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皇帝?1、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全國的皇帝有4個.2、秦始皇嬴政。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把中國推向大一統(tǒng)時代。3、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五年,司馬炎命令杜預(yù)、王浚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統(tǒng)一全國。4、隋文帝楊堅。楊堅在位期間,在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tǒng)一了嚴(yán)重分裂數(shù)百年的中國。5、元世祖忽必烈。1279年覆滅南宋后,那么,歷史上的皇帝?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悠久的中國,歷代皇帝加起來實在是太多。我苦思冥想不知該從何算起,如果從公元前221年的秦王趙政稱帝開始算起,到1916年袁世凱(洪憲皇帝)不得不取消帝制為止,在2137年中,共有495位皇帝(這495位皇帝不包括死后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但是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次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被稱始皇帝,所以我覺得應(yīng)該從秦始皇算起,從秦始皇到袁世凱(洪憲皇帝)中國歷史上皇帝共408位。
中國一共出現(xiàn)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nóng)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lǐng)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其“皇”或“帝”號,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稱“帝”,周天子稱“王”。戰(zhàn)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認(rèn)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
自秦以后,一共出過九個大王朝,它們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還出過五十幾個小王朝,它們是:三國時的魏、蜀、吳,共三個;十六國時的東晉、前趙、北涼、夏、后趙,鮮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遼西、代、成漢、前秦、后涼、仇池、后秦、前涼、冉魏、西涼、北燕、后蜀,共二十三個;南朝的劉宋、蕭齊、梁、后梁、陳,共五個;北朝的北魏(含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共三個;五代時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共五個;十國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荊南、北漢,共十個;夏、遼、金、南宋,共四個。
在中國歷史上,下列姓氏曾出現(xiàn)過皇帝(按時間順序,包括所有稱過王的,包括割據(jù)勢力):
1. 嬴姓:秦始皇嬴政,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2. 羋姓:熊心,楚(前206年-前205年),義帝。
3. 劉姓:劉邦,西漢(前202年-9年)和前趙(25年-36年)。
4. 趙姓:趙佗,南越(前183年-前179年)。
5. 王姓:王莽,新朝(9年-23年)。
6. 公孫姓:公孫述,成家(25年-36年)。
7. 曹姓:曹丕,曹魏(220年-266年)。
8. 孫姓:孫權(quán),孫吳(229年-280年)。
9. 司馬姓:司馬炎,西晉(266年-316年)。
10. 蕭姓:蕭道成,南齊(479年-502年)。
11. 陳姓:陳霸先,南陳(557年-589年)。
12. 侯姓:侯景,西梁(555年-587年)。
13. 拓跋姓:拓跋圭,北魏(398年-534年)。
14. 元姓:元宏,北魏(471年-499年)。
15. 高姓:高洋,北齊(550年-577年)。
16. 宇文姓:宇文泰,北周(557年-581年)。
17. 楊姓:楊堅,隋朝(581年-619年)。
18. 武姓:武則天,武周(690年-705年)。
