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四則?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十二課《寓言四則》分別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其中,《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是白話文,《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屬于文言文。那么,七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四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蚊子與獅子》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一頭威風凜凜的獅子正邁著矯健的步伐,在自己的領地里巡視。所有動物一看見他,立刻遠遠躲開,以免惹怒了這位百獸之王。 看到這種情景,獅子覺得挺滿意:“在這片草原上,所有動物都怕我,所以我是最偉大、最了不起的國王!” 火紅的太陽升上了天空,空氣漸漸變得灼熱起來。獅子咕噥著說:“天氣太熱了,我得找個地方休息一會兒。”他來到陰涼的樹陰下,打算好好兒睡個午覺。 忽然,耳邊響起一陣“嗡嗡” 聲,獅子睜眼一看,原來有只蚊子正在他的頭頂上方飛舞。 獅子不高興地說:“ 滾開,你這討厭的小蟲子,別打擾我睡覺!”蚊子被激怒了,尖聲叫起來:“ 啊,你這可惡的家伙,憑什么驅趕我?我要吸你的血!” 獅子譏諷地說:“可憐的小東西,憑你也敢向我挑戰?告訴你吧,我就是大名鼎鼎的百獸之王!我打敗了無數強悍的對手。至于你這小小的蚊子,我只用兩根手指就能把你捏扁!” 蚊子毫不畏懼地說:“ 雖然你長得非常高大,但卻是一個無能的蠢家伙!你想怎樣打架呢?用牙齒咬,還是用爪子抓?女人打架倒是喜歡這么干!” 獅子氣極了,伸出爪子撲了幾下,想抓住這只討厭的小蚊子。可是蚊子輕盈地飛舞著,獅子怎么也抓不住他。
在七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寓言四則課文里,有一些詞匯古今意義發生了變化。其中“筑”的古義是修補,今義則指建筑;“居”的古義是停留,這里是“經過”的意思,今義為居住;“吊”的古義是指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問,今義指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大”的古義是大規模,今義指在面積、體積、容量、等方面超過通常的情況或特定的比較對象;“十九”的古義是十分之九,今義指數字。
另外,一些字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例如“亡”字,在暮而果大亡其財中指的是丟失,在馬無故亡而入胡中則指的是逃跑。
還有一些字詞在句子中活用為其他詞性。其中,“雨”在“天雨”中被用作動詞,意為下雨;“智”在“其家甚智”中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以……為聰明;“近”在“近塞上之人”中被用作形容詞,意為附近;“富”在“家富良馬”中被用作動詞,意為富有,指有很多。
這些詞匯的變化和活用,反映了漢語詞匯的豐富性和變化性。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細致分析每個字詞的用法,以便準確理解文章的含義。
對于寓言四則中的這些詞匯,我們可以進一步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和記憶。例如,我們可以將古今異義詞歸納為一類,將一詞多義詞歸納為另一類,將詞類活用詞歸納為第三類。
在宋國有一個富人,一次遭遇了大雨,導致他家的墻坍塌。他的兒子警告說:如果不及時修好,盜賊會趁機進入。而鄰居家的老頭也提出了同樣的警告。當天晚上,這家人果然丟失了不少財物。因此,這家人非常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起鄰居的智慧。
在靠近長城的地方,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的馬卻意外地跑到了胡人的領地。大家紛紛安慰他,但他卻說:“這難道不是一種福氣嗎?”幾個月后,這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紛紛前來祝賀。他卻說:“這難道不是一種禍事嗎?”他的家中原本有許多好馬,其中一個兒子因為喜歡騎馬,結果不慎摔下馬摔斷了大腿。人們再次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一種福氣嗎?”
然而,一年后,胡人大舉進攻長城,許多壯年男子拿起弓箭上戰場。在靠近長城的地區,有十分之九的人都死于這場戰爭。而那位失去一條腿的兒子,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參戰,父子倆得以保全性命。
這兩則故事都揭示了事物的兩面性,即禍福相依。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理性看待問題,而不是輕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同時,這些故事也提醒我們,不要輕易對他人進行評價或懷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判斷。
通過這些寓言,我們可以了解到,智者往往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愚者則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學習目標,明確重點,涉及文言理解與生活聯系,七年級上冊語文課程中寓言四則的學習目標包括:第一,理解寓言文體,掌握文意,積累文言詞匯;第二,深入理解四則寓言的內容,并聯系生活,領悟寓意;第三,培養從多角度理解寓言的能力。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講述了一戶宋國人家在打井后,家人對外宣稱「得到一人」,引起眾人非議。此故事啟示:道聽途說不可輕信,需調查核實,以防訛傳。
《杞人憂天》則講述杞國一人心生天塌地陷之憂,開導他的人用實例化解其疑慮。此故事教導我們,不需過度擔憂無法預測之事,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井底之蛙》和《狐假虎威》等寓言,分別通過井底之蛙的狹隘視野和狐貍借虎威之實的虛偽,教導學生應開闊視野,認清事實,不被表面現象迷惑。
課文翻譯與啟發相結合,旨在通過經典故事引導學生理解生活中的道理,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求實精神。
《穿井得一人》故事通過丁氏家打井后,誤傳得到一人,強調了信息傳播時的審慎態度。《杞人憂天》則通過杞國人的擔憂與開導,強調了對現實問題的合理關注,而非無端擔憂。
《井底之蛙》和《狐假虎威》等寓言,通過動物的象征意義,強調了開闊視野和認清事實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寓言,能夠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道理,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古今異義
- 頃友前字①不筑(筑)
古義:修補
今義:建筑
- 居數月(居)
古義:停留,這里是“經過”的意思
今義:居住
- 人皆吊之(吊)
古義:指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問
今義:指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
- 胡人大入塞(大)
古義:指大規模
今義:指在面積、體積、容量等方面超過通常的情況或特定的比較對象
- 死者十九(十九)
古義:指十分之九
今義:指數字
2. 一詞多義
- 字亡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
- 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3. 詞類活用
- 天雨(雨:名詞作動詞,下雨)
- 其家甚智(智: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聰明)
- 近塞上之人(近:動詞用作形容詞,附近)
- 家富良馬(富:形容詞用作動詞,富有,指有很多)
以上就是七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四則的全部內容,在宋國有一個富人,一次遭遇了大雨,導致他家的墻坍塌。他的兒子警告說:如果不及時修好,盜賊會趁機進入。而鄰居家的老頭也提出了同樣的警告。當天晚上,這家人果然丟失了不少財物。因此,這家人非常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起鄰居的智慧。在靠近長城的地方,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