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八月的營火》 少年兒童出版社195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王白水繪圖,馬如瑾裝幀,無責任編輯大名,開本787×1092,字數2萬,印數100000冊,34頁,定價0.14元。邵題 ■肖躍華 該書第一篇《毛主席開的甜水井》作于1951年7月,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年兒童節目廣播,次年刊于《中國少年報》。那么,5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八月的營火》
《八月的營火》 少年兒童出版社195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王白水繪圖,馬如瑾裝幀,無責任編輯大名,開本787×1092,字數2萬,印數100000冊,34頁,定價0.14元。
邵題
■肖躍華
該書第一篇《毛主席開的甜水井》作于1951年7月,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年兒童節目廣播,次年刊于《中國少年報》。《八月的營火》原題《七月的營火》,收入此書并作為書名時正值反胡風運動之后,而“七月”是胡風主編的詩叢、文叢之名,其作者均以“七月派”罪名淪為“胡風反革命分子”,故臨時將書名改為《八月的營火》了。
邵先生函復蔣風教授“不要再選”的這首詩,比我小學時學過的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字優美多了。雖然詩中也有“太陽只照白天不照夜晚,毛主席日夜把人照亮”這樣的詩句,但這是十八歲青年詩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代表著當時廣大翻身人民的意愿。“詞壇巨匠”喬羽先生曾這么對我說過:我們那個時候完全相信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意氣風發建設新中國,對毛主席和共產黨充滿了樸素的無產階級革命感情。邵先生歷經反右派斗爭和文化大革命后,對個人迷信有了清醒認識,思想上不再盲從。
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抗日戰爭爆發后長期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領導工作,通過編輯出版“七月”雜志、“七月詩叢”、“七月文叢”等,推出了艾青、田間、鄒荻帆、阿垅、路翎等一大批青年作家、詩人。
一、游泳本領高
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還鄉河,河里長著很多蘆葦。河邊有個小村莊。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12歲的雨來就是這村里的。
雨來最喜歡這條緊靠著村邊的還鄉河。每到夏天,雨來和鐵頭、三鉆兒,還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魚,在河里鉆上鉆下,躲貓貓,狗刨,立浮,仰浮。雨來仰浮的本領最高,能夠臉朝天在水里躺著,不但不沉底,還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媽媽不讓雨來耍水,怕出危險。有一天,媽媽見雨來從外面進來,光著身子,渾身被太陽曬得油黑發亮。媽媽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臉一沉,叫他過來,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雨來一看要挨打啦,撒腿就往外跑。
媽媽緊跟著追出來。雨來一邊跑一邊回頭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兒跑呢?鐵頭正趕著牛從河沿回來,遠遠地向雨來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來聽出了話里的意思,轉身就朝河沿跑。
媽媽還是死命追著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來渾身光溜溜的像條小泥鰍,怎么也抓不住。只聽見撲通一聲,雨來扎進河里不見了。媽媽立在河沿上,望著漸漸擴大的水圈發愣。
忽然,遠遠的水面上露出個小腦袋來。
《小馬過河》的作者是彭文席。
彭文席,1946年畢業于瑞安中學后,長期當中小學教師。曾任浙江省作家協會理事。50年代起發表文學作品。 2009年5月27日,著名寓言故事《小馬過河》作者、瑞安鄉村作家、老教師彭文席去世,享年85歲。寓言《小馬過河》從1957年入選小學語文課本,承載了人們半個多世紀的記憶。
《小馬過河》介紹:
《小馬過河》既是寓言又是童話。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能聽別人說,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別人說出來的話僅僅只是代表著他個人的觀點并不是自己的觀點,不能去相信別人的觀點,要去實踐才知道這個觀點正不正確值不值得采納。
他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
《小馬過河》故事內容:
小馬說:“是啊!牛伯伯也這么說。可是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伙伴呢!”媽媽說:“那么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小馬過河》創作背景
彭文席的《小馬過河》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當時擔任代課老師的他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缺少獨立思考能力,于是他用了一個晚上時間寫出《小馬過溪》,在寄給《新少年報》后被修改成《小馬過河》。1957年,北京市將《小馬過河》選入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繼而各地的教材也陸續選用。
雖然《小馬過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由于家庭原因,很少有人知道《小馬過河》的作者是誰。組委會大費周折,才在瑞安的田間地頭找到在農村當代課教師的作者彭文席。第二年彭文席的身份才從代課老師轉為正式教師。
勿起不善之念,勿閱不善之書,勿聽不善之樂,勿吐不善之語,勿為不善之事,勿近不善之人,勿學不善之法,勿入不善之境。
以上就是5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的全部內容,李維鼎《語文教材別論》作了整體的描繪:整整一個世紀,我國的語文課本的發展變化,只限于選文內容的更迭、分量的增減和編寫體力變換等三個方面,而“選文系統”(以文選為中心)、“問題序列”(以常用問題讀寫知識循環為主線)、“講讀中心”(以講讀教學為基本方法)這三個基本特征卻一直未有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