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2017浙江高考語文閱讀題 高考語文最難的題型 鞏高峰高考語文原題 高考語文140什么水平 高考語文120分啥水平
高考閱讀理解:王長喜英語四級考試書——標準英語閱讀全文翻譯100篇,每篇文章都有全文翻譯,后面的結(jié)構(gòu)分析也很詳細,你可以買本看看,四級英語比高中的英語詞匯量大,如果看得話,可以增加你的詞匯量,當然,是高考超綱的看起來會比較吃力。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帶有全文翻譯:新概念英語第四冊吧,比較經(jīng)典的書,幾十年了。針對閱讀理解,建議還是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我是速讀協(xié)會會員,給你推薦一個提高閱讀能的:
1、閱讀能力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閱讀包含閱讀速度、閱讀理解力、整理歸納分析能力等,語文、英語閱跡渣讀在閱讀速度、歸納提取重點兩個方面表現(xiàn)得更明顯。
2、培養(yǎng)閱讀能力,首先要掌握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也就是練習快速閱讀(速讀),其次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多讀多練。
閱讀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它激活我們的“眼、腦”潛能,培養(yǎng)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符號轉(zhuǎn)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fā)音現(xiàn)象,越過由發(fā)聲到理解意義的過程,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
最終實現(xiàn)閱讀提速、整體感知、理解記憶的飛躍。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wǎng)站》,《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是我們協(xié)會認可的,安裝即可進行試用訓練,我自己練習過的,用正式堅持每天練習一個多小時,15-30個小時,閱讀速度差不多能提高5-10倍的。
提高閱讀能力,培養(yǎng)讀書興趣,讓閱讀成為習慣,對于提高自己的認知和思考不無裨益。
3、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特別閱讀記憶差的,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xié)會認可仔州燃的。
擴展資料:
高考過后,念虛“一條草魚”刷了屏。事出2017年高考浙江省語文卷,其中有一道現(xiàn)代文閱讀題,講的是一碗草魚湯的美味。
因為題目之難,有人戲稱,枉費在朋友圈轉(zhuǎn)發(fā)了那么多條“好運錦鯉”,沒想到敗給了一條草魚。更火上澆油的,是文章原作者鞏高峰現(xiàn)身,稱“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么知道我想表達什么”。
閱讀理解題,原作者竟然“理解不了”?這種極富視覺沖擊力和諷刺意味的事件,幾乎每年都會成為熱炒話題。作家周國平日前甚至出書,題目就是《試卷中的周國平》,表達了對閱讀題出題方式的不滿。鞏高峰之所以一夜變“網(wǎng)紅”,正是因為這種“反諷”。
有人認為,這是高考命題不合理的典型例證:作者本人都不知道“想表達什么”,考生怎么會知道?這樣的考題,能檢測出真實的語文水平嗎?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厘清兩個概念,“寫作”和“命題”。很多時候,“寫作”是一種渾然天成的狀態(tài),作家縱然會“設計”,但往往受筆下人物、事件牽引,水到渠成,如果邊寫邊想“這段用兩種修辭”“下段用一組疊詞”,恐怕難入佳境;
“命題”恰恰相反,對命題者來說,如何用一篇文本,最大程度地考查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其終極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分析、解讀、升華等“化驗其成分”的過程,再正常不過。
矛盾就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畫美人者”和“解剖美人者”,心境畢竟不同,要求前者干后者的活兒,不可能沒有別扭感和沖突感,更可能“當時就這么寫的,沒細想為什么”。
其實說到底,很多作家寫作時,憑借扎實功底和深厚積淀,很多時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對考生而言,必須說出個一二三來。
原作者不會閱讀題,看似矛盾,實不矛盾,因為兩者目的不同,結(jié)果自然可能會有出入。正如鞏高峰表示:“我寫完了,跟我就沒關(guān)系了,誰愛怎么解讀都是可以的,老師拿去出題當然也是可以的。”
分解剖析名篇佳作,進行閱讀理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學語文如同學體操、武術(shù),一開始要進行動作分解,經(jīng)過反復練習才會變成本能;也如學書法、音樂,都要經(jīng)過臨摹、背誦、模仿的階段,等到了一定水平,自然會厚積薄發(fā)。
正如中小學生寫作文時,允許想象、虛構(gòu)某些場景、情節(jié),抒寫積極正面的思想感情,這不必解讀為“撒謊作文”,對閱讀理解題“答案”的把握也是如此。
古往今來許多大師、大家,誰一開始不是從學習別人起步的呢?作為一名中學生,被老師用閱讀理解題的方式“扶一程”,很有必要。等到掌握了各種技巧,具備了一定素養(yǎng),自然不必尋尋覓覓“作者想表達什么”,而能自成一家之言。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妨對“原作者做不對閱讀題”現(xiàn)象多點理解和寬容。閱讀理解命題最難的一點,是文章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考題就是要提煉出共識部分,讓“一千個考生心中只有一個或幾個哈姆雷特”,否則就要扣分,爭議的焦點就在于此。難道問題就無解了嗎?不盡然。
