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萬里長城的歷史簡介 關(guān)于修建長城的故事 中國萬里長城詳細(xì)簡介 中國萬里長城介紹 長城的真實歷史故事簡短
1、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wù),突然發(fā)現(xiàn)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jīng)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dá)理,眉清目秀,對他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準(zhǔn)備結(jié)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jié)彩,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后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這時的長城已經(jīng)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墻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后,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
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jīng)死舉弊沒了,尸首都已經(jīng)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fēng)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于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jīng)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西麻草卜好
八達(dá)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蝎子蜇一樣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長在八達(dá)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wèi)八達(dá)嶺還很有功勞哩。
傳說,大邊(長城)修好以后,在關(guān)口地方都設(shè)重兵把守。八達(dá)嶺當(dāng)然是一個重要的關(guān)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里頭。當(dāng)官的經(jīng)常提著鞭子查哨,發(fā)現(xiàn)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
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要是那樣,不僅是挨打,還有殺頭之罪哩!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
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機靈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3、東米倉,西米倉
在八達(dá)嶺上往南看,有兩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狀。東邊的那座山,叫東米倉,西邊的那座叫西米倉。修長城時,民工們要吃飯,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糧食。正納
那時侯征集全國糧食,都往這里送,送的少了,不夠用,送的多了,日曬雨淋都霉?fàn)€了。盡管不斷地送,可還是供不上民工們吃。民工們吃不飽,還得干重活,因此連餓帶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dá)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好家伙,兩座山的糧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往這里送糧了,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了。
一直到把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jù)說,就是打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的。
4、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guān)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guān)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經(jīng)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zhǔn)確和節(jié)省。
監(jiān)督修關(guān)的監(jiān)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guān)用磚數(shù)量,易開占經(jīng)過詳細(xì)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jiān)事管依言發(fā)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監(jiān)事管發(fā)覺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jiān)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xiàn)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guān)城樓之上。
5、冰道運石
當(dāng)初,修建嘉峪關(guān)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卻人抬不起,車?yán)粍樱疑礁呗愤h(yuǎn),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fā)愁,眼看隆冬季節(jié)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xiàn)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guān)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jié)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
結(jié)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guān)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jié)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guān)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
擴展資料: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tǒng)治著中原地區(qū)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筑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guī)模地修筑過長城。
從修筑長城的統(tǒng)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tǒng)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guī)模的長城修筑,但后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筑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筑。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參考資料:-長城 (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1、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guān)柔遠(yuǎn)門內(nèi)。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guān),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guān)門已閉,不能入關(guān),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fā)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fā)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guān)內(nèi)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guān)征戰(zhàn)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fā)展到將士出關(guān)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fēng)俗。
2、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三年(前779),幽王姬宮涅驕奢淫逸,自從得到褒國進獻的美女褒姒后,封為寵妃,整天沉溺于佳麗之中,朝政荒廢。褒姒生性不笑,面對宮中玉宇瓊樓,錦衣玉食,她毫無悅色。褒姒美艷無比,但整天愁云密布成為一大憾事。
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們想盡千方百計始終不得效果。一旦戚天幽王出游驪山,佞臣虢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拙劣計策,幽王決意一試,遂命點燃烽火。
3、戰(zhàn)國趙長城
趙長城距市區(qū)約20多公里,戰(zhàn)國趙長城——中國北方修筑最早的長城之一,是我國現(xiàn)存最模如陵古老的長城,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君主武靈王為鞏固邊境、防止北方胡人入侵而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它全長約500公里,東起河北宣化境內(nèi),西入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迤邐于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橫亙于包頭的中部,在包頭境內(nèi)約150公里。
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繼位后,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大家所熟悉的“胡服騎射”。
