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孝聞名的事實論據?7、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那么,歷史上以孝聞名的事實論據?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天性仁厚的漢文帝,為何會當著自己母親的面逼死親舅舅?
漢文帝是位仁厚的君主,以孝聞名,卻當著自己母親的面,逼死了自己的親舅舅。簿昭是漢文帝母親簿太后之弟,曾在漢文帝登基過程中,立下大功,并因此被封為軹侯。
漢文帝登基之后,為了遏制功臣集團的勢力,不得不倚重外戚,讓他這個舅舅執掌了相當一部分軍權。當然,他的舅舅因為扶持他有功,所以就被提拔成一個侯爺,而且他也是國舅。所以兩個身份一起放在薄昭的身上,使得薄昭一下子就膨脹起來了,漢文帝也時刻在警惕著自己的舅舅。
那這個薄昭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在漢文帝十年冬,薄昭竟然殺死了漢文帝的使者。至于為什么,史書上根本沒說,但這樣大膽,估計與薄昭依仗自己是國舅,長時期橫行霸道、無法無天有關。這就難住了漢文帝,既不忍心下令殺死母舅,讓母親心疼,又不愿別人說自己執法不一。
漢文帝本來想處死薄昭的,但是自己的丞相以及母后為他求情。漢文帝是一個孝子,面對母后的苦苦哀求,所以就不直接處死薄昭。最后他想了一個辦法,讓薄昭自己認罪、伏罪,以至自殺。
這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小孩,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體弱的父親和他相依為命。他知道父親養育自己的艱辛,就把自己的一片孝心獻給了父親。夏天,天氣炎熱,他每天晚上都為父親扇席,以使父親安睡。冬天,天氣寒冷,每晚他都先上床,有體溫把被褥焐熱,以免父親受涼。正因為黃香有此孝心,才使他有所成就,步入仕途后,成為了以孝聞名,以孝施政的好榜樣。子路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身材高大,耿直豪爽,武藝高強,對父母十分孝順,是鄉里有名的孝子。
子路年輕時,因家境貧困,常去富貴人家干活。因他飯量大,時常以糠菜、雜糧充饑,但他從不讓父母吃一頓糠菜。
有一次,子路聽說陬邑有大米出售,而他父母正想吃米飯,但大米價格比雜糧要貴得多。為了使父母吃上大米,他就給寺廟修路,每天背石塊上山。拿到了工錢后,走50里路上陬邑買米,背回家給父母燒白米飯。兩老連聲贊道:“這大米飯真好吃呀!”子路聽了心中十分高興,但他自己則仍吃雜糧。
后來,子路拜孔子為師,由于他勤奮好學,長進很快,經常受到孔子的稱贊。但孔子看到他每隔一月總要請假回家,認為他家庭觀念太重,會影響學業。
一天,孔子問子路:“你經常請假,是不是你父母有病?”子路回答說:“老師,實不相瞞,我父母最愛吃大米飯,所以學生常要到陬邑背米。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902793.html?an=0&si=6&wtp=wk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7727997.html?an=0&si=8&wtp=wk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6203924.html?an=0&si=2&wtp=wk
舜,原本只是一名在田間勞作的百姓,卻因孝行而聞名,最終被堯帝選為帝位的繼承者。舜在政治上也有一番大的興革,而舜對于儒家來說,又有特別的意義。下面為你介紹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帝舜。
舜,以孝聞名
相傳,舜只是一個小村落農家的孩子,他的母親去世后,后母性情悍戾,他在家根本沒有好日子過。他的后母經常不給他飯吃,冬天只讓他穿兩件單衣。同父異母的兄弟也經常陷害他,甚至謀殺他,垂涎他的妻子。可是不管他們怎么對待舜,舜總是笑臉相迎、謙謙如也,不計前嫌。最終舜以孝而聞名
舜以賢德征服堯帝
還在堯帝時期,原本帝位的傳讓是在有血緣關系的家族中選擇繼承人,然而堯帝的兒子不成器,最終使得堯帝決定從民間選任一位賢良的人才繼承帝位。當堯向四方諸侯詢問有無合適人選時,四方諸侯就推薦了舜。
堯私服來見舜,見舜確實善良又有智慧,便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于舜。并讓兩個女兒在舜的身邊好好的觀察舜的品德。后來堯讓舜參與政事,讓舜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煉。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最終,在考察了三年之后,堯帝將舜作為自己帝位的繼承者,把帝位禪讓給舜。
點擊瀏覽下一頁,內容更精彩
加強對地方的統治,關注民情
舜執政后,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
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小孩,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體弱的父親和他相依為命。他知道父親養育自己的艱辛,就把自己的一片孝心獻給了父親。夏天,天氣炎熱,他每天晚上都為父親扇席,以使父親安睡。冬天,天氣寒冷,每晚他都先上床,有體溫把被褥焐熱,以免父親受涼。正因為黃香有此孝心,才使他有所成就,步入仕途后,成為了以孝聞名,以孝施政的好榜樣。 子路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身材高大,耿直豪爽,武藝高強,對父母十分孝順,是鄉里有名的孝子。
子路年輕時,因家境貧困,常去富貴人家干活。因他飯量大,時常以糠菜、雜糧充饑,但他從不讓父母吃一頓糠菜。
有一次,子路聽說陬邑有大米出售,而他父母正想吃米飯,但大米價格比雜糧要貴得多。為了使父母吃上大米,他就給寺廟修路,每天背石塊上山。拿到了工錢后,走50里路上陬邑買米,背回家給父母燒白米飯。兩老連聲贊道:“這大米飯真好吃呀!”子路聽了心中十分高興,但他自己則仍吃雜糧。
后來,子路拜孔子為師,由于他勤奮好學,長進很快,經常受到孔子的稱贊。但孔子看到他每隔一月總要請假回家,認為他家庭觀念太重,會影響學業。
一天,孔子問子路:“你經常請假,是不是你父母有病?”子路回答說:“老師,實不相瞞,我父母最愛吃大米飯,所以學生常要到陬邑背米。
以上就是歷史上以孝聞名的事實論據的全部內容,親嘗湯藥,懷橘遺親,埋兒奉母等。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