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慈禧的歷史?1、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2、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那么,關于慈禧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慈禧太后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概括,它們分別是咸豐時期、同治時期、光緒時期還有晚年訓政時期。
1、咸豐時期
咸豐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歲),葉赫那拉氏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咸豐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歲),晉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咸豐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歲),晉封懿貴妃。
2、同治時期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葉赫那拉氏隨咸豐帝逃往熱河。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與孝貞顯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后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卷簾歸政。
3、光緒時期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1884年4月8日,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朝局之變,將以恭親王奕欣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
4、晚年訓政時期
戊戌政變后,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并進入北京。
慈禧與光緒的死
對于慈禧和光緒的死,一些歷史學家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所有的說法都還沒有成為定論。所以歷史上也把光緒的死定為一個疑案。
在爺爺的記憶里,那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躺在冰涼寂靜的中南海瀛臺涵元殿,離開了人間。
世上的事情竟是如此湊巧,就在光緒病危之際,慈禧也已病入膏肓。但是由于她秉性剛頑,神志卻非常的清醒。她感到了光緒帝的病情已顯露出危機的跡象時,就已經考慮為光緒帝立嗣之事,她接納了軍機大臣世續和張之洞的意見,立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嗣,任命載灃為攝政王。于十月二十日(11月13日)連發三道上諭:“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并在上書房讀書。” “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諭軍機大臣等,朝會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著在諸王之前”。而根據史料的記載,光緒在這一天已經神志昏迷了,而慈禧還是能神志非常清醒,完全沒有死亡的跡象,所以說慈禧害死光緒的事情完全是一些人杜撰出來的。但是也就在這一天,慈禧開始發病。
第二天,光緒死去?!吧霞泊鬂u,酉刻崩于瀛臺之涵元殿”。而這個時候,慈禧又連發三道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傅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溥儀承繼毅皇帝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清朝皇太后,為咸豐帝妃子。1852年,封懿貴人,后依次晉封至懿貴妃。
咸豐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圣母皇太后”,抬入滿洲鑲黃旗。同年與恭親王奕?合謀發動辛酉政變,鏟除顧命八大臣勢力,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其掌權時間長達47年,在清代僅次于康熙帝與乾隆帝。
擴展資料:
慈禧實質掌握中國政權,長達47年之久,實在不簡單。慈禧一生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期間,她兩次決定皇室,兩次發動政變,三次垂簾聽政,可以說在權利的掌握上是極為成功。
他將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但她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卻是一個失敗者。
在她47年的統治中,在中國歷史走向最危難的時期,她沒有將中國這艘古老的航船帶出外強侵略的激流險灘,而且正是由于她的落后,使得中國社會一步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縱觀慈禧的一生,他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與孝貞顯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后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東陵。
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慈禧太后病勢沉重,進入彌留狀態。御醫們手忙腳亂,開了一劑益氣生津之方,想妙手回春:老米一兩,人參五分,麥冬五錢,鮮石斛五錢,水煎溫服。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后一劑藥方,可惜此方可以生津益氣,但無法挽救她的老命。一個時辰后,她就命歸黃泉。
臨終前,慈禧太后鄭重地說:“此后,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擴展資料
慈禧一生中領導過兩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務運動,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質層面上的變革,后者是體制層面上的變革。
1、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2、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與孝貞顯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后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卷簾歸政。
3、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于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后,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后,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4、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陽歷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在儀鸞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東陵。
以上就是關于慈禧的歷史的全部內容,1、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干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清廷的絕對權威;2、總結慈禧執政48年中,對于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系并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