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數學的歷史簡介50字 數學發展的歷史介紹簡短 關于數學的歷史故事 數學歷史簡短 數學的發展史簡介100字
第一時期
數學形成時期,這是人類建立最基本的數學概念的時期。人類從數數開始逐漸建立了自然數的概念,簡單的計算法,并認識了最基本最簡衫鋒稿單的幾何形式,算術與幾何還沒有分開。
幾何
第二時期
初等數學,即常量數學時期。這個時期的基本的、最簡單的成果構成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這個時期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也許更早一些,直到17世紀,大約持續了兩千年。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初等數學的主要分支:算數、幾何、代數。
第三時期
變量數學時期。變量數學產生于17世紀,歷了兩個決定性的重大步驟:第一步是解析幾何的產生;第二步是微積分(Calculus),即高等數學中研究函數的微分。它是數學的一個基礎學科。內容主要包括極限、微分學、積分學、方程及其應用。微分學基頌包括求導數的運算,是一套關于變化率的理論。它使得函數、速度、加速度和曲線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號進行討論。積分學,包括求積分的運算或孝,為定義和計算面積、體積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
第四時期
現代數學。現代數學時期,大致從19世紀初開始。數學發展的現代階段的開端,以其所有的基礎--------代數、幾何、分析中的深刻變化為特征。
數學起源于公元前4世紀這個時期,這一時期在四大文明古國等地區的數學,主要是研究計數、初等算術與算法。
數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可以說數學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礎,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數學的起源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詳細內容
01
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希臘數學的興起,突出了對“形”的研究。數學于是成為了關于數與形的研究。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宏洞數學定義為“數學是量的科學。”其中“量”的涵義是模糊的核絕寬,不能單純理解為“數量”。
02
直到16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將數學分為“純粹數學”與“混合數學”。在17世紀,笛卡兒認為:“凡是以研究順序和度量為目的科學都與數學有關。”在19世紀,根據恩格斯的論述, 數學可以定義為:“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科學。”
03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將數學簡單的定義為關于“模式”的科學:“數學這個領域已被稱為模式的科學, 其目的是要揭示人們從自然界和數學本身的抽象世界中所觀察到的結構和對稱性。”
04
我國數學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上,有它卓越的貢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用繩結表示事物的多少,在彩陶中繪有大量的直線、三角、圓、方、菱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對稱圖案,在房屋遺址的基地上,亦發現幾何圖形,表明遠古的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具有數和形的概念。
05
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缽上,有多種刻畫符改亮號,其中丨、、、×、+等,很可能是我國最早的記數符號。產生文字之后,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出現了記數的專用文字和十進制記數法,并且運用規和矩作為簡單的繪圖和測量。《前漢書·律歷志》記載了用竹棍表示數和計算的方法,稱為算籌和籌算。在春秋早期乘法口訣被稱為“九九”歌,已經成為很普通的知識。
數學”一詞是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有學習、科學之意。它起源于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其基本概念的精煉早在猜此鉛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就已經出現。
人類扒卜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煉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本內便可觀見.從那時開始,其發展便持續不斷地有小幅度的進展.但當時的代數學和幾何學長久以來仍處于獨立的狀態。
