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歷史重大改革回眸,歷史重大改革回眸電子課本人教版

  • 歷史
  • 2024-03-28

歷史重大改革回眸?張居正變法與萬歷罷朝(功敗垂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三次主要的士大夫自發倡導的改革,張居正確實做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在改革的宗旨在合理的實施方式的運用下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那么,歷史重大改革回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思維導圖

(1)遷都洛陽;改穿漢服;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改籍貫,遷都之民死葬洛陽;皇族改姓元氏;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漢族通婚。(4分。答出四點即可)

(2)答案一: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移風易俗;加速了北魏社會封建化;促進了民族交流和融合。(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二:消除了鮮卑民族特性的全盤漢化;使拓跋貴族迅速腐化墮落;為北魏發展埋下了隱患。(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三:綜合答案一和答案二。(5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四:在答案三的基礎上,需答出以下內容:改革必須在立足自身主體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礎上,學習其他先進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6分)

試題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概括歸納能力。根據材料“遷都之意”“革衣服之制”“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詔遷都之民,死葬河南”“詔改姓為元氏”“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漢族通婚”中可以概括孝文帝的漢化措施。

(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做這樣的題目首先要審題,確定好主題,注意觀點要明確;其次,要圍繞主題,認真組織材料,要注意史論結合,邏輯要嚴密。可以提供四種答案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觀點進行分析。


歷代改革表

(1)總體上持否定、貶斥態度。具體表現:認為王莽表里不一、騙取名望;非法獲得政權,即外戚專權;王莽統治及改革對當時社會所造成了深重的危害。(6分)

(2)態度:肯定與理解。(3分)

原因:班固以正統史觀和道德觀為標準來評價王莽及其改制;胡適更多的是從當時社會、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情勢出發來理解王莽獲得政權和王莽的改制。(6分)

試題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關鍵信息,班固認為:“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王莽表里不一、騙取名望;以外戚身份非法獲得政權。其改革“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給社會帶來嚴重危害。

(2)材料二中胡適認為王莽是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兼并’”的“社會主義者”,對王莽改革持肯定態度。由于班固和胡適所處的時代不同、階級立場不同、目的不同,導致對王莽改制的認識大相徑庭。


高中歷史選修一電子書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梭倫改革

1.背景

⑴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導致雅典政局的動蕩

⑵雅典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崛起,他們要求獲得政治權利

⑶通過對梅加臘戰爭的勝利,梭倫樹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臺

2.貴族:平原派,工商業:海岸派,平民:山地派

3.前632年,雅典發生主要由平民參加的武裝暴動,衛城一度被占領

4.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5.內容

⑴頒布“解負令

廢除債務奴隸(“六一漢”),規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額,制定遺囑法

⑵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按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并享有不同權利及義務

⑶建立“四百人會議”

國家權力由公民大會和四百人會議組成,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⑷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發展農業,促進手工業發展,改革幣制,改革社會習俗

6.庇西特拉圖建立僭主政治

7.克里斯梯尼深化改革

8.影響

⑴積極

①促進雅典城邦經濟的發展

②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⑵局限性

①扮演了“調停者”,帶有“折中”色彩

②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③貴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權利,照樣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④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沒有根本解決

二、商鞅變法

1.背景

⑴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春秋)和推廣(戰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

⑵政治上,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層

春秋時期奴隸制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形成

⑶軍事上,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戰國時期以兼并為主,各諸侯國都爭相增強國力

⑷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家思想成為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指導思想

⑸秦國統治者受到刺激,決心奮發圖強

2.主要改革和變法

⑴春秋時期

①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

②前594年,魯國:初稅畝,承認土地私有

⑵戰國時期

①魏國李悝:發展農業生產;推行“平糴法”,保護農業;

制定《法經》,加強法制

影響:魏國率先強盛起來

②楚國吳起

③秦國商鞅:秦國各方面處于落后狀態

3.時間:前356年

4.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

5.內容

⑴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重農抑商的原因

生產力低下;農業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商人,

防止其增加經濟實力,勾結諸侯,參與政治,形成割據勢力;

避免土地兼并嚴重,緩和階級矛盾

后果: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統一度量衡

⑵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①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③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④普遍推行縣制

由國君直接委派縣令進行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⑤“燔詩書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⑶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6.影響

⑴積極

①在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建了新制度,

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②為秦國完成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⑵局限性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刑罰嚴酷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③并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

7.成功的原因

⑴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⑵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⑶確立了正確的改革指導思想

⑷堅持改革,不屈服于舊勢力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⑴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北魏都城:平城