19. 安姓:安祿山,大燕(756年-763年)。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社會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專制統(tǒng)治的象征與代表。據(jù)資料顯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22人。
1、秦朝:嬴政、胡亥、嬴子嬰;
2、西漢:劉邦、劉盈、劉恭、劉弘、劉恒、劉啟、劉徹、劉弗陵、劉賀、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衎、劉嬰;
3、新朝:王莽;
4、玄漢:更始帝劉玄;
5、赤眉漢:建世帝劉盆子;
6、趙漢:漢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孫述;
8、東漢:劉秀、劉莊、劉炟、劉肇、劉隆、劉祜、劉懿、劉保、劉炳、劉纘、劉志、劉宏、劉辯、劉協(xié);
9、三國魏:曹騰、曹嵩、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
10、三國蜀:劉備、劉禪;
11、三國吳:孫堅、孫權(quán)、孫亮、孫休、孫晧;
12、西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司馬倫、司馬熾、司馬鄴;
13、東晉:司馬睿、司馬紹、司馬衍、司馬岳、司馬聃、司馬丕、司馬奕、司馬昱、司馬曜、司馬德宗、司馬德文;
14、前涼:張重華、張曜靈、張祚、張玄靚、張?zhí)戾a;
15、后涼:呂光、呂紹、呂纂、呂隆;
16、南涼:禿發(fā)烏孤、禿發(fā)利鹿孤、禿發(fā)傉檀;
17、西涼:李暠;
18、北涼:段業(yè)、沮渠蒙遜、沮渠牧犍;
19、前趙:劉淵、劉和、劉聰、劉璨、劉曜;
20、后趙: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鑒、石袛;
21、前秦:苻健、苻生、苻堅、苻丕、苻登、苻生;
22、后秦:姚萇、姚興、姚泓;
23、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厲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慕容皝、慕容雋、慕容暐;
25、后燕:慕容垂、慕容寶、慕容詳、慕容麟、慕容盛、慕容熙、慕容云;
26、南燕:慕容德、慕容納、慕容超;
27、北燕:馮跋、馮弘;
28、成漢: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
28、南朝宋:劉裕、劉義符、劉義隆、劉劭、劉駿、劉子業(yè)、劉彧、劉昱、劉準(zhǔn);
29、南朝齊:蕭道成、蕭賾、蕭昭業(yè)、蕭昭文、蕭鸞、蕭寶卷、蕭寶融;
30、南朝梁:蕭衍、蕭正德、蕭綱、蕭棟、蕭紀(jì)、蕭繹、蕭淵明、蕭方智、蕭莊;
31、西梁:蕭詧、世宗孝明皇帝蕭巋、惠宗孝靖皇帝蕭琮、蕭銑;
32、南朝陳:陳霸先、陳蒨、陳伯宗、陳頊、陳叔寶;
33、北朝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拓跋余、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元恪、元詡、元姑娘、元釗、元子攸、元曄、元恭、元朗、元修;
34、北朝東魏:元善見;
35、北朝西魏:元寶炬、元欽、元廓;
36、北朝齊:高歡、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緯、高延宗、高恒;
37、北朝周:宇文泰、宇文覺、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闡;
38、隋朝:楊堅、楊廣、楊侑、楊侗、楊浩;
39、唐朝: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顯、李重茂、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適、李誦、李純、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曄、李柷;
40、五代后梁:朱溫、朱友圭、朱友貞;
41、五代后唐:李克用、李存勖、李亶(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
42、五代后晉:石敬瑭、石重貴;
43、五代后漢:劉暠(劉知遠(yuǎn))、劉承佑;
44、五代后周:郭威、柴榮、柴宗訓(xùn);
45、遼朝:耶律阿保機(jī)、耶律德光、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賢、耶律隆緒、耶律宗真、耶律洪基、耶律延禧;