并且在“北破林胡、樓煩”后“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今陰山山脈大青山、烏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尋覓到這條土筑長城遺跡。有關(guān)趙長城修筑的時間,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據(jù)歷史學(xué)家推斷,趙武靈王筑長城的時間應(yīng)當(dāng)在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間。
4、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講的是始皇時期,有一個叫范杞梁的人,結(jié)婚剛?cè)炀捅徽靼l(fā)到北方去修長城,他的妻子孟姜女因?qū)λ寄畈灰眩彀仙缴嫠巴揲L城的地方尋找他,然而當(dāng)她歷盡艱辛終于來到長城時,卻得知范杞梁早已去世。
悲痛之下,一連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感天動地,以至于長城為之崩塌。
5、娘子關(guān)
娘子關(guān)原名“葦澤關(guān)”,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dāng)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現(xiàn)存關(guān)城建于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guān)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娘子關(guān)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guān)隘,位于山橡此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cè)河北省井陘縣西口。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fā)八十萬民工修筑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dāng)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萬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萬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型稿禪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jié),北風(fēng)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yuǎn)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萬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萬喜良已經(jīng)死了,尸骨被填進了城墻里。聽到這個卜塵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后,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shù)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于,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萬喜良的尸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yīng)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萬喜良念四十九天經(jīng),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萬喜良;埋葬萬喜良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yīng)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后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wěn),地震、旱災(zāi)屢次發(fā)生。周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后與宜臼逃回申國。公元前772年,申侯聯(lián)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攻西周,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后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
只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大夫越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褒響來勸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關(guān)進監(jiān)獄。 褒響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了三年。其子將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才釋放褒響。周幽王一見褒姒,喜歡得不得了。褒姒卻老皺著眉頭,連笑都沒有笑過一回。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發(fā)笑,她卻怎么也笑不出來。虢石父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西戎侵犯我們的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來,讓鄰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這時候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dāng)。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
周幽王瞇著眼睛,拍手稱好。烽火一點起來,半夜里滿天全是火光。鄰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聽說大王在細(xì)山,又急忙趕到細(xì)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看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dāng),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 褒姒瞧見這么多兵馬忙來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虢石父。 隔了沒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這些諸侯上回上了當(dāng),這回又當(dāng)是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京城里的兵馬本來就不多,只有一個鄭伯友出去抵擋了一陣。可是他的人馬太少,最后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殺了,褒姒被擄走。
諸侯及大臣共同擁立被廢的太子直臼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歷史上將遷都前稱為“西周”,其后稱為“東周”。東周始于公元前770年。東周名存實亡,諸侯分爭,先后有春秋、敬弊戰(zhàn)國兩個階段。
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滅。
東周列國志
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話說宣王自東郊游獵,遇了杜伯左儒陰魂索命,得疾回宮,合眼便見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藥。三日之后,病勢愈甚。其時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二臣直至榻前,稽首問安。宣王命內(nèi)侍扶起。靠于繡褥之上,謂二臣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寧。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宮涅,年雖已長,性頗暗昧,卿等竭力輔佐,勿替世業(yè)!”二世稽首受命。方出宮門,遇大史伯陽父。召虎私謂伯陽父曰:“前童謠之語,吾曾說過恐有弓矢之變。今王親見厲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篤。其兆已應(yīng),王必不起。”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妖星隱伏于紫微之垣,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dāng)之。”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罷各散。不隔一時,各官復(fù)集宮門候問,聞御體沈重,不敢回家了。是夜王崩。姜后懿旨,召顧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領(lǐng)百官,扶太子官涅行舉哀禮,即位于樞前。是為幽王。詔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后,于宜日為太子,進后父申伯為申侯。史臣有詩贊宣王中興之美云: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窮荒,變消鼎雉。外仲內(nèi)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蠱,中興立幟。
卻說姜后因悲愉太過,未幾亦堯。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方諒陰之時,押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無忌憚,耽于聲色,不理朝政。申侯屢諫不聽,退歸申國去了。也是西周氣數(shù)將盡,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幽王另用虢公祭公與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三人皆讒謅面諛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其時只有司徒鄭伯友,是個正人,幽王不加信用。一日幽王視朝,歧山守臣申奏:“涇、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還宮。太史伯陽父執(zhí)大夫趙叔帶手嘆曰:“三川發(fā)原于歧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三川皆震,川源將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歧山乃大王發(fā)跡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無恙乎?”趙叔帶曰:“若國家有變,當(dāng)在何時?”伯陽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內(nèi)。”叔帶曰:“何以知之?”怕陽父曰:“善盈而后福,惡盈而后禍。十者,數(shù)之盈也。”叔帶曰:“天子不恤國政,任用佞臣,我職居言路,必盡臣節(jié)以諫之。”伯陽父曰:“但恐言而無益。”二人私語多時,早有人報知貌公石父。石父恐叔帶進諫,說破他好佞;直人深宮,都將伯陽父與趙叔帶私相議論之語,述與幽王,說他謗毀朝廷,妖言惑眾。幽王曰:“愚人妄說國政,如野田泄氣,何足聽哉!”