⑵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⑶民族矛盾的激化是當時北魏統治者面臨的更大危機

⑷馮太后和孝文帝熱衷推崇漢文化

⑸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

2.內容

⑴建立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484年

②推行均田制

意義

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大片的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

推動了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設立三長制

鄰長,里長,黨長:取代了宗主督護制

④推行新的租調制

⑵遷都洛陽

原因

①政治上,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迫切需要尋求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

②經濟上,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

③軍事上,與北邊強敵柔然相毗鄰,時受騷擾,很不安全

⑶移風易俗

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3.影響

⑴北方經濟的繁榮和復蘇

農業:齊民要術;手工業:青瓷

⑵政權封建化的加速,促進了北魏封建化的過程,順應了歷史潮流

⑶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⑷為隋唐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⑸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武則天后期)

四、王安石變法

1.背景

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對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態度

⑵三冗二積局面的形成

三冗:冗官、冗兵、冗費

二積:積貧、積弱

⑶慶歷新政失敗,變法迫在眉睫

慶歷新政: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2.內容

⑴富國之法

目的:富國

作用: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設置市易務),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⑵強兵之法

目的:改變積弱的局面

作用:節省政府開支,提高軍隊戰斗力,增加武器裝備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⑶取士之法

作用:培養人才,發揮其才干,為變法起到輿論作用,進一步擴大統治基礎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重視官員選拔任用)

3.影響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并勢力,

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4.失敗的原因

⑴守舊派的激烈反對

三不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⑵宋神宗動搖了,對變法的態度有所改變

⑶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最終廢除新法

⑷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⑸這次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運動,

所以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根本原因

五、歐洲的宗教改革

1.基督教的產生、發展和分裂

⑴1世紀左右,產生于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

⑵4世紀初,演變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⑶11世紀,教會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2.13世紀,羅馬教皇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體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會壟斷學校教育)、社會生活方面

3.歐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⑴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發展,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

天主教會維護封建制度,阻礙社會發展

⑵政治上,民族觀念的崛起,民族國家的形成,

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

天主教會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道路上的重大障礙

⑶文化上,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推動宗教改革

⑷思想上,“異端”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天主教會神權的合法權威,

為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歷史遺產

⑸教會貪婪腐敗,對人民群眾名目繁多的搜刮是引發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德國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

4.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披著宗教外衣的原因

⑴天主教會是當時西歐最有勢力的統治集團,又是歐洲封建統治的精神工具,

而早期資產階級力量有限,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⑵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5.“異端”運動

⑴內容

①認為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

②揭露教會的虛偽與腐敗

③對正統宗教儀式和教階制度予以否定

④《圣經》是信仰的唯一教條

⑤要求國家沒收教會的財產

⑥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

⑵意義

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

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勢在必行

6.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⑴原因

馬丁?路德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會的權威,立志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僅嚴重阻礙了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還使得天主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根本原因

羅馬教會在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⑵導火索:兜售“贖罪券”

⑶開始:“九十五條論綱”

⑷內容

①“因信稱義”

②堅持《圣經》人們唯一信仰的神圣權威

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當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

④建立本民族的教會

⑸影響

①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閔采爾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②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③1555年,德意志的新、舊教諸侯簽訂和約(奧格斯堡條約),

規定“教隨國定”,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④這次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權統治體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

為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7.加爾文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①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②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③深入研究《圣經》,宣傳宗教改革

⑵內容

①堅持《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②宣揚“先定論”,即所謂的選民或棄民

③批駁教會“財富使人陷于罪惡,不能得救”的說教,

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和高尚的美德

④廢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煩瑣的宗教儀式,代之以共和式的長老制,

加爾文成為這一政教合一政權的最高領袖

⑤講道和閱讀《圣經》成為日常宗教活動,

賭博、歌舞、酗酒、賣淫與奇裝異服等都遭到取締

⑥鎮壓其他信仰的教派與個人

⑶作用

①引起社會風氣的變化

②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了宗教改革一個重要的國際中心,

被稱為“新教的羅馬”

8.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①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②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英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③日益集權的英國君主也力圖擺脫羅馬教廷神權的桎梏

⑵導火索:亨利八世的離婚案

⑶內容

①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經濟上和羅馬教廷的關系

②“至尊法案”規定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

③沒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貴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財產,轉歸王室所有

⑷作用

①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

②伊麗莎白一世上臺后,恢復英國國教,進一步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③對于英國社會變革產生重要影響

9.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

⑴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

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⑵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推動了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

