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歷史?臨沂地方史籍閱讀指南那么,臨沂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根據考古發現,臨沂地區在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商朝時期,臨沂區域內出現了郯、莒、費等方國。周朝滅商之后,魯國和齊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還有一些小國如顓、陽、向、莒、郯、根牟、于馀丘、杞等。
春秋時期,臨沂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上述的古國外,還有如啟陽、中丘、祝丘、費、防、臺、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大城邑的出現,這些都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標志。
戰國時期,臨沂區域內的諸侯國逐漸被齊、楚兩國所兼并,到了戰國末期,南部屬于楚,北部屬于齊。這一時期的變遷奠定了臨沂后來地理劃分的基礎。
秦朝統一后,實行郡縣制,臨沂地域分屬瑯琊郡和郯郡。東漢時期,臨沂地域繼續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ぁ樼鹂?、瑯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則屬魏國。
晉室南渡后,臨沂地域先后屬于后趙、東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這一時期,東晉元帝在江乘縣僑置南東???、南瑯琊郡、南東平郡、南蘭陵郡,其中南瑯琊郡寄治在江乘縣的金城。
唐朝時期,臨沂的地位有所提升。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析瑯琊置臨沂縣,屬徐海沂道。宋朝時期,臨沂分屬沂州(瑯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
近現代的臨沂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的調整。1948年7月,魯中、魯南、濱海三個行政區合并為魯中南行政區,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下轄7個專區,49個縣。1953年1月將原屬臨沂專區的贛榆、東海、邳縣、新海連市劃入江蘇省。1953年7月,沂水專區撤銷,除日照縣劃入膠州專區外,所轄其余各縣皆劃歸臨沂專區,同時,原劃入滕縣專區的平邑縣亦復歸臨沂專區。
臨沂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人才輩出。例如郯子,春秋時期郯國(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國君;仲由,字子路,魯國卞縣人(今山東省平邑縣仲村鎮人),是“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點,字皙,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宗圣”曾參之父;曾子,名參(cā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澹[tán]臺滅明(前512年(一說前502年)—?),復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東周時期魯國武城(今屬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人;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等等。
以上就是臨沂歷史的全部內容,臨沂地方史籍閱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