卻說趙叔帶懷著一股忠義之心,屢欲進諫,未得其便。過了數(shù)日,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說:“三川俱竭,歧山復(fù)崩,壓壞民居無數(shù)。”幽王全不畏懼;方命左右訪求美色,以充后宮,趙叔帶乃上表諫曰:“山崩川竭,其象為脂血俱枯,高危下墜,乃國家不樣之兆。況歧山王業(yè)所基,一旦崩頹,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賢輔政,尚可望消弭天變。奈何不訪賢才而訪美女乎?”虢石父奏曰:“國朝走都豐鎬,千秋萬歲!那歧山如已棄之展,有何夫系?叔帶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謗訕,望吾王詳察。”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遂將叔帶兔官,逐歸田野。叔帶嘆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吾不忍坐見西周有‘麥秀’之歌”于是攜家竟往晉國。——是為晉國大夫趙氏之祖,趙衰趙盾即其后裔也。后來趙氏與韓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此是后話。后人有詩嘆曰:
忠臣避亂先歸北,世運凌夷漸欲東。
自古老臣當(dāng)愛惜,仁賢一去國虛空。
卻說大夫褒晌,自褒城來,聞趙叔帶被逐,急忙入朝進諫:“吾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不保。”幽玉大怒,命囚晌于獄中。自此諫凈路絕,賢豪解體。
話分兩頭。卻說賣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懷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撫養(yǎng),因乏乳食,恰好有個蟻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類,轉(zhuǎn)乞此女過門。撫養(yǎng)成人,取名褒擬。論年紀(jì)雖剛一十四歲,身材長成,倒象十六七歲及鋅的模樣。更兼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fā)挽烏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一來姒大住居鄉(xiāng)僻,二來褒姒年紀(jì)幼小,所以雖有絕色,無人聘定。
卻說褒響之子洪德,偶因收斂,來到鄉(xiāng)問。湊巧褒似門外汲水,雖然村妝野束,不掩國色天姿。洪德大驚:“如此窮鄉(xiāng),乃有此等麗色!”因私汁:“父親囚于鎬京獄中,三年尚未釋放。若得此女貢獻天子,可以贖父罪矣。”遂于鄰舍訪問姓名的實,歸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諫忤主,非犯不赦之辟。今天子荒淫無道,購四方美色,以充后之宮。有擬大之女,非常絕色。若多將金帛買來獻上,求寬父獄,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獄之計也。”其母曰:“此汁如果可行,何惜財帛。汝當(dāng)速往。”洪德遂親至擬家,與似大講就布帛三百匹,買得褒擬回家。香湯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飾以文繡之衣,教以禮數(shù),攜至鎬京。先用金銀打通貌公關(guān)節(jié),求其轉(zhuǎn)奏,言:“臣晌自知罪當(dāng)萬死。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復(fù)生,特訪求美人,名曰褒姒,進上以贖父罪。萬望吾王赦宥!”幽王聞奏,即宣褒擬上殿,拜舞已畢。幽王抬頭觀看;姿容態(tài)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艷照人。龍顏大喜。——四方雖貢獻有人,不及褒姒萬分之一。——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擬于別宮,降旨赦褒晌出獄,復(fù)其官爵。是夜幽王與褒姒同寢,魚水之樂,所不必言。自此坐則疊股,立則井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一連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門者,皆不得望見顏色,莫不嘆息而去。此乃幽王四年之事。有詩為證:
折得名花字國香,布荊一旦薦匡床。
風(fēng)流天子渾閑事,不過龍禾已伏殃。
幽王自從得了褒擬,迷戀其色,居之瓊臺,約有三月,更不進申后之宮,早有人報知申后,如此如此。申后不勝其憤,忽一日引著宮娥,徑到瓊臺。正遇幽工與褒姒聯(lián)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申后忍氣不過,便罵:“何方賤婢,到此濁亂宮闌!”幽王恐申后動手,將身蔽于褒擬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見。不必發(fā)怒。”申后罵了一場,恨恨而去。褒姒問曰:適來者何人?”幽工曰:“此王后也。汝明白可往謁之。”褒擬嘿然無言。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宮。