語文教學中,閱讀理解不可或缺,考試也必不可少,但要想達到真實檢測考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題目不妨靈活一點,少點“標準答案”,允許“言之不同”,只要說得在理,就能得分。
這樣,無論是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發(fā)散思維能力,抑或是增強考試的科學性、準確性,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前,高考改革正在穩(wěn)步推進,但“宏觀層面”居多,對“微觀層面”的改革尚需發(fā)力,閱讀理解考試改革不妨先行一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高考閱讀題作者不會?可以理解(憑欄處)
1.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試卷難不難
2017年浙江省語文試卷現(xiàn)在已經(jīng)風靡全國了。
特別是里面那一道題,魚眼睛閃出那種幽怨的光芒。一家伙就把考生給打趴下了bai。
“和往年語文高考說明相比,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語文考試說明無論是題型還是難度,總體都比較穩(wěn)定,但有幾處小變化需要關(guān)du注。”杭州高級中學副校長、高三語文老師許濤說塌判數(shù),例如,基礎(chǔ)知識部分增加了“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考點,這個考點已經(jīng)好zhi幾年沒有出現(xiàn)在語文高考考試說明中,很可能出現(xiàn)在明年語文高考試卷的選擇題或語用題部分。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考點’增加了‘如《論語》’幾字。可別小看這3個字,這幾年的語文考dao試說明都只點出要考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但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范圍很廣,如果沒有明確抓手,復習難度比較大。”
許濤分析,這一次版,考試說明實際已向考生強調(diào),要強化對《論語》的復習。此外,試卷的分值分布也有一些變動。
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分值從24分減少到20分,而古詩文增加了3分、現(xiàn)代文增加1分,分值的增加和減少向考生傳遞了一個信號:明年的語文高考會更重視文化傳承。權(quán)。
2.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試卷難不難
2017年浙江省語文試卷現(xiàn)在已經(jīng)風靡全國了。
特別是里面那一道題,魚眼睛閃出那種幽怨的光芒。
一家伙就把考生給打趴下了。
“和往年語文高考說明相比,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語文考試說明無論是題型還是難度,總體都比較穩(wěn)定,但有幾處小變化需要關(guān)注。”杭州高級中學副校長、高三語文老師許濤說,例如,基礎(chǔ)知識部分增加了“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考點,這個考點已經(jīng)好幾年沒有出現(xiàn)在語文高考考試說明中,很可能出現(xiàn)在明年語文高考試卷的選擇題或語用題部分。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考點'增加了‘如《論語》’幾字。可別小看這3個字,這幾年的語文考試說明都只點出要考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但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范圍很廣,如果沒有明確抓手,復習難度比較大。”許濤分析,這一次,考試說明實際已向考生強調(diào),要強化對《論語》的復習。
此外,試卷的分值分布也有一些變動。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分值從24分減少到20分,而古詩文增加了3分、現(xiàn)代文增加1分,分值的增加和減少向考生傳遞了一團首個信號:明年的語文高考會更重視文化傳承。
3. 浙江高考詭異的光答案是什么 魚眼里詭異的光怎么理解
“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剛剛落幕的2017年高考中,浙江沖宴省語文試卷中的一道閱讀理解題,引發(fā)輿論關(guān)注。
這道閱讀理解題,選用短篇《一種美味》,文章描寫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發(fā)生的故事。其中,結(jié)尾寫道,這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死了之后“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試題,正是要求考生分析理解,結(jié)尾在創(chuàng)作上“有什么好處”。
就是這道題,難倒了一眾浙江考生。網(wǎng)友表示心疼:
一時間,從熱門詞語到熱傳表情包,全有了“詭異的光”版本。 最尷尬的是,此次閱讀理解題中還保留了原文作者的名字……終于捉到一只活的閱讀理解作者,這還能放過?于是一 *** 浙江考生帶著對答案的疑惑,火速趕到作者微博下,評論、私信、@鞏高峰……分分鐘就是二十幾萬的點贊加評論,作者鞏高峰也真是不容易。
那么,文章結(jié)尾處魚眼流露出“詭異的光”到底寓意什么?