代數學可以說是最為人們廣泛接受的“數學”.可以說每一個人從小時候開始學數數起,最先接觸到的數學就是代數學.而數學作為一個研究“數”的學科,代數學也是數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幾何學則是最早開始穗好被人們研究的數學分支。
一)屬于算術方面的材料大約在3000年以前中國已經知道自然數的四則運算,這些運算只是一些結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運算規則在后來的“孫子算經”(公元三世紀)內有了詳細的記載.中國古代是用籌來計數的,在我們古代人民的計數中,己利用了和我們現在相同的位率,用籌記數的方法是以縱的籌表示單位數、百位數、萬位數等;用橫的籌表示十位數、千位數等,在運算過程中也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孫子算經”用十六字來表明它,“一從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和其他古代國家一樣,乘法表的產生在中國也很早.乘法表中國古代叫九九,估計在2500年以前中國已有這個表,在那個時候人們便以九九來代表數學.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漢代遺留下來的木簡(公元前一世紀)上面寫有九九的乘法口訣.現有信畝的史料指出,中國古代數學書“九章算術”(約公元一世紀前后)的分數運算法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獻,“九章算術”的分數四則運算和現在我們所用的幾乎完全一樣.古代學習算術也從量的衡量開始認識分數,“孫子算經”(公元三世紀)和“夏候陽算經”(公元六、七世紀)在論分數之前都開始講度量衡,“夏侯陽算經”卷上在敘述度量衡后又記著:“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萬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萬除退四等.”這種以十的方冪來表示位率無疑地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小數的記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紀)是用低一格來表示,如13.56作1356 .在算術中還應該提出由公元三世紀“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發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術,這就是中國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歐洲在十九世紀才進行研究.宋朝楊輝所著的書中(公元1274年)有一個1—300以內的因數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損一”來代表,就是說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損一).楊輝還用“連身加”這名詞來說明201—300以內的質數.(二)屬于代數方面的材料從“九章算術”卷八說明方程以后,在數值代數的領域內中國一直保持了光輝的成就.“九章算術”方程章首先解釋正負術是確切不移的,正象我們現在學習初等代數時從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學起一樣,負數的出現便豐富了數的內容.我們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紀的時候已有多元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幾種.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幾何圖形而得到證明. 不定方程的出現在二千多年前的中敗坦山國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這比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希臘丟番圖方程要早三百多年.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國在公元七世紀的唐代王孝通“緝古算經”已有記載,用“從開立方除之”而求出數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傳了),不難想象王孝通得到這種解法時的愉快程度,他說誰能改動他著作內的一個字可酬以千金.十一世紀的賈憲已發明了和霍納(1786—1837)方法相同的數字方程解法,我們也不能忘記十三世紀中國數學家秦九韶在這方面的偉大貢獻.在世界數學史上對方程的原始記載有著不同的形式,但比較起來不得不推中國天元術的簡潔明了.四元術是天元術發展的必然產物.級數是古老的東西,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都談到算術級數和幾何級數.十四世紀初中國元代朱世杰的級數計算應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的有些工作歐洲在十八、九世紀的著作內才有記錄.十一世紀時代,中國已有完備的二項式系數表,并且還有這表的編制方法.歷史文獻揭示出在計算中有名的盈不足術是由中國傳往歐洲的.內插法的計算,中國可上溯到六世紀的劉焯,并且七世紀末的僧一行有不等間距的內插法計算.十四世紀以前,屬于代數方面許多問題的研究,中國是先進國家之一.