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發展歷史?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戰國末年這一段時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獻資料看來,我國最早的“書面文學”應該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辭及銅器銘文,它們包括了韻文和散文的記載,這就是散文的起源。那么,散文的發展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雖然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人民中間已經流傳運姿前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獻資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冊燃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輝。
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先秦時期。旁清《尚書》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產生了諸子散文。《左傳》與《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二是兩漢時代。散文進一步發展,《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代表了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期文章多講求聲律,形成駢儷文體,《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不同凡響。四是唐宋時期。中唐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時,歐陽修力倡古文,蘇氏父子等人互相應和,古文日漸占領文壇。五是元明清時期。基本上繼承發展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明代出現了前后七子的復古派,反對復古的唐宋派,主張性靈的公安派,出現了歸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
1、先秦
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戰國末年這一段時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獻資料看來,我國最早的“書面文學”應該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辭及銅器銘文,它們包括了韻文和散文的記載,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著在春秋戰國時代,由于社會文化變遷,提供給散文一個很好的孕育、發展環境,使散文邁向中國古典散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2、兩漢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后,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后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3、唐宋
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4、明代
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5、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中國現代散文三十年豐富多樣、起伏變遷的發展,反映了現代中國社會整個生活面貌,而且從各種典型的散文作品中,都可以發現出作家的心靈軌跡,個性特色,郁達長說:“現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出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散文的發展變遷深受時代的推動和制約。現代中國社會在各方面所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是時代發展的主流,現代散文作家隊伍在時代的變遷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次次的分化的組合,各人的選擇不一,在歷史上起的作用也就因人而異、對現代的中國文學,現代的中國散文史作出的貢獻也不同,這一時期作家有:林語堂、周作人、郁達夫等,可以說,魯迅是中國現代散文的最主要的奠基人,魯迅的散文,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和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被公認為是世界文學的奇葩。
當代散文同樣淵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母體,有著相同或相近的語言形態,以及隱含在語言之中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思維方式和浮現于語言之上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人格理想、生活態度、審美觀念,因此,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當代散文史堪稱“一部民族文化性格的演變史,一部民族審美性格的變遷史和發展史”。
一、現代
中國現代文學是指1919年-1949年間的文學,中國現代散文也同樣如此,在這三十多年中,散文的發展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在“五四”以來的現代散文創作中,最早發端和得到發展的是議論性散文。
由于當時正在展開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啟蒙運動,這種說理的文字就特別發達起來,當時除有很多政治性、社會性的論文之外,也出現了一些具有文學色彩的議論文字,象《新青年》雜志刊登的李大釗的《青春》、《今》,和陳獨秀的《偶象破壞論》、《克林德碑》就是這樣的作品。
《新青年》雜志從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起,還增設了“隨感錄”這個欄目,陸續發表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等人撰寫的短小精悍的議論文字,猛烈地攻訐了封建主義的痼疾。其中,劉半農的文章,在抨擊論敵時嬉笑怒罵,寓莊于諧,極盡揶揄與夸張之能事。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重要的報刊雜志也都增設類似的欄目,在這一年12月創刊的《每周評論》和1919年 8月創刊的《新生活》,就都設有“隨感錄”的欄目。
在這類有關社會和文化思想的評論文字中,有不少都寫得生動曉暢,淋漓盡致,很有文學意味,它們的大量出現,促進了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和繁榮。
在《新青年》“隨感錄”中最精辟的文字,是由魯迅所撰寫的。
他尖銳地抨擊那些吹噓保存“國粹”的頑固派,“都是‘屠殺者’”(《隨感錄五十七·屠殺者》),“沒一件不與蠻人的文化恰合”(《隨感錄四十二》),如果還要保存“國粹”,將會發生的嚴重后果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隨感錄三十六》),識見精深,啟人深思。
中國散文的發展歷程如下:
1、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發軔。主要保存在《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和《戰國策》中。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和《論語》、《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2、漢代
散文到了漢代,又在國家政權啟封建大一統的廣闊社會背景之下,繼續發展起來,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在多元政廳瞎治和政權頻繁更疊的同時,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學、佛學的盛行,以及儒、釋、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現。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思想相對活躍、開放的時期,散文的陵鍵發展也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4、唐宋
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5、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散文的特點
意境深邃、語言優美凝練、形散而神不散。
以上就是散文的發展歷史的全部內容,中國散文的發展歷程如下:1、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發軔。主要保存在《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和《戰國策》中。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和《論語》、《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