作者本人表示:這篇的主題是描寫苦難,用的是反諷的方式,其實是很隱晦。結(jié)尾這一句突然逆轉(zhuǎn),提示了“美味”的含義有表里兩層,一層是魚的美味本身,另一層是通過這種魚未入鍋的結(jié)局,揭示一種在淺層次“美味”之外的思考。
這是一種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帶來一種魔幻的色彩。
4. 魚眼睛里閃著詭異的光,什么意思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卷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中文章尾部的一句話成了網(wǎng)絡流行語,隨后考題作者現(xiàn)身說法說自己也解釋不了!畢竟連高考語文卷現(xiàn)代文原作者都不知道閱讀理解的答案。
于是眼里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表情包出爐了,轉(zhuǎn)發(fā)那么多錦鯉卻敗給一條草魚,以后你還敢吃魚嗎,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2017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題——現(xiàn)代文《一種美味》的作者鞏高峰被扒了出來。
原因是……身為作者,在標準答案公布之前,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更多關(guān)于這個梗的解釋歡迎去老師的新浪微博圍觀吧!浙江高考閱讀題太難,今天人肉出原文作者。發(fā)現(xiàn)他自己也說,對不起 我也答不出。
望采納。
17高考語文閱讀理解作者鞏高碧碰塌峰的《一種美味》。結(jié)尾有這樣一句話:“現(xiàn)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有道題目,就讓對這個結(jié)尾做出自己的理解。于是,這道“詭異的光”迅速在網(wǎng)絡上火了起來。作為文章的創(chuàng)作者,也吵殲不禁吐槽道:“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么知道我想表達什么”。這一事件被媒體稱為“高考閱讀悔圓打敗原作者”。
鞏孝衫滑高峰,《一種美味》。
2017年6月7日,高考首日。浙江省高考試卷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讓許多考生一臉茫然,很多考生吐槽:轉(zhuǎn)發(fā)了那么多錦鯉,結(jié)果卻敗給了一條草魚。
草魚就是這篇文章中的美味。這篇文章來自專欄作者鞏高峰的《一種美味》。全文講述了窮困的家庭意外收獲一條草魚后第一次吃魚經(jīng)歷。考試問題設置為:“請理解《一塌灶種美味》”“文章結(jié)尾賞析”,而這篇巧臘文章的結(jié)尾為:現(xiàn)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文章采用了"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一個六歲孩童,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將一條草魚捧到母親眼前時,母親的眼中現(xiàn)出一種"陌生的光",哥哥們、父親看到這條魚后眼中流出的是同樣的眼神。
為了將這條小魚烹出美味,母親狠心換來過年才會吃的豆腐,父親在灶前保持笑意,這種微笑在平時很難看到。
當魚的香氣彌漫了整個屋子的時候,六歲的孩童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fā)暈。
這是一次愉快的晚餐,父親難得開口說了話,"三子(6歲孩童)該上學了"。
"美味"結(jié)束后,兩個哥哥回屋睡覺,明天還有農(nóng)活要做;父親要燒制豬食,給牛喂草,讓羊進圈。
就在燒制豬食的過程中,父親在柴火堆碰到軟軟的東西,就是那條草魚。
原來,那條魚從來不曾做成魚湯,一家人心中的美味也不過是主觀臆斷的"魚湯"。
文章最后一句:現(xiàn)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但這道詭異的光,早已遠離物質(zhì)匱乏、精神貧瘠的那個時代的高考生們已經(jīng)無法理解。
"為什么會是一道詭異的光?詭異的光是什么鬼?"
作者鞏高峰在微博上回復網(wǎng)友:就是有點說不出來的難受,覺得生活太詭異。
"只有經(jīng)歷過物質(zhì)精神匱乏的年代才能讀懂"
"為什么中考是窮人吃牡蠣,高考是窮人吃魚?""請問魚到底吃了沒?困惑。""我以為文中的媽媽買了塊魚豆腐。""為什么要煲湯,紅燒不好嗎?"