再說申后在官中憂悶不已。太子宜臼跪而問曰:“吾母貴為六宮之主,有何不樂?”申后曰:“汝父寵幸褒擬,全不顧嫡妾之分。將來此婢得志,我母子無置足之處矣!”遂將褒姒不來朝見,及不起身迎接之事,備細(xì)訴與太子,不覺淚下。太子曰:“此事不難。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視朝。吾母可著宮人往瓊臺采摘花朵,引那賤婢出臺觀看,待孩兒將他毒打一頓,以出吾母之氣。便父王嗔怪,罪責(zé)在我,與母無干也。”申后曰:“吾兒不可造次,還須從容再商。”太子懷忿出宮,又過了一晚。次早,幽王果然出朝,群臣賀朔。太子故意遣數(shù)十宮人,往瓊臺之下,不問情由,將花亂摘。臺中走出一群宮人攔住道:“此花乃萬歲栽種與褒娘娘不時賞玩,休得毀壞,得罪不小!”這邊官人道:“吾等奉東宮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宮娘娘,誰敢攔阻!”彼此兩下爭嚷起來。驚動褒妃,親自出外觀看,怒從心起,正要發(fā)作:不期太子突然而至,褒妃全不堤防。那太子仇人相見,分外眼睜,趕上一步,掀住烏云寶髻,大罵:“賤婢!你是何等之人?無名無位,也要妄稱娘娘,眼底無人!今日也教你認(rèn)得我!”捻著拳便打。才打得兒拳,眾宮娥懼幽王見罪,一齊跪下叩首,高叫:“千歲,求饒!萬事須看王爺面上!”太子亦恐傷命,即時住手。褒妃含羞忍痛,回入臺中,——已知是太子替母親出氣,——雙行流淚。宮娥勸解曰:“娘娘不須悲泣,自有王爺做主。”說聲未畢,幽王退朝,直入瓊臺。看見褒擬兩鬢蓬松,眼流珠淚,問道:“愛卿何故今日還不梳妝?”褒姒扯住幽王袍袖,放聲大哭,訴稱:“太子引著寓人在臺下摘花,賤妾又未曾得罪,太子一見賤妾,便加打罵,若非宮娥苦勸,性命難存。望乞我王做主!”說罷,嗚嗚咽咽,痛哭不已。那幽王心下倒也明白,謂褒似曰:“汝不朝其母,以致如此。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錯怪了人,褒姒曰:“太子為母報怨,其意不殺妾不止。妾一身死不足借,但自蒙愛幸,身懷六甲,已兩月矣。妾之一命,即二命也。求王放妾出宮,保全母子二命。”幽主曰:“愛卿請將息,朕自有處分。”即日傳旨道:“太子宜日,好勇無禮,不能將順,權(quán)發(fā)去申國,聽申侯教訓(xùn)。東宮太傅少傅等官,輔導(dǎo)無狀,并行削職!”太子欲人宮訴明。幽王吩咐宮門,不許通報。只得駕車自往申國去訖。申后久不見太子進宮,著宮人詢問,方知已貶去申國。孤掌難鳴,終日怨夫思子,含淚過日。
卻說褒姒懷孕十月滿足,生下一千。幽王愛如珍寶,名曰伯服。遂有廢嫡立庶之意。奈事無其因,難于啟齒。虢石父揣知王意,遂與尹球商議,暗通褒姒說:“太子既逐去外家,合當(dāng)伯服為嗣。內(nèi)有娘娘枕邊之言,外有我二人協(xié)力相扶,何愁事不成就?”褒姒大喜,答言:“全仗二卿用心維持。若得怕服嗣位,天下當(dāng)與二卿共之。”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后之短。宮門內(nèi)外,俱置耳目,風(fēng)吹草動,無不悉知。
再說申后獨居無侶,終日流淚。有一年長官人,知其心事,跪而奏曰:“娘娘既思想殿下,何不修書一封,密寄申國,使殿下上表謝罪?若得感動萬歲,召還東官,母子相聚,豈不美哉!”申后曰:“此言固好,但恨無人傳寄。”宮人曰:“妾母溫姐,頗知醫(yī)術(shù),娘娘詐稱有病,召媼入宮看脈,令帶出此信,使妾兄送去,萬元一失。”申后依允,遂修起書信一通,內(nèi)中大略言:“天子無道,寵信妖婢,使我母子分離。今妖婢生子,其寵愈固。汝可上表佯認(rèn)己罪:‘今已悔悟自新,愿父王寬赦!,若天賜還朝,母子重逢,別作計較。”修書已畢,假稱有病臥床,召溫媼看脈。早有人報知褒妃。褒妃曰:“此必有傳遞消息之事。候溫媼出宮,搜檢其身,便知端的。”卻說溫姐來到正宮,宮人先已說知如此如此。申后佯為診脈,遂于枕邊,取出書信,囑咐:“星夜送至申國,不可遲誤!”當(dāng)下賜彩增二端。溫姐將那書信懷揣,手捧彩增,洋洋出宮。被守門宮監(jiān)盤住,問:“此繒從何而得?”媼曰:“老妾診視后脈,此乃王后所賜也。內(nèi)監(jiān)曰:“別有夾帶否?”曰:“沒有。”方欲放去。又有一人曰:“不搜檢,何以知其有無乎?”遂牽媼手轉(zhuǎn)來。姐東遮西閃,似有慌張之色。宮監(jiān)心疑,越要搜檢。一齊上前,扯裂衣襟,那書角便露將出來。早被宮監(jiān)搜出申后這封書,即時連人押至瓊臺,來見褒妃。褒妃拆書觀看,心中大怒。命將溫溫鎖禁空房,不許走漏消息。卻將彩緒二匹,手自剪扯,裂為寸寸。幽王進宮,見破繒滿案,問其來歷。褒擬含淚面對曰:“妾不幸身入深宮,謬蒙寵愛,以致正宮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宮寄書太子,書尾云:‘別作計較。,必有謀妾母子性命之事,愿王為妾做主!”說罷,將書呈與幽王觀看。幽王認(rèn)得申后筆跡,問其通書之人。褒妃曰:“現(xiàn)有溫媼在此。”幽王即命牽出,不由分說,拔劍揮為兩段。髯翁有詩曰:
未寄深宮信一封,先將冤血濺霜鋒。
他年若問安儲事,溫媼應(yīng)居第一功。
是夜,褒妃又在幽王前撒嬌撒癡說:“賤妾母子性命,懸于太子之手。”幽王曰:“有朕做主,太子何能為也?”褒姒曰:“吾王千秋萬歲之后,少不得太子為君。今王后日夜在宮怨望咒詛,萬一他母子當(dāng)權(quán),妾與伯服,死無葬身之地矣!”言罷,鳴嗚咽咽,又啼哭起來。幽王曰:“吾欲廢王后太子,立汝為正宮,伯服力東宮。只恐群臣不從,如之奈何?”褒妃曰:“臣聽君,順也。君聽臣,逆也。吾王將此意曉諭大臣,只看公議如何?”幽王曰:“卿言是也。”是夜,褒妃先遣心腹傳言與貌尹二人,來朝預(yù)辦登答。次日,早朝禮畢,幽王宣公卿上殿,開言問曰“王后嫉妒怨望,咒詛朕躬,難為天下之母,可以拘來問罪?”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宮之主,雖然有罪,不可拘問。如果德不稱位,但當(dāng)傳旨廢之;另擇賢德,母儀天下,實力萬世之福。”尹球奏曰:“臣聞褒妃德性貞靜,堪主中宮。”幽王曰:“太子在申,若廢申后,如太子何?”貌石父奏曰:“臣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今太子避罪居申,溫清之禮久廢。況既廢其母,焉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為東宮。社稷有幸!”幽王大喜,傳旨將申后退入冷官、廢太子宜臼為庶人,立褒妃為后,怕服為太子。如有進諫者,即系宜臼之黨,治以重辟。——此乃幽王九年之事。兩班文武,心懷不平,知幽王主意已決,徒取殺身之禍,無益于事,盡皆緘口。太史伯陽父嘆曰:“三綱已絕,周亡可立而待矣!”即日告老去位。群臣棄職歸田者甚眾。朝中惟尹球、貌石父、祭公易一班佞臣在側(cè)。幽王朝夕與褒妃在宮作樂。
褒妃雖篡位正宮,有專席之寵,從未開顏一笑。幽王欲取其歡,召樂工嗚鐘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臨,褒妃全無悅色。幽王問曰:“愛卿惡聞音樂,所好何事?”褒妃曰:“妾無好也。曾記昔日手裂彩增,其聲爽然可聽。”幽王曰:“既喜聞裂增之聲,何不早言?”即命司庫日進彩增百匹,使宮娥有力者裂之,以悅褒妃。可怪褒妃雖好裂增,依舊不見笑臉。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示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nèi)宮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賞賜千金。”貌石父獻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于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數(shù)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沖霄漢,附近諸侯,發(fā)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shù)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后游玩儷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幽王曰:“此計甚善!”乃同褒后并駕往驪山游玩,至晚設(shè)宴儷宮,傳令舉烽。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dǎo),聞命大驚,急趨至驅(qū)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shè)以備緩急,所以取信于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與王后出游儷官,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與卿無與!”遂不聽鄭伯之諫。大舉烽火,復(fù)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炮燭天。線內(nèi)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lǐng)兵點將,連夜趕至儷山,但聞樓閣管箭之音。幽王與褒妃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口。褒妃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并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貌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于此。髯翁有詩,單詠“烽火戲諸侯”之事。詩曰:
良夜頤宮奏管簧,無端烽火燭穹蒼。
可憐列國奔馳苦,止博褒妃笑一場!