46、北遼:耶律淳、德妃(蕭普賢女,為皇太后,稱制;期間遙奉耶律定為帝)、耶律雅里、耶律術(shù)烈;
47、西遼:耶律大石、感天皇后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屈出律;
48、北宋:趙匡胤、趙炅、趙恒、趙禎、趙曙、趙頊、趙煦、趙佶、趙桓;
49、南宋:趙構(gòu)、趙旉、趙昚、趙惇、趙擴(kuò)、趙昀、趙禥、趙顯、趙昰、趙昺
50、西夏: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李諒祚、李秉常、李乾順、李仁孝、李純佑、李安全、李遵頊、李德旺、李睍
51、金朝:完顏旻(完顏阿骨打)、完顏晟、完顏亶、完顏亮、完顏雍、顏璟、完顏允濟(jì)、完顏珣、完顏守緒、完顏承麟
52、元朝:成吉思汗、拖雷、窩闊臺、*定宗貴由、*憲宗蒙哥、忽必烈、鐵穆耳、武宗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dá)、英宗碩德八剌、晉宗也孫鐵木兒、興宗阿刺吉八、文宗圖帖睦爾、明宗和世琜、寧宗懿璘質(zhì)班、惠宗妥懽帖睦爾、昭宗愛猷識理答臘
53、明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zhèn)、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54、南明:朱由崧、朱聿鍵、朱聿鐭、朱由榔
55、清朝: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歷、颙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溥儀。
1.夏朝約公元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縣華夏族禹
2.商朝約公元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華夏族湯
3.西周約公元前1029-771年鎬京陜西西安華夏族周文王姬昌
4.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陽華夏族周平王姬宜臼
5.戰(zhàn)國前475-221年華夏族
6.秦朝前221-207年咸陽陜西咸陽華夏族始皇帝嬴政
7.西漢前206-公元8年長安陜西西安漢族高祖劉邦
8.新朝9-23年常安陜西西安漢族王莽
9.東漢25-220年洛陽河南洛陽漢族光武帝劉秀
10.三國曹魏220-265年洛陽河南洛陽漢族魏文帝曹丕
11.蜀漢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漢族漢昭烈帝劉備
12.孫吳222-280年建業(yè)江蘇南京漢族吳大帝孫權(quán)
13.西晉265-316洛陽河南洛陽漢族晉武帝司馬炎
14.東晉317-420建康江蘇南京漢族晉元帝司馬睿
15.十六國 304-439前趙(漢趙)304-318平陽山西臨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長安陜西西安
16.成漢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
17.前涼314-363姑臧甘肅武威漢族高祖明王張寔
18.后趙319-351襄國河北邢臺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
19.前燕337-370龍城遼寧朝陽鮮卑族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20.前秦351-394長安陜西西安氐族世宗明皇帝符健
21.后秦384-417長安陜西西安羌族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22.后燕384-407中山河北定州鮮卑族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23.西秦385-431苑川甘肅榆中鮮卑族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24.后涼386-403略陽甘肅平?jīng)鲐底逄孳参浠实蹍喂?/p>
25.南涼397-414西平青海西寧鮮卑族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26.南燕398-410廣固山東益都鮮卑族世宗獻(xiàn)武皇帝慕容德
27.西涼407-421酒泉甘肅酒泉漢族太祖昭武王李暠
28.胡夏407-431統(tǒng)萬城陜西靖邊匈奴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29.北燕407-436和龍遼寧朝陽高句麗燕惠懿帝高云
