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地理學與生活讀后感2000字 地理學與生活對高考有用嗎 地理書籍排行榜前十名 地理學與生活 地理學與生活讀后感
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的制約表現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的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能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現差異。這是因為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本來就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當然要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初期,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和方式,固有農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區別,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腓尼基人,則因其自然環境,在主要從事農業的同時,商業,航海,殖民則較為發達。
馬克思的以上論述表明,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轎脊對于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這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并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就使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產生許多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下,基本上是“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這就不能不帶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會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地理環境學說就與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形成了較大區別。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關于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則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不在于地理環境是否決定著人類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樣決定后者。孟德斯鳩認識不到物質生產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而不適當地強調人的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地理環境決定論”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科學的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那么,地理環境對于人們的心理狀態、氣質性格就沒有任何影響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某個人類共同體從事于何種物質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平原地帶的人們多過著農耕生活。而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具體和轎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正是這種由某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某個民族才形成具體的,具有某種特點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此外,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的形成,還在相當大的程喚帆肆度上受到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響。但是,這些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于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發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聯系。地理環境作為生產過程之一的勞動對象,在人類文明初期,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并通過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學說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實際情況的,是唯物史觀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問題上的科學表述,這也為我們解釋為什么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我在高中時代對地理科目的狂熱,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因為地理無處不在 。在那個學習與快樂被割裂,學習和生活難以融合的時代,地理于我而言是唯一一個我能真實觸碰的學科,無論是天氣,氣候,植被還是地形,甚至于是日升月落的規則,世界上每個國家所在地區和他們的風格,我們國家內部的區域差別,都在我身邊,在我生活的每一天。我那時還著迷于與地理題各種斗爭,對高中生來說最難的時區區時地球運動,對我而言不過是玩轉地球的各種方式而已,只要地球在我腦海里轉起來,我便會被戳中嗨點,玩得不亦樂乎,如此一來,地理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二十多年學生時代中唯一一門考過滿分的學科,至今念念不忘。 今年五月,我從青海和甘肅旅游回來之后,便下定決心把買來后擱置兩年多的《地理學與生活》提上閱讀日程 ,主要目的在于繼續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一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的生活的環境,發現旅游之美,獲得粗銷知識和眼界的全方位更新。
以上,便是閱讀本書的初衷。
本書作為美國大學地理學的入門級通識教材,比起我們的高中課本,其所涵蓋的知識點的范圍和深度都深入一些,每一章節都加入了生活中與地理相關的專欄,并在專欄基礎之上提供了相應問題的討論和思考的方向 。回想當年自己在學習地理這一學科時,基于年紀、眼界和教材要求的不同,我所掌握的知識是片段的,不連貫的,也不流動,常常不能為我所用。本書以豐富的實例來闡述相對應的歸納過的概念,并且把地理研究的內容是始終變化的這一觀點貫穿全書始終,整個學習的框架和感覺就不一樣了。然而,略有遺憾的是,由于它是一本美國教材,許多實例引用來自于美國本土,而我對美國本土的了解又有限,因此讀得比較粗略;此外,因為我買的實體書和電子書都是黑白版,讀圖的效果很差,尤其是區分深色淺色的區域,看上去就只有兩種區別,那就是黑和白,揪心。
下面我來談談書的內容。
首先,關于地圖,以前我對地圖的投影完全不了解,雖然讀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投影地圖,但并不知道它們的用意和差別,書中很多的篇幅來介紹每一種投影方式的用意和缺點,比如等距投影能以任何地點為中心,有助于校正從一點到所有其他地點距離的測量 。以地圖制作為中心,引出了當代地理信息技術,闡述了遙感,GIS等等,從而討論衛星影像和隱私,衛星影像和國土安全,社會穩定等問題。(ps:我特別喜歡這種討論和思考方式,感覺特別有收獲)
關于地球科學傳統,即地球地貌,氣候,自然資源,這內容高中地理幾乎全部涵蓋了,我在讀這一章的時候發現我高中時候的地理是真的學懂了,即便是馬上就要畢業十年,那些東西仍然穩固地扎根在我的腦海,絲毫沒有褪色。 這章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區域所形成的地理特色,比如旅游時候最直觀的感覺:天氣,氣候,地貌,植被,自然資源。在此篇基礎之上,我們可以討論筑壩的問題,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資源消耗,燃油政策,海嘯,地震、核能利用,雨林管理 。這一章節里的地球神秘多樣,生機勃勃,隱藏著豐富的寶藏,還有恰到好處近乎完美的自然規則,與此同時,這章中的地球同樣顯得殘酷、恐怖、危機重重,土地鹽堿化,海嘯突襲,濕地退化,無一不引人深思。
關于文化—環境傳統一篇,即人口變化,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隨著交通改善而逐步滲透的空間作用,空間滲透作用之上形成的現代國家。在此篇基礎之上,我們可以討論世界人口變化帶來的影響,女性在世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區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它們各自的特色,包括音樂,服飾,語言,宗教等等,還可以討論現代國家的形成,空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甚至于難民問題,恐怖主義問題,以巴沖突問題等等 。本篇對于幫助我們理解現代國家,理解這個世界一直以來存在的差異與變化作用很大。