孟姜女哭長城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fā)八十萬民工修筑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dāng)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關(guān)于范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此時已是深秋季節(jié),北風(fēng)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yuǎn)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下定決心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范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范喜良已經(jīng)死了,尸骨被填進了城墻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后,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shù)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于,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尸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yīng)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經(jīng),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喜良;埋葬范喜良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yīng)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后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長城的故事和傳說——望京樓
當(dāng)年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guī)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于河北省灤平縣境內(nèi))。
此段長城的結(jié)構(gòu)獨特,城墻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chǔ),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梁好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cè)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jù)說當(dāng)年修筑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dāng)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里,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后他數(shù)了數(shù),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臺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xiàn)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喊渣脊山坳里,當(dāng)?shù)厝朔Q此山坳為條石坳。
3.長城的故事和傳說——“玉門關(guān)”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于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jīng)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fù)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dāng)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dāng)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jīng)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zhuǎn)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于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yuǎn)處落下一只孤雁。商隊中一個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準(zhǔn)備帶出"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伙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臺迷途。"小伙子聽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后,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lǐng)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dá)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鄭滲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并轉(zhuǎn)告領(lǐng)隊的老板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商隊有了目標(biāo),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板聽后,心里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舍不得,就沒有答應(yīng)。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shù)天找不到水源,駱駝干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只大雁又飛來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伙子聽罷急忙轉(zhuǎn)告給老板,老板慌了手腳,忙問小伙子到底應(yīng)該怎么辦才好,小伙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板馬上照小伙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zhuǎn)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dá)小方盤城后,老板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guān)樓的頂端,每當(dāng)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shù)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biāo),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guān)"。其實玉門關(guān)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guān),故名。
嘉峪山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yǎng)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聽后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xiàn)在的嘉峪山。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fēng)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xiàn)在的"龜蓋山"。
在北京八達(dá)嶺長城附近的青龍橋南、居庸關(guān)以北,有一處地方叫"五桂頭",形容極為險要,可謂"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是關(guān)溝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亂北極溝",傳說燕王朱棣掃北,帶領(lǐng)幾十萬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過了居庸關(guān),便被阻止在"亂柴溝"這道關(guān)口上,明軍付臺了很大代價,攻了數(shù)十天也沒攻破,燕王十分惱火。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建議說:"附近有火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當(dāng)過小頭目,獨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絕技,可請來助戰(zhàn)。"很快,燕王便重禮聘請這火氏五兄弟臺山,為其效力。幾天后,火氏兄弟運來大炮、火藥,來到陣前,看好地形,對準(zhǔn)目標(biāo)就開始了。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顆顆炮彈飛向元軍陣地,彈無虛發(fā),只 一陣工夫,那堅如鐵壁的防線被大炮一一摧毀,元兵蒙將死傷慘重,剩下的棄關(guān)而逃。燕王率軍乘勝追擊,順利地占領(lǐng)了"亂柴溝"關(guān)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戰(zhàn)功,卻只是換來了短暫的榮華。后來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態(tài),對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認(rèn)為他們實在不可靠,萬一變心、造反,把大炮對準(zhǔn)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豈不被他們奪走。所以,決定根除他們,便誣陷他們是"奸細(xì)",要謀反等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拘捕并全部斬首,還把五顆人頭掛在亂柴溝示眾。這一舉動引起了百姓的憤憤不平,指責(zé)燕王無法無道,忘恩負(fù)義。這怨恨之聲很快傳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為籠絡(luò)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為"五鬼財神",并在關(guān)溝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財神廟",以享世代香火。"五鬼頭"由此得名,后人覺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頭".現(xiàn)在,在京張舊鐵路山洞洞口的巖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頭"三個大字。