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一二三人稱作用?語文第一二三人稱作用: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于直接對話,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那么,語文第一二三人稱作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用第一人稱寫,是作者在敘述故事的時候,把自己當做故事的見證人寫進文章中,甚至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通過“我”把整個故事傳達給讀者,這樣可以給讀者一個真實親切的感覺,容易引起共鳴。但是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要受到“我”的觀察點、立場和所處的時間空間的限制。 用第三人稱寫,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把故事中的人物稱作“他”用敘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傳達給讀者,這種寫法發揮空間相對要大,可以從多方面敘述、描寫,充分說明和分析故事中人的心理活動。 用第二人稱這種寫法用于書信形式的記敘文中,但文中的“你”是指讀者,做為作者,則還是第一人稱。 補充: 我,一般在文章中是一個敘述者的身份。我,可以做一些評論、對文章中他人想法做一些猜測,或者別的,容易引起共鳴。這個一般用在第一人稱中。 ============== 下面是從語文書上摘下來的,有一些細微的改動: 第一人稱敘述的敘述者“我”,既是故事的敘述者,同時也是一個角色。可以參與事件過程,又可以離開作品環境面向讀者進行描述和評介。其次,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者還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敘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內容。 第二人稱敘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個角色是以“你”的稱謂出現的,具有使接受者明顯參與敘述行為的特點。
高考現代文閱讀的五個答題步驟
高考現代文閱讀主觀表達題出現在試卷的第Ⅱ卷,是對學生篩選、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難度。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考試學生對這道題普遍存在著畏難心理,歷年高考這道題的得分率也都偏低。
于是一些語文老師認為在這一考點上投入太多時間得不償失,不如把精力轉向那些更能見效的考點上去。誠然,想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無所作為,但從應試的角度看,使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把該拿的分拿到,應該是有可能的。如何讓學生把該拿的分拿到呢?筆者以為以下幾個環節在平時閱讀訓練中是不容忽的。
1、閱讀選文時要勾畫圈點。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一篇文章,如果從頭讀到尾不作任何標記,很可能讀后腦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沒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做題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閱讀時對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題目、反問句、設問句、獨立段、中心句、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有意義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語句、抒情議論句、重復出現的句子、表達作者情感看法的詞句等作勾畫圈點,不僅可以增加對內容的印象,還能大體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這些,解題時就得心應手了。
(一)語文閱讀分析常用名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三、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程序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歷史順序、年代順序、四季交替順序、早晚(先后)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等
說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動形象說明了—————— 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舉例子:具體說明_____ 的特點,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作比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較, 突出強調了____ 的_____特點.
列數字: 用具體的數據 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六、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七、人物描寫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
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八、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征、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后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十、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二)典型題實戰兵法
詞曲小知識
詞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詞(或曲)的格律,而題目則限定詞(或曲)的內容。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于直接對話,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第一人稱有真實性,在講我的事情的時候代表作者是親歷者,述說的是眼前的事情,對眼前的事情就會讓人感到非常的真實。當寫“我”的感受的時候,是對作者自己內心世界的展現,所以也便于抒發感情。
語文第一二三人稱作用:第一人稱就是表達感情更加方便,第二人稱是讀者感到親切,第三人稱使敘事沒有限制。
在長篇的講話、文章中,敘述人稱多有變化。但在同一段落中,人稱通常應是一致的,但也不是沒有變換的情況。運用倒敘、插敘的段落,運用人物語言和心理描寫的段落,運用“呼告性”敘述的段落,等等,是用統一的人稱,還是變換人稱,都必須慎重考慮。該變不變,或不該變卻變了,都可能造成混亂,破壞段落的完整性。
以上就是語文第一二三人稱作用的全部內容,用第三人稱寫,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把故事中的人物稱作“他”用敘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傳達給讀者,這種寫法發揮空間相對要大,可以從多方面敘述、描寫,充分說明和分析故事中人的心理活動。 用第二人稱這種寫法用于書信形式的記敘文中,但文中的“你”是指讀者,做為作者,則還是第一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