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歷史天氣?在海南的歷史上,還有過很多次下雪的記載,在歷史上的海南也是會有下雪的情況的,而近代海南最近的一次零度以下是出現(xiàn)在1963年的海南省白沙縣,出現(xiàn)了零下1.4度的氣溫。這樣的溫度在海南這樣的熱帶地區(qū)是很不可思議的,那么,海南歷史天氣?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海南歷史上下過雪,而且下過不止一次。
海南歷史上的降雪記錄:
明清時期我國的最南雪線明顯比現(xiàn)代偏南,海南的瓊山在明朝萬歷、清朝康熙和光緒年間都出現(xiàn)過降雪。
擴展資料:
下雪的必要氣象條件
下雪跟下雨的必要氣象條件差別不大,只不過要多加一條氣溫低的條件就可以了。
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汽,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雨和雪的本質(zhì)都是水,所以要下雨下雪,水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還需要足量才行。北京冬天很難下雪,就是因為北京冬天的水汽十分依賴東南風(東南風可以輸送來自渤海上的水汽),而北京冬天刮東南風的概率很低,所以下雪的概率也很低。
光有水汽還不夠,需要有上升氣流的助力才能夠抬升到高空中,并隨著氣溫的降低凝結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從而形成云,當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足夠大的時候就會從空中落下,形成雨雪。
當然,水汽在空氣中凝結也不是憑空發(fā)生的,它需要借助空氣中的凝結核才行,可以是塵埃,可以是顆粒物,也可以是無機鹽。水汽會在凝結核表面凝結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并不斷壯大,直到超過重力以及上升氣流承托力所能承受的極限下落到地面(下落的過程也有可能繼續(xù)增長)。
上面這三個條件,是形成降水所必備的條件,要形成降雪,需要多加一個條件,那就是近地面的氣溫要足夠低,這樣雪花或者冰晶在快要落到地面上的時候才不至于融化變成雨。
海南歷史上下過雪。
海南的瓊山在明朝萬歷、清朝康熙和光緒年間都出現(xiàn)過降雪。
16世紀至19世紀,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小冰期”歷經(jīng)時間約400年。這一時期跨中國明、清兩朝,所以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
受小冰期影響,明清時期我國的最南雪線明顯偏南,熱帶地區(qū)出現(xiàn)雪、霜、凍災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明清時期大陸雪線最南紀錄為海南瓊山,在明朝萬歷、清朝康熙和光緒年間都出現(xiàn)過降雪。
擴展資料:
海南古代降雪記錄
1、明正德元年(1506年):萬州(今萬寧),冬雨雪。
釋義:萬州,冬天下雨下雪。
2、明正德七年(1512年):萬州(今萬寧),是年冬,全州降雪。
釋義:萬州,這一年冬天,整個萬州都在下雪。
3、明崇禎九年(1636年):臨高,十二月十五日(1637年1月10日),下雪三日夜,樹木盡枯。
釋義:臨高,十二月十五日,下了三天三夜的雪,樹木全都枯萎了。
4、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文昌,冬大寒,雨雪,海魚凍死,椰檳盡枯。
釋義:文昌,冬天特別冷,下雨下雪,海里的魚都凍死了,椰子樹和檳榔樹都枯萎了。
5、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臨高,冬霜凍。瓊山,冬十一月,雨雪,卉木隕落,椰榔枯死過半。
昌市屬熱帶北緣沿海地帶,具有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特點,屬熱帶季風島嶼型氣候。光、水、濕、熱條件優(yōu)越,全年無霜凍,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23.9℃,多年在23.4~24.4℃之間,最低極溫0.3~6.6℃,出現(xiàn)在1月份。年平均>10℃積溫為8474.3℃。年平均日照1953.8小時。夏日日照最長是13.19小時,冬日日照僅10.57小時。年太陽輻射總能量為108.8~115.0千卡/cm2。雨量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干、濕季明顯,春旱突出,常年降雨量1721.6毫米,平均1529.8~1948.6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間的汛期,雨量占全年的80%,對于發(fā)展熱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十分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因素,就是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間,而11~4月降雨量僅占全年的20%左右,是造成該市歷史性春旱的主要原因;再的是8~11月間該市常受到強熱帶風暴和臺風的影響,年平均發(fā)生2.6個,使之造成農(nóng)作物以及人民生活財產(chǎn)的損失;另外在清明前后的清明風80%的年份都有發(fā)生,常造成早稻受害而減產(chǎn)。這三種原因制約著該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低而不穩(wěn)"。
文昌市常年平均濕度為87%,最小濕度為34%。
一提到海南,人們里面能想到的就是三亞、陽光沙灘、椰子熱帶水果,要是說的海南也下雪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
首先看看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里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連最冷的一月份溫度仍達17~24℃,根本達不到下雪的溫度,是不是覺得要是海南能下雪,世界末日就不遠了吧?
2018年全國很多地方都下雪了,連十年都沒曾下過大雪的上海都下起了大雪——
不過海南自然是沒有下雪,但是你知道么其實歷史上海南真的曾經(jīng)下過雪?
現(xiàn)在這里賣個關子,不說海南什么時候下的雪,我們先買個關子講講什么是“小冰期”。小冰期,顧名思義就是全球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這段時間大概在15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期,在我國也被稱為“明清小冰期”。在“明清小冰期”這個相對寒冷的氣候時期,我國熱帶地區(qū)出現(xiàn)雪、霜、凍災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
一些地方志及相關史籍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在明清時期我國的最南雪線明顯比現(xiàn)代更偏南,在1893年前后的幾年中,廣東、廣西沿海地區(qū)和海南的瓊山都有降雪出現(xiàn),距今已125余年歷史。
海南歷史最低氣溫是在1963年1月15日,白沙黎族自治縣出現(xiàn)了-1.4℃(中國天氣網(wǎng)記載)。
20日下午5時30分許,海南省儋州市蘭洋鎮(zhèn)上突然下起一場冰雹雨,歷時約半個小時。據(jù)蘭洋鎮(zhèn)政府有關工作人員稱,此場冰雹雨未傷及行人。
“當時先是下起了毛毛細雨,接著冰雹就伴著雨點越下越大,約有半個小時之久。”蘭洋鎮(zhèn)一男子阿飛告訴商報記者,下冰雹時,他趕緊駕車躲進安全地帶。
“仿佛是白色的流星雨,很好看,最大的冰雹約有大腳趾般大小。”藍洋觀音洞的劉先生說,下這場冰雹時,正逢投資商約同大師到藍洋觀音洞考察,以便商談合作事宜。
這場在當?shù)仉y得一見的冰雹引起了人們的好奇,紛紛用手機拍下雨點中夾雜的“瑩白色的冰雹”。甚至有女士打著雨傘,撿起地上的冰雹放進礦泉水瓶里。奇怪的是,與蘭洋鎮(zhèn)相隔約11公里的儋州市那大鎮(zhèn)未發(fā)現(xiàn)有冰雹,只是烏云密布,卻未下雨。
至于這場冰雹是否對蘭洋的農(nóng)作物造成影響,蘭洋鎮(zhèn)政府辦公室薛主任稱,次日才能了解情況,并稱由于下雨約8分鐘后才下冰雹,行人均已躲雨,所以未因下冰雹導致受傷。
以上就是海南歷史天氣的全部內(nèi)容,據(jù)有氣象記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來,海南島上最冷的時候是在1964年冬天,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3度。當然這個最低溫度是發(fā)生在海南島的北部地區(qū),而海南島的南部地區(qū)(即北緯18度以南地區(qū)),包括三亞市、陵水縣、保亭縣、樂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