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征集了數(shù)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墻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fā)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墻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jīng)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墻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jié)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后,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聽說后,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chǎn)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zhí)地說:"這葫蘆結(jié)在我的院子里,這賀迅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jié)果,后經(jīng)村里人調(diào)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yǎng),并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zhuǎn)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xiàn)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扮扒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準(zhǔn)備成親。天有不測風(fēng)云,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dāng)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dāng)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diào)大批民夫修筑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shù),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fā)配去充當(dāng)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zhuǎn)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廳拍昌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后,決定去找丈夫,發(fā)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fēng)吹雨淋、日曬風(fēng)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jīng)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長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yīng)她三個條件,才能當(dāng)"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yīng)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墳?zāi)购螅拊敢褍敚鎸L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yōu)榧o(jì)念她,在山海關(guān)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當(dāng)年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guī)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nèi))。此段長城的結(jié)構(gòu)獨特,城墻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chǔ),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cè)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jù)說當(dāng)年修筑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dāng)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里,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后他數(shù)了數(shù),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臺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xiàn)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dāng)?shù)厝朔Q此山坳為條石坳。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出長城的關(guān)門向西約1.5公里里處,有個叫"狼窩"的地方。提起"狼窩"這名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帶嚴(yán)重缺水,樹難生草難長,禿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輩輩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這情況后,便派了一頭"仙豬"下凡,去開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難。這頭仙豬個兒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長三十三丈三,腦袋三丈三尺三,就連豬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長。仙豬奉命下凡后就開始干活,只見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腳下立刻出現(xiàn)了又寬又深的河,翻滾的大水順溝往前涌。仙豬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關(guān)了,萬里長城像條巨龍橫臥於前面的高山上,仙豬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該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難時,從遠(yuǎn)處走來一位老漢,仙豬急忙向老漢打聽:"老大爺,前邊是什麼地方?"老漢見到仙豬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這豬正在拱土開道,如果讓它再往前拱,那萬里長城不就叫它拱毀了,再說過了居庸關(guān),順著關(guān)溝往東下去,就是一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僅要沖垮平原上萬頃良田,而且連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個計策,阻止這頭豬向前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對仙豬說:"前面是"狼窩",有大狼三百三十三個,專門吃豬頭和豬肉,還有小狼三百三十三個,專吃豬下水和心、肝、肺。這幾天,這群狼正嗷嗷亂叫,三五里地遠(yuǎn)都聽得見,你要是往前走,可千萬要小心點才行。"仙豬聽完老漢的話,嚇得心驚膽顫,心想,真是萬幸,碰到了這位老漢,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窩,恐怕連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頭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條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遠(yuǎn)的"永定河"。老漢見仙豬走遠(yuǎn),這才松了一口氣,高興地哈哈大笑起來。由於老漢的幾句話才保住了長城,沒有被毀,北京城也沒被水淹。后來人們就把老漢和仙豬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窩"了。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關(guān)關(guān)城閘門附近,有一棵兩人合抱不攏的大古柳,根深葉茂,濃蔭遮地,被人們稱為"左公柳"。關(guān)於這棵古柳樹還有著一段傳說。據(jù)傳,清朝同治年間,,左宗棠奉命率軍前去平息動亂后,他來到嘉峪關(guān)當(dāng)他看到戈壁灘上一片荒涼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駱駝草外,就什麼也見不到了,令他感概萬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領(lǐng)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遠(yuǎn)離山青水秀的家鄉(xiāng),來到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紛紛開了小差。左宗棠見此情況,為了穩(wěn)定軍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體將士加寬道路,并決定在路旁大量植樹,制定出嚴(yán)格的法令,以其保證樹木的成活。若干年后,這一帶已經(jīng)楊柳成蔭,樹木成行了。后來有個文人曾在一棵柳樹上刻下一首詩:"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fēng)度玉關(guān)。"人們傳說嘉峪關(guān)關(guān)城附近的這棵古柳就是那時所栽,因此,被稱為"左公柳"。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肅嘉峪關(guān)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jīng)石,傳說是玄奘晾經(jīng)的地方。據(jù)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從印度取經(jīng)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dāng)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背著經(jīng)卷緊跟后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唇乾舌燥,面紅耳赤。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師父道:"這天要熱,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后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哪里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lán)藍(lán)的,一絲云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jīng)卷也全被淋濕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jīng)卷攤開晾曬一下。悟空一個跟頭翻上云端,發(fā)現(xiàn)不遠(yuǎn)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滿意,并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jīng)的好地方,你們趕快打開經(jīng)卷攤開晾曬,并令八戒看守經(jīng)卷,不得有誤。"很快,經(jīng)卷晾曬乾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jīng)卷,準(zhǔn)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不久,這塊晾曬過經(jīng)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后,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jīng)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并準(zhǔn)備在那里選址建關(guān),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guān)址,最后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guān)。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準(zhǔn)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fā)現(xiàn)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fēng)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風(fēng)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的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xì)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若在這里建關(guān),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xì)想,當(dāng)初選址在龜蓋山,那里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guān)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guān)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后,大興土木,修筑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guān)城。