就是到十八,九世紀由李銳(1773—1817),汪萊(1768—1813)到李善蘭(1811—1882),他們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上也都發表了很多的名著.(三)屬于幾何方面的材料自明朝后期(十六世紀)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中文譯本一部分出版之前,中國的幾何早已在獨立發展著.應該重視古代的許多工藝品以及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上的成就,其中蘊藏了豐富的幾何知識.中國的幾何有悠久的歷史,可靠的記錄從公元前十五世紀談起,甲骨文內己有規和矩二個字,規是用來畫圓的,矩是用來畫方的.漢代石刻中矩的形狀類似現在的直角三角形,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察中左右,中國已記載了有名的勾股定理(勾股二個字的起源比較遲).圓和方的研究在古代中國幾何發展中占了重要位置.墨子對圓的定義是:“圓,一中同長也.”—個中心到圓周相等的叫圓,這解釋要比歐幾里得還早一百多年.在圓周率的計算上有劉歆(?一23)、張衡(78—139)、劉徽(263)、王蕃(219—257)、祖沖之(429—500)、趙友欽(公元十三世紀)等人,其中劉徽、祖沖之、趙友欽的方法和所得的結果舉世聞名.祖沖之所得的結果π=355/133要比歐洲早一千多年.在劉徽的“九章算術”注中曾多次顯露出他對極限概念的天才. 在平面幾何中用直角三角形或正方形和在立體幾何中用錐體和長方柱體進行移補,這構成中國古代幾何的特點.中國數學家善于把代數上的成就運用到幾何上,而又用幾何圖形來證明代數,數值代數和直觀幾何有機的配合起來,在實踐中獲得良好的效果.正好說明十八、九世紀中國數學家對割圓連比例的研究和項名達(1789—1850)用割圓連比例求出橢圓周長.這都是繼承古代方法加以發揮而得到的(當然吸收外來數學的精華也是必要的).(四)屬于三角方面的材料三角學的發生由于測量,首先是天文學的發展而產生了球面三角,中國古代天文學很發達,因為要決定恒星的位置很早就有了球面測量的知識;平面測量術在“周牌算經”內已記載若用矩來測量高深遠近.劉徽的割圓術以半徑為單位長求圓內正六邊形,十二二邊形等的每一邊長,這答數是和2sinA的值相符(A是圓心角的一半),以后公元十二世紀趙友欽用圓內正四邊形起算也同此理,我們可以從劉徽、趙友欽的計算中得出7.5o、15o、22.5o、30o、45o等的正弦函數值.在古代歷法中有計算二十四個節氣的日晷影長,地面上直立一個八尺長的“表”,太陽光對這“表”在地面上的射影由于地球公轉而每一個節氣的影長都不同,這些影長和“八尺之表”的比,構成一個余切函數表(不過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十三世紀的中國天文學家郭守敬(1231—1316)曾發現了球面三角上的三個公式. 現在我們所用三角函數名詞: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這都是我國十六世紀已有的名稱,那時再加正矢和余矢二個函數叫做八線.在十七世紀后期中國數學家梅文鼎(1633—1721)已編了一本平面三角和一本球面三角的書,平面三角的書名叫“平三角舉要”,包含下列內容:(1)三角函數的定義;(2)解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3)三角形求積,三角形內容圓和容方;(4)測量.這已經和現代平面三角的內容相差不遠,梅文鼎還著書講到三角上有名的積化和差公式.十八世紀以后,中國還出版了不少三角學方面的書籍.
第一時期:數學形成時期粗蘆(遠古—公元前六世紀),這是人類建立最基本的數學概念的時期。人類從數數開始逐漸建立了自然數的概念,簡單的計算法,并認識了最基本、最簡單的幾何形式,算術與幾何還沒有分開。
第二時期:初等數學時期、常量數學時期(公元前六世紀—公元十七世紀初)這個時期的基本的、最簡單的成果構成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大約持續了兩千年。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初等數學的主要分支:算數、幾何、代數。
第三時期:變量數學時期(公元十七世紀初—十九世紀末)變量數學產生于17世紀,經歷了兩個決定性的重大步驟:第一步是解析幾何的產生;第二步猛凳漏是微積分(Calculus)的創立。
第四時期:現代數學時期(十九世紀末開始),數學發展的現代階段的開端,以其所有的基礎--------代數、幾何、分析中的深刻變枝爛化為特征。
數學研究成果:
華氏定理
“華氏定理”是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研究成果。華氏定理為:體的半自同構必是自同構自同體或反同體。數學家華羅庚關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另外他與數學家王元提出多重積分近似計算的方法被國際上譽為“華—王方法”。
蘇氏錐面
數學家蘇步青在仿射微分幾何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被命名為“蘇氏錐面”。蘇步青院士對仿射微分幾何的一個極其美妙的發現是:他對一般的曲面,構做出一個仿射不變的4次(3階)代數錐面。
在仿射的曲面理論中為人們許多協變幾何對象,包括2條主切曲線,3條達布切線,3條塞格雷切線和仿射法線等等,都可以由這個錐面和它的3根尖點直線以美妙的方式體現出來,形成一個十分引人入勝的構圖,這個錐面被命名為蘇氏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