高考語文科目結(jié)束后,考生紛紛在鞏高峰的微博下留言。
很顯然,微博上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能理解作者的故事情節(jié)和思路。
鞏高峰也覺得,年紀大的老師能讀懂,也有這種審美,但是現(xiàn)在的小孩子沒有這種經(jīng)驗。
但年紀長的人可能很少在自媒體活躍。一位網(wǎng)友的媽媽讀完這篇文章后很有感慨。她說,只有經(jīng)歷過那種物質(zhì)匱乏、精神匱乏的年代的人,才能讀懂這篇文章。
一位外婆讀完這型枯篇文章后眼淚婆娑,她明白那鍋"魚湯"的味道,雖然鍋里面并沒有魚,但是那個晚上時如何的其樂融融,不用考慮明天有沒有米、不用想明天是否要收割,那個晚上是期盼天天如此的晚上。
文章正文
他清晰地記得,六歲那年夏天的那個傍晚,當他把一條巴掌大的草魚捧到母親面前時,母親眼里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一種陌生的光。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后下地干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證實。
他有些受寵若驚。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滿村子躥,上樹掏鳥窩,扒房檐摘桃偷瓜差租禪。因此,每天的飯都沒準時過,啥時肚子餓了回家吃飯,都要先挨上父親或母親的一頓打才能挨著飯碗的邊兒。
那天不一樣,母親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母親終于接過那條魚時,他忽然有一點點失望,那條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魚,在母親的雙手之間動彈時,竟然顯得那么瘦小。
準確地說,在那之前他沒吃過魚,唇齒間也回蕩不起勾涎引饞的味道。他相信兩個哥哥應該也極少嘗過這東西。在母親的招呼下,他們手忙腳亂地爭搶母親遞過的準備裝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聯(lián)系在一起的東西了。天!為了那條魚,母親要舀一瓷碗的黃豆種子去換半瓷碗的豆腐來搭配。隱隱約約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
父親坐在灶前一邊看著火苗舔著鍋底,一邊簡單地埋怨了幾句,似乎是嫌母親把魚洗的太干凈了,沒了魚腥味。這已經(jīng)是難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親一個禮拜可能也就說這么一句話。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里,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么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愿起身。
母親拿著裝了蔥段蒜末虛塵的碗,就那么站著等水燒開。
他則坐在桌前,看這一切時他是不是雙手托著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是那條魚和圍繞著那條魚而產(chǎn)生的夢一般陌生的氣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這頓美味的締造者,可以游手好閑。父母的舉動讓他覺得他有這個資格。
在豆腐到來時,母親甚至都沒來得及埋怨一下一貫喜歡缺斤短兩的豆腐販子,因為豆腐馬上就被切成塊下了鍋。美味,讓他帶著很多的迫不及待,還有一點點的張皇。張皇什么呢?魚都在鍋里了,它還能游回村頭那條溝里去?不過這種張皇讓他有點兒熟悉,在溝里捉到魚時他也這么心慌來著,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條溝里竟然會有魚。
來不及細細回味了,豆腐一下鍋,屋子里頓時鮮香撲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fā)暈。在魚湯從鍋里到上桌之間,他拼命地翕動鼻翼,貪婪地往肺里裝這些味道。他相信裝得越多,回味的時間就越長。
至于那鍋魚湯具體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記得哪怕一點兒細節(jié)。因為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tài)都有些魯莽,只有嘴唇和湯接觸的呼呼聲,一碗接一碗時勺子與鍋碰撞的叮當聲,還有一口與另一口之間換氣時隱約的急促。
那天飯桌上的氣氛也不一樣,一家人習慣的默不作聲完全沒了蹤影,父親開口談天氣了,兩個哥哥則說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親,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盛湯。
最后,父親說了一句有點兒沒頭沒腦的話,父親說,三子該上學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來,對魚湯食不知味的原因應該就是這句話。兩個哥哥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大門。現(xiàn)在到了他三子,父親說他該上學了。該,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兩個哥哥投過來的眼神的內(nèi)容,他忘了魚湯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個晚上的一切細節(jié)。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當他終于能背著書包從村頭墻角中出來,扭捏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
兩個哥哥忽然就飽了,先后離開桌子回屋睡覺,可是魚湯每個人起碼還可以盛兩碗。他們沒解釋為什么,也不用解釋,地里的活要起早貪黑,否則這種魚加豆腐的美味只能還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親愣了愣,恢復了以往不茍言笑的表情。母親端著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過父親別口不擇言,但是現(xiàn)在她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進圈,牛要喂草,豬還要吃食。都這么愣著不能解決一點兒問題。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還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jīng)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點著,添第二把柴火的時候,他就抓著了一個黏黏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jīng)超越了極限。現(xiàn)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浙江高考版本,原文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