據(jù)傳說,關(guān)城改址完全出於關(guān)云長顯靈指點。老百姓為紀(jì)念他,便在關(guān)城內(nèi)修了座"關(guān)帝廟"。廟由大殿、陪殿、過庭、牌樓等構(gòu)成,面積約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麗堂皇。許多人為表虔誠,還自愿集資捐款,用重金買了一顆寶珠,嵌在大殿頂部。從此后,寶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奪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壓頂、電閃雷鳴,全城百姓驚恐萬分,紛紛跑出家門觀看,猛聽見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突見兩條巨龍在空中飛舞,一直飛入關(guān)帝廟,再也不見出來。第二天,雨過天晴,人們紛紛來到關(guān)帝廟一看,在大殿頂部安放寶珠的兩旁,各有一條巨龍,栩栩如生,正好構(gòu)成一幅"二龍戲珠圖"。這個神話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jīng)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fù)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dāng)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dāng)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jīng)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zhuǎn)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yuǎn)處落下一只孤雁。商隊中一個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準(zhǔn)備帶出"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伙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出迷途。"小伙子聽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后,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lǐng)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dá)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并轉(zhuǎn)告領(lǐng)隊的老板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商隊有了目標(biāo),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板聽后,心里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舍不得,就沒有答應(yīng)。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shù)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只大雁又飛來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伙子聽罷急忙轉(zhuǎn)告給老板,老板慌了手腳,忙問小伙子到底應(yīng)該怎麼辦才好,小伙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板馬上照小伙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zhuǎn)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dá)小方盤城后,老板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guān)樓的頂端,每當(dāng)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shù)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biāo),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guān)"。其實玉門關(guān)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guān),故名。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當(dāng)人們登上嘉峪關(guān),在西甕城門閣樓的后檐臺上,可見到一塊青灰色的石磚放在那里,這塊磚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定城磚"。據(jù)傳說,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的防御,派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關(guān)關(guān)城和城樓。負(fù)責(zé)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時心狠手毒,經(jīng)常殘害工匠們。在修建關(guān)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開占的師傅,技藝超群,設(shè)計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造型美觀,十分堅固,用料節(jié)省、精確。開工前,郝空霸氣十足地問易開占:"修建此關(guān)到底需要多少塊磚?"易開占滿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過了,一共需要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郝空聽罷冷笑道:"你所需要的這些磚我如數(shù)撥交給你,哪怕是多一塊或少一塊,我都要砍你的頭,并罰眾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開占毫無懼色,便帶領(lǐng)工匠們加緊施工,經(jīng)過數(shù)百個日日夜夜辛勤勞動,關(guān)城終於竣工了,工匠們?nèi)f分興奮。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塊剩余的城磚慌忙來找易開占,當(dāng)眾給大家潑了一盆涼水。正巧此時郝空趕了過來,對易開占聲嘶力竭地喊道:"你為什麼沒計算準(zhǔn)確,多出了這塊磚,明天就拿你砍頭是問。"易開占一點兒都不害怕,斷然說道:"這塊磚是定城磚,要把它搬掉,全城傾刻就要倒塌!"嚇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后來人們把這塊磚叫"定城磚",把它放在西甕城閣樓的后檐臺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對勞苦功高的工匠們的紀(jì)念。 作者: ~~龍鷹~~ 發(fā)布日期: 2005-3-31 甘肅嘉峪關(guān)西約20公里,有個叫"雙井子城"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木蘭箭"。相傳很久以前,那里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場,有個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小尕梅正準(zhǔn)備趕羊回家時,忽然見到一支碗口粗、 鍬把長的木箭斜插在地上,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閃閃發(fā)光。小尕梅又驚又喜,準(zhǔn)備把箭撥出來,可是費盡了全身力氣也沒動箭的絲毫。小尕梅見天色已晚,只得罷休,并在箭的周圍壘上許多石塊作為記號,準(zhǔn)備第二天上午與伙伴們一起來撥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帶來小伙伴找這支箭時,不僅沒找到木箭,就連那些做記號的石塊也不見了。小尕梅便暗下決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從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終沒忘記找箭。有一天他趕羊群來到一條小溪邊,見到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爺爺正在那里用褡褳背土筑墻。小尕梅上前問明原由,原來老爺爺在筑城保護一支神箭,并對她述說這支神箭的來歷: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蘭的女英雄鎮(zhèn)守邊關(guān),她武藝高強,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壺里有三支紅漆羽箭,人們稱它為"木蘭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貴族發(fā)動戰(zhàn)爭,聲言要與花木蘭決一死戰(zhàn)。木蘭將軍不慌不忙的應(yīng)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與你決戰(zhàn)。"敵將心想這一箭之地?zé)o非二三十丈遠(yuǎn)罷了,有何妨,便一口答應(yīng)。話音沒落,只見木蘭將軍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聽"嗖"的一聲,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關(guān)。敵將見狀,立刻掉轉(zhuǎn)馬頭,慌忙逃跑。當(dāng)?shù)厝肆鱾髦@樣一道歌謠:"花木蘭腳蹬黃河沿,一箭射到嘉峪關(guān),要看找不見,不找在眼前。"老爺爺接著說道:"我想把這支神箭設(shè)法保存起來,留給后人觀瞻,所以在這里背土筑城。"小尕梅聽后,驚喜不已,立刻與小伙伴們一起幫助老爺爺背土筑土城,取名為"木蘭城"。就在剛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蘭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幫老爺爺在木蘭箭旁邊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飲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圖搶奪這支神箭,并放火來燒木蘭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傾盆大雨把火澆滅。神箭又不知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閃出一眼新井,與原來的那眼井并列在土城中央,於是,這座古城被人們稱為"雙井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