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七年級中國歷史手抄報模板 初一歷史手抄報一等獎 歷史手抄報初一 簡單漂亮 歷史手抄報空白模板 歷史人物手抄報 簡單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一個朝代名稱的復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當時南北對峙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最數敏后統一全國的隋朝。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操父子、劉備父子及孫權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陜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西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州、云南、貴州全部和陜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西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西南至云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襲信劉淵建立漢政權(后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西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占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占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西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后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后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后涼 (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西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后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犟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后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西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西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西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西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薯禪枝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罪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后拓跋珪重建代國,后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后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并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西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后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西元550年為高洋(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西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并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篡奪稱帝,國號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陜西西安),西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
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至云南、廣西,北到大漠,東至遼河。西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隋亡,共歷二帝、38年。
秦始皇手抄報內容初一如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姓秦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秦始皇生于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陵簡”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手抄報:
手抄報,是指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以紙為載體、以手抄形式發布新聞信息的報紙,尺培褲是報紙的原形,又稱手抄新聞。在中國唐代就有各地駐京“邸吏”主持抄發、以地方官吏為主要對象的手抄報,史稱“邸報”。
現存于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的敦中搏焯邸報《進奏院狀》,抄發于公元887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報紙。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報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它就相當于縮小的黑板報。
科爾沁實驗初中七年級14班歷史手抄報第二期秦漢時期的著名君主
科爾沁實驗初中七年級14班歷史手抄報第二期秦漢時期的著名君主
喜迎雙節傳承歷史海灣中學初二年碧宏猜級歷史思維導圖手抄報大賽
科爾沁實驗初中七年級14班歷史手抄報第二期秦漢時期的著名君主
科爾沁實驗初中七年級二班歷史第三期手抄報《民族融合》
我眼中的歷史一一七7班歷史手抄報展
通遼市科爾沁實驗初中七年三班歷史手抄報內容《秦漢時期著名的君主》
我眼中的歷史一一七7班歷史手抄報展
中國歷史手抄報圖片
歷史悔型人物手抄報模板簡單又漂亮歷史人物手抄報模板簡單又漂亮四年級
初一歷史手抄報繪畫一等獎9張-圖3初一歷史手抄報繪畫一等獎9張
唐朝歷史手抄報圖片
隋唐文化手抄報大全 - 歷史手抄報 - 老師板報網
初一上冊歷史第三絕毀單元手抄報 歷史手抄報
科爾沁實驗初中七年級14班歷史手抄報第二期秦漢時期的著名君主
關于人文歷史手抄報 歷史手抄報
中國古代史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培春種社會形態。
七年級上冊涉及的內容可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三個歷史時期。
第一階段:先秦(170萬年前至公元前拆逗221年),包括
1.原始社會時期:①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②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2.夏、旅中賣商、西周分別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興盛時期。
3.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第二階段:秦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第一個封建大一統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為了讓同學們對中國歷史的理解更加形象為大家分享了初一上冊的歷史手抄報,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次海戰