關于區位傳統,此篇在前兩篇介紹不同地方區位差別的態液基礎之上,介紹人類活動在各自區位里所表現出來的特色和原因,比如不同類型的經濟活動的發展過程,各種產業類型的形成和變化,具體到農業的類型,工業的類型,現代第三產業,第四產業的類型,城市的形成,發展類型和特征,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這些分析方法,我們都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幫助分析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在這篇中, 我想著重提一下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這一章讀著真是太沉重了,它從水污染,空氣污染,帆凳物對地貌的破壞,對動植物的破壞,固體廢物的處理這幾個方便闡述人類活動對于地球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及對動植物、人類自身所造成的傷害,看著真是觸目驚心,深感遺憾。 想一想最近生活中頻繁爆出的北極高溫,歐洲高溫,垃圾山坍塌埋人,中國拒絕垃圾進口,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等等事情,不由得深深嘆息。環境保護由來已久,然而由于經濟至上,人類自我感覺良好,對自然缺乏敬畏,破壞性的短視的發展方式依然屢禁不止,像是無數環保主義者死在偷獵者的槍口之下,巴西認為雨林保護只是為了阻止巴西經濟的發展等等,環保的路到底走了多遠?關于區位分析傳統,本篇是一個結合全書的總體分析展示,不再具體論述。
由上所有的篇章也可以看出, 地理學有很強的交叉學科的特征, 在地球傳統科學的研究當中,數學,物理學,化學的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都涵蓋其中,在文化—環境傳統一篇的研究中,統計學,經濟學,人文學、政治學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又都涵蓋其中,區位傳統中甚至還包含生物學的部分內容,我在閱讀本書過程中也不能保證對所有的概念和內容全部都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些原因,地理在高中的科學分類中屬于文科,而在大學的學科分類中卻屬于理科??(純屬猜測,沒有研究過,結論不嚴謹)
此外, 本書從結構和內容安排上都展現了美國通識教育一大特點,那就是邏輯,體系,全面,分析,思考,陳述,我很喜歡,它對于一個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 ,學科體系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我很喜歡!
綜上,之所以說地理無處不在,是因為它研究的每一個內容都在我們身邊,大多數都是我們觸手可及的,能夠理解的 。我想,正是因為如此,它才在我短暫的學生生涯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以至于我畢業至今仍對它念念不忘。地理無處不在,地理所帶來的快樂與思考便也無處不在。如果你想要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這本書是一個好途徑!
前面提到,地圖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有了地圖,地理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語言,而地圖上我們常見的經緯度網格,是地理學家們為了定位而假想的網格。
那么,問題來了。
假想一下,現在給你一個梨,梨表面有一個祥源人像,我想把梨上的人像攝影到平面圖上,在沒有電子技術的情況下,該如何操作呢?
很期待讀到文章的你,思考一下。
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地圖,基本上都是平面圖腔談,可地球是球形的,該如何把地球表面的事物投影到平面圖上呢?
也就是要把三維的地球面貌繪制到二維平面上,該怎么辦?
利用地圖投影。
所謂地圖投影是將地球曲面描繪到平面地圖上的方法,包括等積投影、正行投影、等距投影、方位投影等。
平時我們所看到的平面圖,大部分都不是單一用一種投影方式描繪出來的,而是綜合幾種投影方式,選擇折中的方式。
因此,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地圖,只有地球儀能夠精確的表現地球面貌。
其他大部分平謹圓態面圖,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真是地球表面下面的面積、形狀,距離和方向。
在認識和思考地球面貌繪制到平面圖上的多種方法之后,想想還是有些慚愧。
除了繪制方法復雜多樣外,地圖上的比例尺,每一個符號符號,都是經過深入研究,反復推敲而選用的最適合某個區域要反應的地理事物而確定的。
所以你所看到的每一幅地圖,背后都有很多復雜的知識。
學了這么多年地理,看過、使用過那么多的地圖,懷疑地圖所傳達信息的事情是少有發生的。
前 言 3
本書預覽 6
第1章 緒 論 2
第2章 地 圖 30
第銷襪一篇 地球科學傳統
第3章 自然地理學:地貌 68
第4章 自然地理學: 天氣與氣候 106
第5章 自然資源地理 160
第二篇 文化—環境傳統
第6章 人口地理學 214
第7章 文化地理學 260
第8章 空間相互作用 322
第9章 政治地理學 360
第三篇 區位傳統
第10章 經濟地理纖斗銀學 412
第11章 城市地理學 474
第12章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524
第四篇 區域分析傳統
第13章 區域毀宴概念 570
附錄:地圖投影 597
重要詞匯 605
譯 后 記 630
出版后記 632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著密切巖高檔的關系。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需要不斷地向周圍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同時,又將廢棄物排放于地理環境之中;另一方面,環境根據自身的在不停地形成和轉化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它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并不在乎人類的存在,不為人類的主觀需求而改變其客觀屬性,也不為人 類的有目的活動而改變自己發展的過程,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特殊關系。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循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會隨之發生。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粗亂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范圍。千百年來,人類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就已處于初級的狀態。早期的人類已懂得獵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種環境中進行著生存競爭。然而,因其活動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動和自己的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時,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矛盾尚不突出,人們的努力目標僅是適應環境、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變環境。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農業文明,人們將大片的荒山、草地辟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保證。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后,與環境的矛盾卻顯得突出起來。由于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毀滅招致荒漠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古國變為一片沙荒,也使瑪雅人經受不住干旱、洪水、風沙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并沒有引起警覺,并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到了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范圍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勝天”的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結構組成、物質循環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明朗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出來,投入環境之中,并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同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現代工業還帶來了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農業現代化也派生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念念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黑風暴”到我國大躍進年代內蒙古的“人造荒漠”;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以至當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劇增、森林銳減、臭氧層出現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無一不是大對人類的報復。這些都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系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