⑶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0.清教運動

六、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農奴制的產生

15世紀末16世紀初,俄羅斯建立,17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正式確立

《法律大全》從法律上確立了農奴制的地位

2.廢除農奴制的原因

⑴阻礙俄國經濟發展,引發階級矛盾及社會危機,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根本原因

⑵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西歐主要國家

⑶新思潮的涌動

①十二月黨人起義

②守舊派:改良;改革派:解放農奴,要贖金;激進派:無條件地給予農民自由

⑷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直接原因

影響

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俄國統治者從昏睡中清醒過來

3.“二一九法令”

⑴內容

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

②農民可以高價贖買一塊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決定

③農民由村社管理

⑵作用

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

⑶性質

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⑷局限性

①不徹底性

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

②掠奪性

農民支付的贖金總數超過改革時地價的幾倍

③欺騙性

改革后不久,廣大農民就發覺自己上當受騙,紛紛舉行暴動

4.影響

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表現

⑴農業:俄國的糧食產量、耕地面積增加,農村社會分化加劇,

資本主義農業逐漸成為俄國農業的主要成分

⑵工業: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工業品的國內銷售市場,

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進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政策,扶植工業的發展,

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⑶加緊侵略中國活動

⑷交通工具在交通運輸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5.局限性

經濟總體水平落后于美國和西歐國家,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

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非常不平衡,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6.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⑴內容

①政治體制: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

②司法制度:廢除了原來按照等級審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

實行公開審判

③軍事: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

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④教育: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⑵影響

俄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

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的傳播,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

7.民粹派

號召知識分子去農村發動農民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評價:基本觀點是錯誤的,主觀愿望具有進步性和革命性

七、日本明治維新

1.德川幕府

⑴幕府的最高首領是將軍

⑵藩的首領大名(大地主)聽命于將軍

⑶天皇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沒有實權

⑷家臣即武士

⑸農民為領主耕種

⑹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

天皇→士(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

⑺推行鎖國政策

⑻大商人:三井

⑼1837年,大阪起義,大鹽平八郎

2.黑船事件

⑴1853年,美國人佩里

⑵1854年,《日美親善條約》

⑶給予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設置租界,議定關稅制度

3.尊王攘夷

⑴暗殺井伊直弼

⑵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

⑶1863年,高杉晉作組織“奇兵隊”

⑷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的要求

4.倒幕運動

⑴倒幕派: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巖倉具視

⑵1866年5月,倒幕運動開始

⑶幕府為了維持統治,準備向法國貸款購買武器裝備

5.戊辰戰爭

⑴1868年1月,鳥羽、伏見戰役

⑵宣布廢除幕府苛政、減半當年租稅

⑶江戶改名為東京,改元“明治”

6.改革內容

⑴“廢藩置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建立

⑵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⑶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的貨幣

⑷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新土地稅以貨幣支付

⑸推行“殖產興業”

⑹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三菱)

⑺倡導“文明開化”

⑻建立新軍隊,稱為“皇軍”,接受武士道教育

7.1889年日本憲法

⑴1885年,日本實行內閣制,伊藤博文出任日本政府第一任內閣首相

⑵1889年,頒布《日本帝國憲法》

⑶內容

①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前者由皇族和華族組成,后者由納稅人選舉產生

②設立內閣和樞密院,三權分立,內閣是行政機關,只對天皇負責,

樞密院是最高顧問,是最高決策機關

8.影響

⑴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和近代化的進程,

使日本擺脫了半殖民地命運,成為日本發展的轉折點

⑵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加強了對周邊國家的侵略,給這些國家和人民帶了災難

9.對外擴張

⑴1872年,滲透到日本和中國臺灣島之間的琉球群島

⑵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開放釜山等通商口岸,獲得領事裁判權和駐兵權

⑶1894年,挑起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八、戊戌變法

1.背景

⑴《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侵略方式

①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

表現:爭做債主,爭奪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開設工廠和銀行

②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表現:由直接割地轉為瓜分領土,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強的在華侵略權益

⑵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①原因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要償還外債,各地連續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

②措施

增加地丁銀等舊稅的征收額度,降低官員薪俸,裁減軍隊,節省軍費開支,

加強鴉片稅的征收,增加商稅,擴大納官

③影響

遭到了官員的抵制,將沉重的負擔轉嫁到人民身上,

使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統治危機進一步加劇

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①原因

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一些愛國工商人士,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

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許民間設廠

(上海裕晉紗廠,蘇州蘇綸紗廠)

②問題

民族工業無力與實力雄厚的外國在華資本及其廉價商品競爭,

隨時都有破產和倒閉的危險,民族工業還面臨著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

③影響

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行政治變革,改善社會環境,

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

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拯救民族危亡的維新變法運動

2.興起

⑴早期改良思潮

①產生:19世紀70年代,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

②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

③主張

經濟上,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

政治上,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保障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

