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紀曉嵐?紀曉嵐是清朝人,乃乾隆年間的官員,歷史上,原名為紀昀,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隸河間府獻縣人。紀曉嵐是清朝的文學家,在乾隆年間考取進士,官至協辦大學士。那么,歷史上的紀曉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紀曉嵐是清朝的,紀昀(1724到1805年),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紀曉嵐人物生平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志》),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昀,北遷已十四世。紀氏遷獻后主要從事農業,由于原來家底厚,很快成為獻縣富戶,但比較開明。某年,遇大災,流民甚多。紀氏舍糧放粥,招官怨被誣入獄,并令其自己出錢蓋牢房,鑿水井。水井鑿于縣城東門外,人稱紀家井,解放初尚存。此后紀氏銳意讀書仕進,成為書香門第。至明末,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和清兵入關的變亂,家道中落,四散奔逃,紀昀的兩位伯曾祖避亂河間,城破被殺。但稍一安定,“便勤鉛槧,再理丹黃”(紀鈺碑文),讀書不輟。有據可考。清雍正二年(1724年)農歷六月十五日午時出生,屬龍,為紀容舒次子。雍正五年(1727年)授課于及孺愛先生,這年第一次見到父親。雍正八年(1730年)參加童子試,并優異的成績得‘神童’綽號。
紀曉嵐就是個做學問的文官,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于詩歌及駢文,也編撰多部典籍,有沒有治民的才能不知道,他也貌似沒有當過地方官,上疏救濟災民跟維護過婦女權益,《四庫全書》是紀曉嵐一生最大的榮光。
他喜歡抽旱煙,根據清代人的描述,他“貌寢”、“短視”,也就是說,不光容貌丑陋,還是個近視眼,個子好像也不高。不過,紀曉嵐生性機敏,喜歡嘲謔,小時候一起讀書的同學,長大后同朝的官員,都沒少受他的戲弄。他的惡搞往往和文字有關,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
他文學成就高,乾隆跟嘉慶皇帝都對他挺看重的,而且網上傳言他什么八十幾歲了還怎么怎樣,年輕人都自愧不如。這種話,大多都是民間添上去的,他確實有三四個妾室,但是在那個時候很正常吧,人家也沒有偷,沒搶啊。不知道傳言就差點成了大魔頭是哪里來的依據
紀曉嵐是清朝乾隆年代人,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為官五十年,在歷史上有非常高的文學成就,紀曉嵐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
因此,紀昀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最著名的是《四庫全書》,其所著《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也流傳至今。
人物成就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
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后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
紀曉嵐晚年,曾自作挽聯云:“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紀曉嵐妻室 吳湖帆題識紀曉嵐煙管拓片據史書記載,紀曉嵐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這在當時對于一個官至禮部尚書的大學士來說是很正常的,沒有反而不正常。紀曉嵐很講感情,1740年17歲的紀曉嵐就跟鄰縣20歲的馬氏成婚了,一生相敬如賓,白頭偕老。馬夫人直到紀曉嵐七十二歲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為文鸞,是他從小青梅竹馬的朋友。這在封建社會來講是很難得的。 還有一種說法為,紀曉嵐其實根本沒見過文鸞,紀曉嵐六個妾中有一個小妾死了,紀曉嵐在信中向老家說想要再娶一個,于是老家便找到了文鸞,而由于種種原因文鸞并沒有被紀曉嵐娶進門,而文鸞也不是什么相思之死那么凄美。
紀曉嵐的夫人姓馬,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以“嫡庶”之“嫡”的身份出現的。《槐西雜志》第二卷八十八條是為紀的一個侍姬立傳的,說馬夫人很喜歡那侍姬:“故馬夫人終愛之如嬌女。”第二次是以婆母身份出現的,在《槐西雜志》卷三第二百一十四條:“馬夫人稱其(二兒媳)工、容、言、德皆全備。” 紀惜墨如金,兩次提到馬夫人,一共就用了二十多個字。筆法之中,讀不出夫妻之間應有情感色彩,倒是有些客氣,有些許遠距離的尊重。這是合乎情理的。猜度馬氏與紀之間的生活,無非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多二十歲結了婚。
紀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 ),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隸河間府獻縣人(今屬河北省滄州市獻縣),清代文學家、官員。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
嘉慶十年(1805年),病逝,時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謚號“文達”。
紀曉嵐4子3女的介紹
紀汝佶,紀曉嵐長子。生于乾隆甲子年,從公安、竟陵兩派入,幼年時他極為聰穎,20歲中舉人,可謂前途無量之人。但其后來隨泰安知府朱子穎學習之時,迷戀上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紀曉嵐流放新疆時,紀汝佶終因沉迷而不悟瘋癲而死,年僅二十幾歲。
紀汝傳,紀曉嵐次子。 監生,由《四庫全書》館議敘,歷任湖北布政司經歷,江西南昌、九江等府通判。
紀汝似,紀曉嵐第三子。 附學生,由鴻臚寺序班加捐廣東候補東莞縣丞。《家譜》只載其為廣東縣丞,未記何縣,民間傳說其為東莞縣丞。
紀汝億,紀曉嵐第四子。事跡無考。
大女嫁給盧見曾的大孫子盧蔭文,二女嫁給袁照,三女夭折。
主要影響
文學
紀昀的仕宦生涯和學術活動展開在十八世紀中后期,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
以上就是歷史上的紀曉嵐的全部內容,歷史上從未做過大學士的紀曉嵐:不但長相丑陋而且極愛女色 一.乾隆不準紀曉嵐談國事 紀曉嵐,名昀,字曉嵐,生于1724年6月15日。父親紀客舒是一位考據學家,做過京官,外放姚安知府。紀曉嵐4歲開始讀書,12歲隨父入京。紀曉嵐24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繼授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