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的來源和歷史?源自姬姓、出自姬姓、來源于外族改姓、由匡姓改姓。1、源自姬姓:以封邑為姓。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載,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年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稱康叔。周武王死后,成王繼位,那么,康姓的來源和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康,中國姓氏,大約出現在3000年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吵孫名第88位,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3%。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2、簡介
部分源于姬姓。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初睜沒封畿內食采于康,封地在今河北省冀州市。周公旦平定三監管蔡協同武庚之亂,誅武庚祿父,殺管叔,流放蔡叔。把康叔從康徙封衛,做衛國國君,侯爵,又稱衛康叔。周公擔心叔封年輕治理不了殷地遺民,作《康誥》、《酒誥》、《梓材》給康叔,讓他照此去做。康叔按照哥哥的教導,果然把殷地升早鏈管理的井井有條,受到殷民的愛戴。因為他初封康,徙封衛,故謂之曰衛康叔。他的庶子以他的初封之地“康”為姓,即康氏。
3、康姓名人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后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后來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孫世代繁衍。
安祿山本姓康,名阿犖山(一作軋犖山),母親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安祿山年幼時父親就死了,一直隨母親住在突厥族里。
康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8%,在中國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分布廣泛,尤以安徽、四川、甘肅、沒和山東、陜西等省為多,這五省康姓約占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來,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時代。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周武王姬發有個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這就是后來的康叔。 東周時期,有周定王之同母弟劉康公者,康為其名,后世子孫取以為姓,也稱康氏,這支康姓的得來距今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康氏姓源,除了姬姓的后裔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支,即漢朝時臣服于我國的西域康居國。《梁書·康絢傳》載:“漢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詔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東平、會稽。”這一支來自西域的康氏,出現于距今大約2100年以前大漢聲威遠播之時,雖然出自異域,但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宋代,康氏人口又匯入“匡”氏的一支。這是由于北宋初年,其祖為避太祖名諱,“匡”姓一度改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間,朝廷又認為主姓豈能民姓中所有,遂令其再度改為“康”姓或“正”姓。康姓在少數民族中也廣泛的存在著。《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此外,金時女真人納喇(亦作納蘭)枯余盯氏、清時滿洲八旗赫舍里氏、達斡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還有毀激瑤、彝、蒙古、東鄉、土家、回、羌、朝鮮等族均有康姓。
康姓,起源槐祥明于衛國始祖康叔的謚號。
康氏的始祖,是衛國的康叔。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得天下后,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故稱康叔。周武王死后,發生了叛亂,周公姬旦興師平定了叛亂,把商故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姬封被封于衛國后,稱衛康叔。他到衛國后因借鑒殷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治國得法,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后來,他被周成王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此后,衛康叔的子孫,就以他原來的謚號為姓氏,就是康氏。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就有記載:“康,衛康叔之孫以謚為姓也。”
康氏姓源,除了康叔這一支漢族后裔外,還有一支來自西域。據《漢書》、《舊唐書》等書記載,古代西域有個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由于當時大漢聲威遠播,漢成帝時康居國王曾遣王子入漢,從此定居下來。古代還有一個康國,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地區,一度曾屬唐管轄。這兩國來中國的使者,來中國后定居下來,他們都以國名為氏,也稱康氏。又據《宋史》記載,宋朝時的匡姓者為避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名諱,皆改姓康氏,但其中主要的還是康叔后裔和西域康居國這兩支。
康姓,起源于衛國始祖康叔的謚號。
康氏的始祖,是衛國的康叔。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得天下后,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故稱康叔。周武王死后,發生了叛亂,周公姬旦興師平定了叛亂,把商故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姬封被封于衛國后,稱衛康叔。他到衛國后因借鑒殷朝興亡碧山消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治國得法,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后來,他被周成王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此后,衛康叔的子孫,就以他原來的謚號為姓氏,就是康氏。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就有記載:“康,衛康叔之孫以謚為姓也。”
康氏姓源,除了康叔這一支漢族后裔外,還有一支來自西域。據《漢書》、《舊唐書》等書記載,古代西域有個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由于當時大漢聲威遠播,漢成帝時康居國王曾遣王子入漢,從此定居下來。古代還有一個康國,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地區,一度曾屬唐管轄。這兩國來中國的使者,來中國后定居下來,他們都以國名為氏,也稱康氏。又據《宋史》記載,宋朝時的匡姓者為避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名諱,皆改姓康氏,但其中主要的還是康叔后裔和西域康居國這兩支。
康姓,起源于衛國始祖康叔的謚號。
康氏的始祖,是衛國的康叔。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得天下后,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故稱康叔。周武王死后,發生了叛亂,周公姬旦興師平定了叛亂,把商故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姬封被封于衛國后,稱衛康叔。他到衛國后因借鑒殷朝興亡碧山消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治國得法,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后來,他被周成王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此后,衛康叔的子孫,就以他原來的謚號為姓氏,就是康氏。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就有記載:“康,衛康叔之孫以謚為姓也。”
康氏姓源,除了康叔這一支漢族后裔外,還有一支來自西域。據《漢書》、《舊唐書》等書記載,古代西域有個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由于當時大漢聲威遠播,漢成帝時康居國王曾遣王子入漢,從此定居下來。古代還有一個康國,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地區,一度曾屬唐管轄。這兩國來中國的使者,來中國后定居下來,他們都以國名為氏,也稱康氏。又據《宋史》記載,宋朝時的匡姓者為避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名諱,皆改姓康氏,但其中主要的還是康叔后裔和西域康居國這兩支。
以上就是康姓的來源和歷史的全部內容,2、源于子姓。戰國時宋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東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廬山康王谷。3、源于陰康氏。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后,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傳說中女媧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