文化上,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西方變法圖強

④影響

成為變法運動維新興起的前奏,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

⑵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

①第一次上書

1888年,他在北京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陳述變法圖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主張變成法,求自強,挽救危局

②理論準備

社會發展三階段:據亂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

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③思想特點:傳統儒家思想與西方的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相結合

④評價

以儒家思想為武器,打孔子旗號為號召,宣傳資產階級改良思想,

反映出資產階級改良派從一登場就帶有先天的政治軟弱性,

不可能真正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

⑶公車上書和強學會

①公車上書

1895年4月,舉人上書,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

②《中外紀聞》

北京、上海、湖南、天津,宣傳變法主張,爭取更多支持

③強學會

1895年8月,研習西學,交流變法思想,

得到了官員的支持,引起了西方傳教士及外交官員的關注

⑷其他代表人物

①梁啟超

在上海創辦《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利弊》,

主張變法圖強,學習西方政治、文教制度,發展近代工業

②譚嗣同

在湖南創辦《湘報》,創辦時務學堂,發表《仁學》,

主張變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倫理觀念,體現民主革命思想

③嚴復

在天津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赫胥黎著),

主張變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借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變法主張

⑸作用

①啟發民智、組織力量、制造輿論

②表明資產階級維新派此時已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③涌現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批領袖人物

④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3.百日維新

⑴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

①瓜分狂潮

德國:膠州灣(山東),俄國:旅順、大連,

法國:廣州,英國:“新界”九龍半島、威海衛

②從理論宣傳轉為政治實踐

上書:《上清帝第六書》

呈書:《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1689年彼得大帝)

保國會:初步具有資產階級政黨的性質

⑵百日維新

①開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

②內容

政治上,鼓勵上書言事,給予平民參政議政的權力,

取消旗人特權,引起滿族人的不滿

經濟上,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文教上,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設立京師大學堂

軍事上,建新式軍隊

未實行的措施:“行憲法,大開國會”(君主立憲),設立制度局

③進步性

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性,

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4.戊戌政變

⑴新舊勢力的交鋒

①背景:新政措施的推行

②代表人物:光緒帝,慈禧

③光緒帝措施

將禮部的兩名尚書及四名侍郎全部革職,譚嗣同等人被封為“軍機四卿”,

想拉攏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竭力游說外國駐華公使和傳教士,

希望爭取得到美、英、日等列強對維新變法的支持,但沒有結果

④慈禧措施

解除了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

任命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地區,

榮祿等人暗中勾結,密謀由慈禧訓政

⑵百日維新的失敗

①導火索

譚嗣同帶著密諭拜訪袁世凱,光緒帝接見了伊藤博文

②過程

慈禧“臨朝聽政”,囚禁光緒帝,殺害“戊戌六君子”

⑶變法失敗的原因

①這場變法的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實力過于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

②變法采取的方式手段錯誤

③變法失敗的教訓證明,在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⑷變法的歷史意義

①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

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國存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②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③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國從古至今的改革

請考生在第 24 26 題中任選一題 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

(二)選考題:共 15 分。

24.[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為擺脫貧困,暗中自發將集體耕地包干到戶。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開會議,決定在肥西縣山南公社進行包產到戶試點,指出:許多干部一講到包產到戶,就心有余悸,可以說談“包”色變,但農民普遍希望包產到戶,這是矛盾,必須要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會議強調試點不宣傳、不報道、不推廣。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文件,認為因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單家獨戶可以實行包產到戶,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指出:“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依存于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

改革符合國情的歷史例子

1、梭倫改革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21世紀教育網

解析:梭倫改革是古希臘歷史上最重要的社會政治改革之一,它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對梭倫改革主要措施和基本特點的掌握和運用,是高考備考的重點。

考生應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并提高比較分析問題能力,此考點多以材料解析題形式出現,分值10分左右。

2、商鞅變法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解析:商鞅變法是一次較徹底的新興地主階級改革運動。

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注意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的內容比較,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多以材料解析題形式出現,分值10分左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實現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注意理解其把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變革為封建制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著重掌握均田制及移風易俗對后世的影響。

以上就是歷史重大改革回眸的全部內容,24.[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為擺脫貧困,暗中自發將集體耕地包干到戶。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開會議,決定在肥西縣山南公社進行包產到戶試點。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选观看中文字幕高清无码|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137片内射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一区9 | 天堂一区人妻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寂寞少妇做spa按摩无码|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免费a级毛片无码a∨蜜芽试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最新无码人妻在线不卡|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