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如果你想要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 這座城市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英文 沈陽這座城市有多少年的歷史 這座城市的歷史 北京這座城市的特點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筑有四個顯著特點:辨正方位、注重風水、講求對稱、突出中心
從燕到清,考察北京歷史地位的變化時,抓住了錯綜和復雜的民族矛盾這一線索,便易于理解,同時也是衡好頌北京同南京、洛陽、長安的不同之處。
考察歷史上北京的交通狀況,可以清楚咐鄭地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正因為自古以來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所以處于X中心點的北京,就成為天然性交通樞紐。
(2)北京是天然性交通樞紐,并且由地區性交通樞紐上升為全國性交通樞紐。遼金以來,隨著北京城市性質和城市功能的改變,即由原來的地區性行政中心幽州,先升為遼的陪都南京,又升為金的首都中都,接著相繼為元明清全國大一統王朝的京師,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所以北京這一交通樞紐也由地區性的轉變為全國性的。
(3)北京的交通構成比較復雜。從道路形態來看,既有陸路,也有水路,而且水路又有運河與海路之分;既有城市街巷通衢,又有鄉間人行小道。就道路功能來說,既有皇家御路,又有普通商旅之路;既有漕運專路,又有兵家進軍之路,還有官家郵傳驛道。
(4)道路等級高,管理嚴,效益大。金代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元代大都城內大街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清代從朝陽門至通州、西直門至圓明園、廣安門至盧溝橋等主要官道,都改襪攔造成條石鋪砌。諸多事例都說明歷史上北京的道路等級是最高的。
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遼、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間,北京的歷史文化特點鮮明.具體體現在三個層次的交融:即農耕文化和牧獵文化的撞擊與融會、京師文化和地區文化的輻輳與輻射、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排斥與吸納.
中國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中國金朝起成為古代中國首都——中都。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清舉或稱大都,由于中國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鎮陪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明朝自成祖后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至清末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京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7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后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御正蠢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北京發展歷史:
從秦朝開始,封建王朝相繼更迭,一直到1911年清朝的滅亡,前后共計二千一百多年。
在這期間,中國統一時期的政治中心,雖然有過幾次遷移,但是真正稱得上是全國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兩個,在前期是長安,在后期就是北京。
從十世紀開始,北京在全國中的政治地位,巳經日中讓搭見重要。
首先是遼朝在這里建立了陪都,也就是它的第二政治中心,叫做燕京。
相繼興起的金朝,又在這里正式建立都城,改你中都。
燕京和中都,都是在古代薊城的舊址上發展起來的,其位置相當于現賣拿在北京市內的西南部分。
另外金朝還曾利用當時城北的一帶湖泊,興建離宮,其中心位置就在今天北京城內北海公園湖泊東岸和靠近東岸的瓊島一帶。
到了十三世紀中葉元朝相繼在這里建都的時侯,又以金朝卿宮的舊址為中心,經過全面規劃,創建了一座新城,命名大都。
大都城開始興建后七年,歐洲中世紀有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這里,他對大都城規模的宏偉和布局的嚴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后來他在《游記》中所極口稱贊的漢八里城(Kbanbalig意即大可汗之城)。
大都建成后不到百年,元朝滅亡,十五世紀初明朝經過重新設計,又進一步改造了大都城。
十六世紀中葉加筑外城,清朝因襲不變。
這就是保留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的古代北京長期演變的一個簡單過程,這個城可以叫做舊北京城。
這個舊北京城具有完整的城市規劃,它突出的特點,就是縱貫全城的中軸線,以及建立在中軸線上的封建皇宮紫禁城。
紫禁城四周繞以皇城,皇城外面又加筑大城。
大城通稱內城,因為包筑在它正南一面的還有外城。
縱貫全城的中軸線,從外城永定門(正南門)開始,向北經過正陽門(內城正南門,又稱前門)、天安門(皇城南門),穿過紫禁城的正中心,越過人工培筑的景山中峰,最后止于內城北部兩座造型穩重的大建筑物:鼓樓和鐘樓,全長近八公里。
紫禁城中全部宮殿建筑,只有象征封建皇帝權力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和皇帝日常活動的后三殿,才被興建在這條中軸線上.其他建筑,都嚴格按照對稱排列的原則,布置在這條中軸線的左右兩側。
不僅如此,就是紫禁城外為封建皇帝祭神的主要廟壇。
例如天安門內東西兩側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官)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永定門內東西兩側的天壇和先農壇,也都一律采取對稱的方式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邊,這些廟壇都是封建皇帝利用神權以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標志。
在決定了中軸線上的紫禁城和紫禁城滑和外最主要的廟壇建筑的全部布局之后,才規劃了大城以內南北正交的街道,從而形成了舊北京城幾何圖案式的城市平面圖。
擴展資料:
名稱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
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
”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
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并準備遷都城于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遼的陪都及金、元、明、清的都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
古代,相傳黃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現在北京附近的涿鹿打敗九黎部落,殺死了他們的酋長蚩尤,并建立部邑。到了黃帝的第三代,額項曾到幽陵祭樞,幽團纖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區的總稱,到帝堯時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枝族禮·考工記》中“九經九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猛或弊達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于城池過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達決定將北城墻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
1398年,朱允_繼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開始削藩,史稱“建文削藩”。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于1402年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于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議。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筑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于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
參考資料來源:
北京是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后,延豐召見了延都渣清人。延都自古以延國都城命名。在戰國七杰中,據說燕國因靠如物前近燕山而得名,其所有國家都被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螞派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