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篇一】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那么,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二年級#導語】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讓老師在教學中游刃有余,顯現出足夠強大的自信。而且對于教案不僅僅是學校考核的標準之一,一個優秀的教師,他會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獨到的見解,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混合運算》教學設計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小學二年級數學《混合運算》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1、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計算乘除混和運算式題,能解決一些簡單應用問題。
2、經歷嘗試將分步計算的兩個算式改成一個乘除混合算式的過程。培養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意識。
3、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感受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兩步計算的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列出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乘除混合運算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復習舊知
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問題: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減法運算或只有乘法、除法運算時,我們要按什么順序進行計算?
2、觀察情境圖,發現信息,提出問題。
二年級數學《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理解有余數的除法意義,進一步鞏固對有余數除法的認識和理解。
基本技能:使學生懂得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自己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并應用“余數<除數”。
難點:結合情境理解“余數為什么一定比除數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師:同學們,還記得乘法口訣嗎?請同學們同桌合作檢查一遍。(出示課件)
我們在第二單元就學習了除法,首先我們學的就是平均分,誰來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樣多叫平均分。
那如果平均分完有剩余呢?請同學余數的含義。
生:平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數。
2 師:明白了余數的含義,那老師就考考大家會不會運用呢(出示課件:七個草莓,每兩個草莓放在一個盤子里,可以放幾盤?)請同學們列式計算。(強調單位)
生:7÷2=3(盤)…… 1(個)
7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1是余數
師:同學們,你知道這些數表示什么嗎?
生:7表示一共有7個草莓,2表示每兩個放一個盤子里,3表示可以擺三盤,1表示剩余一個。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快來參考橋碧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優秀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優秀6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平時學過的圖形。
2、發展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 :認識、辨認各種平面圖形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拼圖。
教學過程:
一、借助七巧板,認識平行四邊形。
1、出示七巧板,講解,這叫做七巧板。
2、5號圖是什么形?————號圖是三角形。
3、3號圖是平行四邊形
4、七巧板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5、這些圖形中有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哪些圖形比較大,哪些圖形比較小,哪兩個圖形一樣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業頁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導學生進行拼圖。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還能有不同的拼法嗎?
三、練一練
1、拼出書中圖形,想一想這些圖形像什么?
2、講“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 #二年級#導語】研究證明,小學時期是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起步時期,這時候會更容易接受信息輸入,所以,英語語言學習在這一階段是很好的發展時期,更加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當然,學不進去是多方面的原因。不妨從下面 無 為您準備的資料里面去尋找學習英語語言的興趣。
【篇一】
一、教學內容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
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一)、
圖形與變化、
表內除(二)、
萬以內數的認識、
克和千克的認識、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統計、找規律、總復習等。
這冊教材的計算教學內容是萬以內的加、減法筆算和表內除法。這兩部分內容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因此,表內除法同20以內的加、減法一樣,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時經常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因此,在這兩部分計算教學中,教材安排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使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出現克和千克的認識,讓學生通過各種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理解使用統一的重量單位。
【 #二年級#導語】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信扮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以下是 考 網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克和千克的認識。(教材第100-10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慶兄
3、在建立質量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形成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們的關系。
難點:克和千克質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課件,2分的硬幣,黃豆,天平,兩袋500克的鹽,臺秤,自己帶來的小物品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發現了什么數學知識嗎?仔細看看。(課件出示:教材第100頁情景圖)
生1:他們都在討論跟質量有關的話題。
生2:從圖中知道5個蘋果重1千克,一壺豆油重5千克,一包餅干重110克……
師:生活中物體的質量經常用到,我們國家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是“斤”和“兩”,現在國滑差灶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克”和“千克”,這也是今天我們要共同研究的問題。
以上就是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篇一】小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材第100-10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