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歷史?1. 陜西,古稱雍州、梁州,位于中國地理中心,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著藍田猿人、仰韶文化等遠古遺跡,以及半坡遺址等原始社會文化代表。2.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以及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地。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其后代包括了女媧、那么,陜西省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陜西之名最早源于武王之后的周公主政時期得名 ,“陜”指的是當時在周朝土地上有一個陜陌地區,陜陌以東稱為陜東,陜陌以西就命名為陜西,當時陜西只是一個籠統的地區區域,到了北宋期間北宋政府設立陜西路,當時的路相當于現在的省。陜西省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的黃河中游。
陜西,簡稱陜或秦,也稱三秦,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于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因在陜州(現為河南省陜縣)以西,故稱陜西。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陜西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陜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陜北、關中屬雍州、陜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于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于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而神秘。
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后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于華胥氏(一說是源于華山,也位于陜西)。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圣君鐘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1. 陜西,古稱雍州、梁州,位于中國地理中心,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著藍田猿人、仰韶文化等遠古遺跡,以及半坡遺址等原始社會文化代表。
2.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以及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地。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其后代包括了女媧、伏羲,以及更為晚期的炎帝、黃帝。
3. 陜西歷史悠久,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后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制定了禮樂制度和分封天下。秦始皇統一中國,漢唐盛世也在這里達到輝煌。
4. 陜西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賜福鎮宅圣君鐘馗故里。這里一直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5. 當代陜西地處中國內陸腹地,地域南北長、東西窄,與多個省份接壤,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62萬人(2008年),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6. 陜西歷史上涌現出許多杰出人物,包括政治家如周文王、周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軍事家如諸葛亮、王翦、白起等;思想家如董仲舒;外交家如張騫、班超、蘇武;文學家如杜牧、王維等;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班固;藝術家如顏真卿、柳公權等。
陜西省的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當時全省劃分為92個縣、1個市(即西安市)和1個設治局。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期間,陜北北部和延安等地出現了陜甘邊和陜北蘇維埃政府,以及11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隨著紅軍和中共中央長征后在陜北的立足,原有的和新發展的紅色政權整合為陜北、陜甘、陜甘邊三省以及關中、神府兩個特區。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管轄包括延安市和20多個縣在內的一部分地區。
1949年5月,邊區政府遷至西安,隨著中共對全省的掌控加強,行政區劃調整為102個縣(市、局),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包括分區、陜北行署、陜南行署及西安市。1950年1月10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首任主席馬明方在西安宣誓就職,致力于遵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團結全省人民。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后,1954年12月,陜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西安群眾堂舉行,選舉產生了新的人民委員會成員,人民政府領導職務改為“省長”。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間,政權形式發生了變化,陜西省革命委員會在1968年5月成立,取代了原有的人民政府。直到1979年12月,陜西省第五屆人大第二次會議決定恢復“陜西省人民政府”的設立,選舉產生了新的省長、副省長等職務。
陜西的簡稱是陜、秦。
周朝時期,周成王幼年繼位,國事由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共同處理,當時兩人約定分界而治,便在“陜”這個地方栽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以示標志。這個陜就是古地名陜原(也就是河南省陜州區一帶的地方)。
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后人就稱陜原以西地區為“陜西”,現在陜西特指陜西省。而陜西簡稱“秦”源于戰國時期,因為秦國首都設在陜西境內。西周初年,陜西以陜塬為界,以東為“陜東”,以西為“陜西”,由周公管轄。陜西的名稱由此沿襲至今。
陜西的歷史沿革:
陜西省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212萬年前的西安藍田上陳遺址,是東北亞最早人類活動遺址,比此前公認的中國境內最早原始人類“元謀人”還要早42萬年,改寫歷史教科書。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陜西省建都,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
1949年12月,陜甘寧邊區轄地約為今陜、甘、寧、青、新5省區全部,山西省西半部,湖北省鄖陽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及套西地區,邊區政府入駐西安市。1950年1月10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950年1月19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撤銷。
以上就是陜西省歷史的全部內容,陜西省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地域南北狹長,由北向南可分為陜北、關中、陜南三大地區,地理、歷史、文化、氣候、語言、人種各異。陜西省超過1/3的面積和人口位于秦嶺以南,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秦嶺被譽為父親山,渭河和漢江被稱為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