30.北涼397-439張掖甘肅張掖盧水胡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31.*冉魏350-352鄴城河北臨漳漢族武悼天王冉閔
32.*西燕384-394長子山西長子鮮卑族濟(jì)北王慕容泓
33.*西蜀(后蜀)405-413益州四川成都漢族譙縱
34.宋420-479建康江蘇南京漢族宋武帝劉裕
35.齊479-502建康江蘇南京漢族齊高帝蕭道成
36.梁502-557建康江蘇南京漢族梁武帝蕭衍
37.陳557-589建康江蘇南京漢族陳武帝陳霸先
38.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鮮卑族魏道武帝拓跋珪
39.東魏534-550鄴河北臨漳鮮卑族魏孝靜帝元善見
40.西魏535-556長安陜西西安鮮卑族魏文帝元寶炬
41.北齊550-577鄴河北臨漳鮮卑族齊文宣帝高洋
42.北周557-581長安陜西西安鮮卑族周孝閔帝宇文覺
43.隋朝581-618大興陜西西安漢族隋文帝楊堅
44.唐朝618-907長安陜西西安漢族唐高祖李淵
45.后梁907-923汴河南開封漢族梁太祖朱晃
46.后唐923-936洛陽河南洛陽漢族唐莊宗李存勖
47.后晉936-947汴河南開封漢族晉高祖石敬瑭
48.后漢947-950汴河南開封漢族漢高祖劉暠
49.后周951-960汴河南開封漢族周太祖郭威
50.前蜀891-925成都四川成都漢族高祖王建
51.后蜀925-965成都四川成都漢族高祖孟知祥
52.楊吳892-937揚州江蘇揚州漢族太祖楊行密
53.南唐937-975金陵江蘇南京漢族烈祖李昪
54.吳越893-978杭州浙江杭州漢族武肅王錢鏐
55.閩國893-945長樂福建福州漢族太祖王審知
56.馬楚896-951長沙湖南長沙漢族武穆王馬殷
57.南漢905-971興王府廣東廣州漢族高祖劉龑
58.南平907-963荊州湖北荊州漢族武信王高季興
59.北漢951-979太原山西太原漢族世祖劉崇
60.北宋960-1127開封河南開封漢族太祖趙匡胤
61.南宋1127-1279臨安浙江臨安漢族高宗趙構(gòu)
62.遼國907-1125皇都遼寧契丹族太祖耶律阿保機(jī)
63.大理937-1254太和城云南大理白族太祖段思平
64.西夏1032-1227興慶府寧夏銀川黨項族景帝李元昊
65.金1115-1234會寧阿城(黑)女真族金太祖阿骨打
66.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
67.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漢族明太祖朱元璋
68.清朝1616-1911北京北京滿族清太宗皇太極
擴(kuò)展資料:
皇帝分為廣義和狹義。
Top 10:女皇武則天
開天辟地,唯一女皇,牝雞司晨,武媚獨秀。太宗聞美,入宮未寵,移情太子,工于心計,殺女嫁禍。李治頭疼,垂簾聽政,天皇天后,二圣臨朝。高宗駕崩,兒子怕娘,登臨九五,武曌稱周。廣開言路,穩(wěn)定朝政,屠戮李氏,宗室殆盡。黨項歸附,大破吐蕃,收降突厥,敗于契丹。迫于壓力,還位李唐。
Top 9:清圣祖康熙 Tsing Sheng-tsu
八歲登基,康熙稱帝,研讀儒學(xué),縱馬涉獵。少年壯志,智敗鰲拜,平定三藩,集權(quán)在手。文字之獄,始于康熙。反擊沙俄,奠定北疆,收復(fù)臺灣,勝噶爾丹。開疆拓土,四方安寧,奠定興盛,開創(chuàng)根基。
Top 8:漢光武帝劉秀 Han Guangwu-ti
漢室子孫,貴為帝胄,推恩列侯,遞降布衣。豐神俊朗,胸襟開闊,舉旗復(fù)漢,民心所向,秀才舉兵,十年既成。整飭吏治,大興儒學(xué),休養(yǎng)生息,少殺多仁,優(yōu)待功臣,風(fēng)化最美,儒學(xué)最盛,光武中興。
Top 7:宋太祖趙匡胤 Song Tai-tsu
官宦世家,能征善戰(zhàn),兵權(quán)在握,黃袍加身。終結(jié)分裂,結(jié)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中原,百姓安居。崇文抑武,尊孔拜儒,完善科舉,知人善任。杯酒釋權(quán),以仁集權(quán),輕徭薄賦,澄清吏治,勸獎農(nóng)桑,繁榮盛宋。
Top 6:漢太祖劉邦 Han Tai-tsu
布衣小吏,無賴大度,縱徒無奈,反秦暴政。
以上就是歷史上的皇帝的全部內(nèi)容,中國歷史上共有83個王朝,出現(xiàn)了559位帝王,包括397位“帝”和162位“王”。這些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而壽命最短的東漢殤帝劉隆,僅2歲就去世。在延續(xù)時間上,周朝持續(xù)了800余年,是歷代王朝中歷時最長的;而存在時間最短暫的北遼,僅維持了一年多。內(nèi)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真?zhèn)涡枳孕斜鎰e。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