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銅陵的歷史文化?可能最顯著的就是銅文化了。作為中國古銅都,銅陵的銅采冶歷史有三千多年。始于商祥歷周,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綿延至今。其次是佛教文化,古時地段宴舉藏王上九華山修行,在大通大士閣舍舟登岸休息,,更有乾隆賜的九華山頭天門的匾額。商業文化,古時大通是安徽四大商埠,與安慶、蕪湖握碧、蚌埠齊名,是皖南門戶,清朝曾國藩在大通設鹽務局、大通營,統轄諸省鹽務,中英<《江寧條約》補充條約>增開大通為通商口岸。大通商鋪林立。有“小上海”之稱。此外還有道家文化、紅色文化、農業文化、科學文化……
陵是個移民城,建市歷史不長,要說銅陵有什么傳統文化底蘊,那埋段是扯淡.雖然殘存一點青銅文化,而且根系扎在三千年前,但在根深蒂固的農業文化擠壓下未能長成樹木,形成氣候.那么,銅陵文化是什么呢,我認為銅陵文化的主體是礦山文化.殘存的青銅文化正是它的基礎.現在銅陵上下努力地挖掘青銅文化,以此來昭示天下,引起外界注意,這也是順理成章/不足為怪的了.什么是礦山文化呢?我不能定義,但它相對其它文化有其獨特的人文特性.它勇敢/沉穩,不像傳統農業文化里的膽小怕事//受寵若驚.銅陵人敢作敢當,不惹事不怕事,不像有的農業文化氣息較濃地方的人,說話辦事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碰到事情左躲右閃,生怕樹葉打破頭.它誠實/內斂,不像傳統商業文化里的算計/張揚.銅陵人做事實在,幫人熱心卻不習慣夸張,比不上一些老城市人那么"拋",戒備心也不強.無怪乎過去有人稱銅陵人為"銅呆子".它粗獷/直爽,卻沒有現代工業(主要指制造業)文化里的縝密/豪邁.這一特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秋浦歌>里就描寫過,"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而由于以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工業,分工細致/協作周密/創造性強,所以比同屬工業文化的礦山文化來,顯得進步. 移民城市怎么沒有形成移民文化呢.不錯,銅模液鋒陵市民來自五湖四海,但都是奔礦山來的.雖然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其它文化,卻很快容進了礦山文化.銅陵產業的單一性決定了文化的鮮明性.只有頑固的農業文化還能時而露出旦晌尾巴來. 隨著經濟和城市的發展,銅陵的文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礦山文化正在與現代工業文化和科技文化融合,形成先進文化.然而要加速銅陵文化的發展,我認為在保留/挖掘自身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應重視現代科技文化的形成發展,使銅陵成為一個現代科技文化城,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最有效的途徑是,最大限度的培養使用人才,大力引進科技項目和產業,持久普及科學文化知識.