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的歷史故事?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漢、滿、蒙等各族將士為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并肩作戰。1841年1月初,英軍發動突然襲擊,攻占大角、沙角炮臺,土家族將領陳連升、陳舉鵬父子及土家、苗族守臺官兵6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那么,團結的歷史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于團結的精神,從古代就開始被人們所重視的了,關于團結的歷史典故教會我們很多關于團結的道理!下面我為你整理了關于團結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的閱讀。
團結的歷史故事 篇1
魏文侯問扁鵲:“我聽說你們家弟兄三人都學醫,那么誰的醫術最高?”
扁鵲說:“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驚訝地問:“那為什么只有你名動天下,他們兩個一點名氣都沒有?”
扁鵲說:“我大哥的醫術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個人的病未起之時,他一望氣色便知,然后用藥將其調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為他不會治病,他便一點名氣都沒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時,防止別人釀成大病。病人剛開始感冒咳嗽時,他就用藥將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氣僅止于鄉里,被人認為是治小病的醫生。我呢,就因為醫術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這個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后下虎狼之藥,起死回生。這樣,全世界便都以為我是神醫。想想看,像我大哥這樣治病,人的元氣絲毫不傷,我二哥治病,這個人元氣稍有破損就補回來了,像我這么治病呢,命是撈回來了,可元氣大傷,您說,我們家誰醫術最高明?”
團結的歷史故事 篇2
唐朝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當副將,一天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此后見面很少說話。
1、張騫出使西域。
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文成公主和親。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
3、王昭君出塞。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并改元為竟寧。單于非常高興,上書表示愿意永保塞上邊境。
王昭君抵達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4、金城公主和親。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對唐蕃交往有所貢獻,鞏固了文成公主進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
5、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玄奘西游,張騫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小葉丹結盟,
金城公主,松贊干布,點蒼山會盟,南詔崇圣寺三塔......
將相和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后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后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后兩人和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漢、滿、蒙等各族將士為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并肩作戰。1841年1月初,英軍發動突然襲擊,攻占大角、沙角炮臺,土家族將領陳連升、陳舉鵬父子及土家、苗族守臺官兵6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1842年7月,英軍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滿族)率4000余名滿、蒙、漢族將士殊死抵抗,終因力量懸殊,全部戰死。恩格斯在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精神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還有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回族)、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等。為國捐軀的漢族將領更多。這說明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神圣事業。在此后的其他幾次大的反侵略戰爭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抗擊八國聯軍戰爭中,都活躍著各民族將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將士流血犧牲。尤其是臺灣各族人民,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多次抗擊過外國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當臺灣各族人民獲悉清政府已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后,“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
以上就是團結的歷史故事的全部內容,一箭易折,十箭難斷 選自《魏書》【導讀】吐谷渾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本文寫吐谷渾國王阿豹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們要團結一心,比喻生動,說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