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講歷史的節目?喜歡高曉松這個人,也喜歡他在《曉松奇談》里講故事的態度和方法。因為節目看下來就讓人覺得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身邊給我們講他的親身經歷,談他對世界的見解,特別是現在這個知識碎片化的信息時代,那么,高曉松講歷史的節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喜歡高曉松這個人,也喜歡他在《曉松奇談》里講故事的態度和方法。
因為節目看下來就讓人覺得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身邊給我們講他的親身經歷,談他對世界的見解,特別是現在這個知識碎片化的信息時代,很多人都沒有耐心去讀一本完整的書籍或者是認真研究某個時期的歷史了。
《曉松奇談》雖然不如歷史書嚴謹,但是高曉松卻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己讀過的書看過的世界,用詼諧幽默的方式給大家娓娓道來,讓我們通過一個個歷史故事來了解真實的世界。
作為一個談古論今、論道天地的一個脫口秀,高曉松憑借其本身深厚的知識儲備量在節目里侃侃而談,天文地理,海外見聞或者是中外野史,對古今中外的事件都信手拈來。所以我更想把他的《曉松奇談》歸為科普類的節目,因為這個節目除了有趣,格局和細節兼備,比看一些綜藝節目、追動漫或者刷微博,玩游戲消磨時間更有意義一些。
節目在講歷史事件外還緊跟時事的出一些當下熱點的事件。比如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2016年幾部大熱的韓劇等都出了相關的系列。除了內容,節目的封面制作也太良心了,每個封面都把有“自拍殺手”之稱的高老師P成最佳男主角。
節目的意義除了讓我們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外,在我看來還有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讓我們沉下心來重拾閱讀的習慣。
12年首次推出的脫口秀《曉說》,因為高曉松過往的履歷和人氣,是大多數人一直比較期待的一檔節目。然而隨著節目的推出和我們一期一期的跟蹤下去的觀看體驗,我個人打分,與同樣類型的優秀脫口秀相比尚有一些差距。
說的不夠深入、談的不夠透徹、鋪的不夠廣博,應當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幾點不足之處。
1、在目前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不客氣的說,你今天看過的節目和視頻,明天打開同樣的播放視頻APP,你都未必可以再翻得到,大量的更新和全民參與創作的大背景下,沒有過硬的硬件實力和軟件包裝,是沒法站穩腳跟的。
2、觀眾總是善變的,追逐熱點,只看熱點是人的天性。說了這么多,需要澄清一下,沒有任何貶低和看不上高曉松老師的意思,反而高曉松老師的很多音樂作品是我學生時代的最愛。
3、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后,我不怎么太信這個世界上有一通百通的事情。高曉松老師作為某檔節目的嘉賓,上去海侃幾句,我覺得完全沒有問題,他可以HOLD住任意的話題。
但如果需要就某一個話題,去專門的展開,有深度的剖析和闡述,尤其在一個人的情況下,雖然高老師自我感覺還行,但我覺得是不夠的,經常看到節目播出一半的時候,高老師明顯的卡殼和斷檔以及思維的停頓。
曉松說2021可以在愛奇藝觀看。
在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高曉松在東方衛視主持的脫口秀節目,講述的是他眼中的“歷史上的今天”。
值得說明的是:曉說和曉松說不是同一個節目。
全新人文類脫口秀節目《曉松說》在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期間播出!講述的是他眼中的“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到底是故事還是事故?是鏡子還是落花?朝花夕拾,重溫歷史,讓我們聽《曉松說》。
歷史,有的時候是故事,有的時候是事故,有的時候山重水復疑無路;人類,有的時候聰明,有的時候傻,但始終在進化。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開了又落的花。朝花夕拾,重溫歷史,高曉松向大家講述他眼中”歷史上的今天”,悉數古今歷史、中外文化,文學藝術侃侃而談。
未來走向:
對于節目的下一步歸屬,高曉松并未透露。愛奇藝方面稱未來高曉松還會加盟愛奇藝推出的其他節目,如2017年即將上線愛奇藝的《奇葩說》先導片《奇葩大會》等。根據愛奇藝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上線以來,《曉松奇談》共播出了112期,總播放量達7.9億。
《曉說》這檔優酷網絡自制的綜藝我還是看過不少期的,還是很不錯,區別于很多的綜藝,很多綜藝都是嬉戲打鬧一番,而《曉說》可以讓你了解到很多領域的知識,擴展了你的視野,你會被高曉松的才華深深地吸引,他不僅博古通今,還幽默風趣,個人人格魅力有著獨特的吸引力。
《曉說》每周播一期,《曉說》打著多一個角度想問題,多一個視角看世界的口號,出現在大眾視野,果然,正如它的口號一樣,確實擴充了你的視角,也會讓你了解很多你不知道的知識,多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曉說》是一檔出色的脫口秀節目,在同類節目中是成功的,不落俗套,由高曉松主持,他每期都有一個專題,講歷史故事,點評人物角色,談熱點實時,講的領悟很廣闊,高曉松作為有學識的中年油膩大叔,學識淵博,通過看他的《曉說》,也培養了我的”曉說迷。
在當下娛樂至上的市場化經濟下,綜藝多是低俗娛樂,觀眾看一群人在臺上傻笑,看后沒什么意義,如果想擴充自己的視野,推薦大家看《曉說》。
我記得梁宏達曾經說過,高曉松之所以看實物看的比較通透主要是因為他走過的國家太多了,視野廣從而見識深。加上他之前的豐富的知識儲備談天還是論地都是一套一套的。
大家之前都只知道高曉松是一個詞作家。像什么《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等校園民謠都是出自他的手中。對于校園民謠,高曉松也有說過。正是因為90年代的時候,大學生幾乎毫無壓力的情況之下才會有校園民謠的流行。大學擴招之后,校園民謠就不再能滿足校園的需求。校園民謠也就沒落了。
也就是說只有經歷過才能有過深刻的體會。
高曉松經常說自己是個雜家。原因就在于他的經歷實在是太過于豐富。什么都懂,什么都可以侃上一通。這也就造成了他的《曉說》這個節目幾乎沒有太大的主題所限制。基本上就是一個大的框架,然后就是加上自己的閱歷和見聞。
你想他這樣的人物連號子都進去過半年,還有什么沒有去過的地方呢?當然了真是因為這樣豐富的人生經驗,做起《曉說》來也就毫無壓力可言。
以上就是高曉松講歷史的節目的全部內容,從充滿傳統魅力的《臺灣觀感》講起,高曉松一口氣講了《臺灣歷史真相》、《兩岸秘史》、《離騷1949》和《臺灣啟示錄》幾個小節共14期節目,這也創下《曉松奇談》開講后的長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