南宋末年,宋元水軍在我國大陸最南端的零丁洋海面進行了一次襲雀衡堪稱歷史之最的大海戰,結果宋軍大敗,南宋王朝就此覆滅。
公元13世紀。元朝向南宋發起進攻。1273年,元兵奪取了南宋的戰略重鎮襄樊,控制了長江中下游。1274年,元朝皇帝忽必烈發兵20萬,分兩路南下,一路攻打揚州以牽制宋軍。另一路為主力攻打鄂州(武昌),至12月,奪取鄂州。1275年,元軍攻陷南宋的都城杭州。南宋朝廷在當朝太后的率領下向元軍投降。幾次大戰役過后,元軍奪得大量戰船,組建了強大的水軍。
南朱的小皇帝趙正在部分主戰派大臣、將領的支持下,向南撒逃。盡管受到南宋軍民的一路抗擊,元軍仍步步南逼,1277年。趙正病亡,丞相陸秀夫輔佐趙日丙登基。1278年南宋朝廷拍做在元朝大軍的追逼下退到了廣東新會、崖山一帶,宋軍元帥張世杰和丞相陸秀夫輔佐幼帝趙日丙及二十多萬人馬駐扎于此,另有戰船一千多艘。元朝皇帝忽必烈為了最終消滅南宋,任命張弘范為主帥、李恒為副帥,率水、陸兵馬二萬五千,在分別攻取了漳,潮,惠三州和廣州后,分海、陸兩路向崖山進逼。
宋軍主帥張世杰之所以選中崖山駐扎,是認為崖山一帶瀕臨大海,其南面有易守難攻的崖門水道,而且這一帶海域風平浪靜,便于駐守。然而在大陸幾乎全部落入元軍之手的情況下,背海駐守無疑是一大失策,而且張世杰還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下令將一千多艘戰船用鐵索相連,分幾排沿崖山排開陣勢,完全喪失了機動性。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李恒帶領元軍在崖山東側偷襲,將山上的宋軍行營兵寨悉數燒毀,并切斷了宋軍的淡水來源和糧草供應,迫使宋軍全部退至海上。宋軍為奪回水源和糧道,多次反攻,均難以奏效,宋軍就此陷入了糧、水、柴斷絕的絕境,在饑餓和傷病的侵擾下,宋軍的戰斗力大為降低。
此后,元軍從海上采取火攻,但宋軍早有預防,在一些戰船上涂抹海泥,加上將士拼死抵抗,元軍并未占到多少便宜。不過經過幾次攻打,元軍迫使宋軍陣形收縮,元軍水師則占據了崖門外海,與崖山上的.元軍一起形成了對宋軍的海陸包圍。
二月六日(1278年3月19日)凌晨,元軍副帥李恒率戰船順著退潮從北面順流而下,進攻宋軍船陣,但戰果不大,至中歲宏午漲潮時又順潮北退,而已經布置于南、西、西南三個方向的元軍在張弘范的帶領下則順潮水北進,從崖山與湯瓶山之間的崖門水道向宋軍船陣展開攻擊,很快就奪取了宋軍前陣并燒毀了宋軍幾十艘戰船。此時宋軍主帥張世杰在慌亂之下又下了一道錯誤的命令,將兩側戰船調往中軍,更使宋軍陣形大亂。
午后,海面突降大雨,宋軍急忙砍斷鐵索,趁著雨霧開始突圍,但僅有張世杰帶著十幾艘大船沖出元軍重圍,包括宋帝御船在內的宋軍大部被元軍越圍越緊,陸秀夫在絕望之下先逼妻兒投海自盡,然后自己抱著宋幼帝跳海而亡。逃出重圍的張世杰后來在陽江南面的海陵島附近遇上風暴,船翻人亡。
此役,元軍共燒毀、擊沉宋軍戰船二百余艘,繳獲八百余艘,俘虜宋軍兩萬多人,宋軍戰死十萬人以上。宋朝皇室在臨安(今杭州)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后,宋廷殘部南逃,經歷三年二帝,就此徹底滅亡了。
崖門海戰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次海戰,其參戰兵力、艦船和傷亡人數之多,在我國古代海戰史上都是空前絕后。當時目睹了海戰全過程的南宋將領文天祥(在江西組織抗元義軍兵敗被俘押解至此)作詩日:“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渾。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康熙提匾
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詩題字,以風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傳下旨意,要到靈隱寺隨喜。
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驚又喜,連忙撞鐘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過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戴毗盧帽,手敲法器,嘴里念著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三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迎進了靈隱寺。
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了一遍。康熙皇帝看見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茵茵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他心里一高興,就吩咐在寺里擺下素宴。
皇帝擺筵席,可熱鬧啦!吹的吹,彈的彈,唱的唱,一時間把這個佛門凈地,竟變成了帝王之家!
老和尚早聽說過康熙皇帝喜歡吟詩題字。這時見他那搖頭晃腦的樣子,便去找跟隨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給山寺題一塊匾額,你們看行不行?”
杭州知府說:“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給你靈隱寺題了匾額,就連我整個杭州府都沾光啦!”
錢塘縣官也接上話茬:“皇上酒興正濃,你這辰光去求他題匾,我看他一定會答應的。”
老和尚心里有了數,便壯壯膽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頭:“萬歲,看在靈隱寺大菩薩的佛面上,請您替山寺題塊匾額,也讓我們風光風光吧!”
老和尚這一求,正好搔著康熙皇帝的癢處。他點了點頭,抓起筆刷刷幾下,就寫起一個歪歪斜斜的“雨”字。這辰光,他已經喝醉了,手腕有點發顫,落筆又忒快了些,這個“雨”字竟占了大半張紙!靈隱寺的“靈”字,按老寫法,在“雨”下面還有三個“口”和一個“巫”呢!現在只剩下這小半張紙的地方,隨你怎樣也擺不下了。重新寫一張吧,那多么丟臉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著筆,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須,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圍在旁邊的官兒們,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臺,但是誰也不敢明說,只有站在旁邊干著急。還好,有個名叫高江村的大學士,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寫了“云林”兩個字,再裝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邊,偷偷地攤開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這兩個字真是救命王菩薩呢!不覺酒醒了一半,便稀里糊涂地寫下“云林禪寺”四個大字。寫完,把手一揚,將毛筆拋出老遠。
老和尚過來一看,不對呀!“靈隱寺”怎么寫成了“云林禪寺”?他也不看看風色,就結結巴巴地問:“我們這里叫做‘靈隱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寫錯啦?”
康熙皇帝聽了,把眼睛一瞪,喝聲:“多嘴!”老和尚哪里還敢再開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邊了。康熙皇帝回過頭來,問官兒們:“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們,叫它‘云林寺’有什么不對啊?”
“對呀,對呀,皇上圣明!”……
聽官兒們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樂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額雕起來掛上。
皇帝一句話,官兒們就忙了。他們一面叫人將靈隱寺原來的匾額換下來,一面找來工匠,把康熙皇帝寫的“云林禪寺”四個大字鐫刻在紅木上,貼金底,黑漆字,二龍戲珠鑲邊,當場掛到山門上。
從此以后,靈隱寺就掛著名不副實的“云林禪寺”的匾額。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買賬,盡管“云林禪寺”這塊匾額掛了三百年,大家還仍舊叫它“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