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爭歷史?1,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地位。那么,中國戰爭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的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了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的沖擊。文化上,使傳教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西方宗教勢力開始發展,并且開始干涉中國內政,配合了政治和經濟的侵略。
3、中法戰爭(1883~1885年),法國以越南為跳板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由于清政府的腐敗,以勝求和,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4、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馬關條約》,馬關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賣國條約。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社會地位的基本確立。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1901年,《辛丑條約》,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收作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1、鴉片戰爭1840-1842年
英國侵略中國
結果: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內容:割地—香港島;賠款—2100萬元;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允許英國派駐領事;中國征收英商貨物進出口貨物由兩國協商。
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南京條約》的附件):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建租界。
1844年7月、10月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分別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條約的危害:破壞了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為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侵略中國大開方便之門,給中國帶來極其嚴重的危害。
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后由于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歷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筑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
中國歷史的重大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繼《南京條約》后,又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又一次,把中華民族帶入了災難的深淵。
NO.1 牧野之戰
“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現代人依據史載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體時間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匯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軍的共約17萬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戰
面對鋒芒必露的楚軍,晉文公選擇“退避三舍”,然后集中優勢兵力對于楚軍3路兵馬實行各個擊破,最后戰斗以晉文公在踐土朝覲周王,會盟諸侯結束.
NO.3 長平之戰
秦趙為了上黨的歸屬展開了3年的拉鋸戰.雪球越滾越大,最后出現了百萬戰的局面.趙王"臨陣換將",派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相對應的秦派上了戰神級人物白起.白起創造了一個兵力接近而圍殺對手的奇跡,45W趙軍全軍覆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60多年,基本處于和平建設環境,但也經歷了數場較短時期的局部戰爭或軍事沖突,大致有九次:抗法援越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抗美援老越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南沙群島自衛還擊戰。
從根本上講,這九場戰爭都是其他國家帶給中國的災難,是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嚴重挑戰。根據形勢變化,中國及時調整軍事戰略,以積極防御為指針,取得每場局部戰爭或作戰的勝利,捍衛了國家利益。
援外作戰: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抗法援越戰爭
1950年1月,印度支那共產黨(次年改稱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訪蘇,與斯大林和當時在蘇訪問的毛澤東商討有關越南革命的重大問題。2月,胡志明向中共中央提出軍事物資援助和派遣軍事顧問團的請求,以幫助越南的抗法戰爭。此時中國革命剛剛取得全國性勝利,正面臨各種困難,但為了支援越南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立即同意了胡志明的請求。
從1950年8月赴越,到1954年越南抗法戰爭結束,中國軍事顧問團先后協助越南人民軍組織指揮了7次較大規模的戰役。中國還向越軍提供槍支15.5萬支,槍彈5785萬發,炮3600余門,炮彈108萬余發,手榴彈84萬余枚,汽車1200余輛,軍服140余萬套,糧食和副食1.4萬余噸,油料2.6萬余噸,以及大量醫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以上就是中國戰爭歷史的全部內容,1、解放戰爭:1946年6月—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 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援助下,國民黨企圖獨吞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消滅我黨我軍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等島嶼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