的茶道具有的歷史淵源,及它的發展史早于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于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于他邦。
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神仔扮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中國茶的發展
茶在我國的傳播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并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游灶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后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并以茶為貢品.關于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
茶道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東方文化的瑰寶。
世界已有公認,中國是茶之故鄉。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4000年到10000年的歷史。
茶道茶道,茶以載道,“道”寓于飲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兩個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茶的廣為種植,二是茶的普遍飲用。
茶在中國的人工栽戚指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時代,園中就已開始人工栽培茶葉。種茶之舉不晚于西周,迄今約2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