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蠶的歷史? 那么,我國養蠶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嫘祖我國種桑養蠶歷史悠久,史書載,黃帝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黃帝得以“垂裳而治”。這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蠶繅絲和織綢的國家。古時的“絲綢之路”就是個明證。
蠶,原是生在自然生長的桑樹上的,以吃桑葉為主,所以也叫桑蠶。在桑蠶還沒有被飼養之前,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蠶繭抽絲了,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工養蠶,現在還難以確定。但是早在殷周時期,我國的蠶桑生產已經有很大發展,可見開發人工養蠶遠在殷周之前。
從古老的文獻中,我們看到關于養蠶的直接記載。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長江一帶的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說:"三月......攝桑,......妾子始蠶。"這是說,夏歷三月(陰歷四月間)要修整桑樹,婦女開始養蠶。
殷代甲骨文中不僅有蠶、桑、絲、帛等字,而且還有一些和蠶絲生產有關的完整卜辭。據甲骨文學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辭上記載,叫人察看蠶事,要經過九次占卜。可見蠶桑在當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產事業。甲骨文中還有關于蠶神和祭禮蠶神的記載,當時人們為了養好蠶,用牛或羊等豐厚的祭品祭禮蠶神。
考古學家還不是一次在殷墓中發現有形態逼真的玉蠶,例如河南安陽墓和山東蘇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蠶。在殷商的銅器上也常發現有用蠶做裝飾花紋的。這些都說明,蠶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許多傳世的殷代銅器物附著有絲織物的痕跡或絹絲斷片。經研究,有些絲織品反映出當時已經有相當高級的絲織技術;并且有大量事實說明,絲織品在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貨物交換的中間媒介。要生產大量的絲織品,只有靠發展人工養蠶,才能提供足夠的蠶絲原料。到了周代,栽桑養蠶已經在我國南北廣大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絲綢已經成為當時統治階級衣著的主要原料。養蠶織絲是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詩經》中就有許多詩篇提到蠶桑。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愛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陽光,黃鶯鳥兒在歡唱。婦女們提著籮筐,絡繹走在小路上,去給蠶采摘嫩桑。這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婦女們采桑養蠶的勞動情景。
周代已經大面積栽種桑樹。《詩經?魏風?十畝之間》中有"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詩句,意思是:十畝桑園綠樹間啊,采桑兒多悠閑啊。這說明春秋時期桑樹已經成片栽植,而且一塊桑田有十畝之大。當時栽種的桑樹,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喬木式的。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戰國時期銅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勞動婦女提籃采桑的生動形象,也看到當時栽種的喬木式和灌木式兩種桑樹。
據《詩經》、《左傳》、《儀禮》等古書記載,當時蠶不僅已經養在室里,而且已經有專門的蠶室和養蠶的器具。這些器具包括蠶架("栚"或"槌")、蠶箔("曲")等。由此可見,到殷周時期,我國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養蠶技術。
戰國時期的《管子?山權數篇》中說:"民之通于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謹聽其言,而藏之官,使師旅之事無所與。"這是說,群眾中有精通蠶桑技術、能養好蠶、使蠶不遭病害的,請他介紹經驗,并給予黃金和免除兵役的獎勵。的確,最有經驗、最有知識的,是從事生產實踐的廣大人民群眾。他們中有很多蠶桑專家和能手,他們在長期的養蠶生產實踐中,不斷有所創造和發明,為我國和世界養蠶業積累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經驗。
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甲骨卜辭中以蠶神與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
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采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制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己發明低溢控制家蠶制種孵化時間的方法。
宋代蠶事趨于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明代對蠶種選擇和品種改良都很重視,浴種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鹽鹵水等浴法留取好種,淘汰低劣蠶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就稱我國為“塞里斯”,意即“絲國”。羅馬的大奴隸主們把我國運去的絲綢視為無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紀,他們還不s知道絲是從蠶兒嘴里吐出來的呢。公元前3000年 - 傳說公元前三千年,黃帝的妃子-嫘祖,發明了“育蠶治絲”的方法,把蠶絲作為紡織的原料。 這說明蠶絲的應用在我國已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了。 全世界公認我國最早發明養蠶治絲, 歐洲稱我國為“絲國”。
新石器時期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首先發明并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其制作的絲綢制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彩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于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中國在古代其實是很重視專利保護的,漢朝以前,中國各代王國都有命令,任何人不許把中國的蠶種子和技術傳往域外,直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和親,把公主嫁往匈奴,其中有一個公主,把蠶繭藏在發髻里帶出了中國,才把中國古老的蠶絲技術傳出中國,以后逐步傳遍世界。
以上就是我國養蠶的歷史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