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五個策略 1至6年級數學思維導圖合集 1到6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整理 二年級應用題解題口訣 小學七種解決問題策略
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是統一的。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往往通過例題的學習來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又通過練習題的應用,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梢哉f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數學例題學習的核心,作為一名教師要知道小學數學中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下面嘗試列舉一二。
一、畫圖的策略。
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首枝山的局限,他們對符號、運算性質的推理可能會發生困難,在解決問題時,引導他們自己在紙上涂一涂、畫一畫,可以拓展解題思路,找到解題關鍵,領悟解題方法。因此,畫圖應該是學生們應該掌握的一種基本的解題策略,尤其用算術法解題的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為什么說畫圖的策略很重要呢?主要是因為這種方法直觀、形象,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梢詮浹a小學生思維能力的不足,逐步提升其思維水平。
常用的畫圖方法有:直觀圖、線段圖、示意圖、思維者中導圖、集合圖等。
二、推理的策略。
數學教學的價值追求就是學生思維的發展,數學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養人的思維方式。而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也是學生數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得到某些結果。演繹推理是從定義、公式、法則等出發,進行證明與計算。
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更多采用合情推理。比如常用的假設法、設數法等。以往數學教學中常說的“分析法”與“綜合法”,都是簡單的推理。
三、嘗試調整的策略。
嘗試的策略,簡單地說就是你不知道從哪兒開始的時候,可以先猜一猜。猜測的結果如果合理但不合乎要求,再把結果放到問題中去考慮,進一步調整、尋找答案。
小學數學學習中常用的表格法、枚舉法、篩選法等,其實就是嘗試調整的策略。比如我們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用列舉雞和兔的只數算對應腿數,就是這種策略。
四、模擬操作的策略。
模擬操作是通過探索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來模擬問題情境,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通過這種策略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比如,在解決火車過橋問題時,讓學生將文具盒當做橋,將自己用的筆當做火車,自己模擬火車過橋。通過類似問題的模擬,把這種不清晰的數量關系很直觀地表現出來,這種問題就容易理解解決了。
當然,解決問題的策略還有很多,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往往是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重視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進搭坦而逐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覺得一到六年級屬于小學生,那么其中小學生解決問題中的六大基本策略分別是:畫圖策略、轉化策略、列表策略、枚舉策略、態畝替換策略、逆推策略。舉例說明:比如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借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
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例:某班有45位同學,其中有30人沒有參加數學小組,有20人參加航模小組,有8小組都參加了。問:只參加一個小組的學生有多少人?
分析:畫出集合圖。
?
方框表示全班所有人。區域①表示只參加數學小組的同學。區域②表示只參加航模小組的人。區域③表示同時參加數學、航模兩個小組的人。區域④表示兩個小組都沒有參鬧閉昌加的人。
圖片、圖形轉達信息的效率要遠遠高于文字和語言。
利用集合圖將復雜的文字概念關系轉化為直觀的圖,可以幫助孩子快速理清各種量之間的邏輯關系,提高解題效率。
在孩子解題時,家長要鼓勵他們使用不同的解題策略,如果是碰到難題,更可以提醒他們試一試不常使用的策略,說不定靈感就會突然爆發。
同一個知識內容,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所選擇的解題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平時要盡可能多地掌握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靈活判斷和選擇相關策略進行綜合運用,從而液扒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解題效率。
1)首先要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和學數學的興趣。
2)其次,老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這種知識必須是化的,相互聯系融會貫通的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簡單的,孤立的知識點。
3)再次,引導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化的過程和方法去解題。從閱讀理解題意和求解目標開始,分析問題,段寬制定解題計劃,應用與題目相關聯的知識及相關的解題策略,逐步達到求解目標,驗證求解目標,最后還要反思和總結。
4)最后而且是非常重要且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點是,要在講解數學基本知識的同時,幫助引導小學生建立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的頭腦,而不能僅僅是就事論事講解題目的解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是指導我們解數學題的指導思想。一旦學生腦海中建立起來數學思想方法,它不僅適用于小學數學,而且還可以春亂延續到初中,高中和大學,陪伴人的一生。知識是死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淘汰或淡忘,而通過講解學習知識過程所建立起來的數學扒燃檔思想方法思維,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像我們所說的: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 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建立后,它會融入到我們的血液里,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伴隨人的一生。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有:作圖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信息的策略、動手做的策略、嘗試的策略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1、作圖解決問題的策略
線段圖在解答分數問題時的作用是顯而易見,教過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師都會對運用線段圖來解答分數問題情有獨鐘,但線段圖在解決其他類型的問題同樣也會發揮其直觀、形象作用。
2、列舉信息的策略
枚舉篩選法是指解某些帶襪數學題時,有時要根據題目的一部分條件,先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然后再根據另一部分條件檢驗,篩選出題目的答案。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既是一種不斷地變更問題的過程,也是一種不斷試錯與篩選的過程。
3、顫檔動手做的策略
這是一種通過探索性動手操作而獲得問題解決的策略。在學習空間與圖形這一塊內容時,動手做的策略就會顯得很有效。如在講授認識平行四邊形這一新課時,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操作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兩條對邊互相平行且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動手之前,教師不要給太多的暗示,要把實際操作策略的選擇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實現操作策略的多樣化。
4、嘗試的策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把人和動物的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而形成的,即通過試誤形成的。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來了,也被大多數人所認同。這里的嘗試策略也就是多種方法的“試誤”過程。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數學水平茄行亂,因此,要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采用嘗試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積累的,同時需要學生自己不斷進行內化。
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分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兩類。
一、一般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學生只需依據生活經驗或通過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過程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
1.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于學習新知時,關鍵要在問題解決后向學生點明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蘊涵的數學知識和方法。
如學習《最大公因數》,先出示問題:老師最近買了一個車庫,長40分米、寬32分米,氏扮想在車庫的地面上鋪正方形地磚。
如果要使地磚的邊長是整分米數,在鋪地磚時又不用切割,地磚有幾種選擇?如果要使買的塊數最少,應該買哪一種?因為學生對此類問題比較熟悉,所以普遍認為:地磚的邊長應該是40和32公有的因數,公有因數最大時買的塊數最少,解決這兩個問題應先找出40和32的因數。
然后讓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并點明什么是公因數、什么是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數學化。
數學化是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于實際解決問題時,關鍵是在解決問題之前要讓學生明確運用什么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當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周長=(長+寬)×2后出示:小明沿著一個長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讓學生明確“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長方形周長”,再思考“長方形周長怎么求”、“求長方形周長應知道什么”,最后出示信息“長50米、寬20米”,學生就能自主解決問題。
3.純數學。
純數學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分析、利用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于學習與舊知有密切聯系的新知時,關鍵要在需解決的數學問題和已有的數學知識之間建立起橋梁。
如學習《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先出示舊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橘核山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學生認為:因為增加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
再出示新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減少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讓學生兩類問題有什么異同,因為這兩類問題有著本質的聯系,所以教師只需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學生就能用遷移的方法自主解決新問題,他們認為:因為減少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較復雜,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題策略來突破難點,從而找到解題的關鍵并順利解決問題。
小學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種:
1.列表的策略。
這種策略適用于解決“信息資料復雜難明、信息之間關系模糊”的問題,它是“把信息中的資料用表列出來,觀察和理順問題的條件、發現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
如在學習人教版第7冊《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時,為了研究烙餅個數與烙餅時間的關系就可采用列表策略,如右圖。
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帶領學生經歷填表過程;(2)引導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3)啟發學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題思路,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感受函數關系。
2.畫圖的策略。
這種策略適用于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
如在學習人教版第5冊《搭配問題》時,為了能更直觀、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就可采用畫圖策略,如右圖。
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讓學生在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學會方法;(2)畫圖前要理請數量關系;(3)畫圖要與數量關系相統一。
3.枚舉的策略。
這種策略適用于解決“用列式解答比較困難”的問題,它是“把事情發生的圓中各種可能進行有序思考、逐個羅列,并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從而找到問題答案”的一種策略。
如在學習人教版第3冊《簡單的排列與組合》時,為了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就可采用枚舉策略,如右圖。
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枚舉的時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2)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包括“引發需要——填表列舉——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幾個主要環節;(3)要在反思中積累列舉技巧,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與交流。
4.替換的策略。
這種策略較適用于解決“條件關系復雜、沒有直接方法可解”的問題,它是“用一種相等的數值、數量、關系、方法、思路去替代變換另一種數值、數量、關系、方法、思路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如學習人教版第6冊《等量代換》時,為了能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就可采用替換策略,如右圖。
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把握替換的思路,提出假設并進行替換、分析替換后的數量關系;(2)掌握替換的方法,在題目中尋找可以進行替換的依據、表示替換的過程;(3)抓住替換的關鍵,明確什么替換什么、把握替換后的數量關系。
5.轉化的策略。
這種策略主要適用于解決“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的問題,它是“通過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把新穎問題變成已經解決的問題”的一種策略。
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按比例分配》時,為了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解決新問題就可采用轉化策略,如右圖。
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突出轉化策略的實用價值,精心選擇數學問題;(2)突破運用轉化策略的關鍵,把新問題、非常規問題分別轉化成熟悉的、常規的且能夠解決的問題;(3)在豐富的題材里靈活應用轉化策略,提高應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6.假設的策略。
這種策略主要運用于解決“一些數量關系比較隱蔽”的問題,它是“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假設,然后根據假設進行推算,對數量上出現的矛盾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策略。
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雞兔同籠》時,為了能使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明朗化、簡單化就可采用假設策略,如右圖。
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合理的假設;(2)要弄清楚由于假設而引起的數量上出現的矛盾并作適當調整;(3)根據一個單位相差多少與總數共差多少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7.逆推的策略。
這種策略主要運用于解決“已知‘最后的結果、到達最終結果時每一步的具體過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數量’這三個條件”的問題,它是“從題目的問題或結果出發、根據已知條件一步一步地進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攏已知條件直至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
如解決右圖中的類似問題時,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條件、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可以運用逆推策略。
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鋪墊式敘述時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后不要得出結論;(2)在每一處的敘述中都要能為最后的結論服務;(3)在向前推理的過程中,每一步運算都是原來運算的逆運算;(4)這類問題還可以用畫線段圖和列表的方法來解決。
關注解決問題的策略,對于如何分類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質、把握每種策略的運用范圍和要點,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